2020年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检测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年初中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检测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十单元《酸和碱》检测题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都是无色的
B.
溶液都是混合物
C.
溶液中的溶质都是固体
D.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2.下列物质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因发生化学反应使质量增加的是(  )
A.
浓硫酸
B.
氯化钠
C.
烧碱
D.
浓盐酸
3.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  )
A.
大理石
B.
双氧水
C.
浓盐酸
D.
烧碱
4.某NaOH固体样品,可能含有固体KOH和不溶于酸的杂质A,取5.6
g该样品与100
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mg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则m<1.8
B.
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可能含有固体KOH
C.
若m=1.8,则样品中至少含有杂质A或固体KOH的一种
D.
若样品中不含A,则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小于7.3%
5.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它三种存在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  )
A.
久置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B.
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C.
久置的铁钉生锈质量增加
D.
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6.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酚酞无现象,则溶液一定呈中性
B.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中都含有质子和中子
C.
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D.
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7.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酸中都含有氢元素,所以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B.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呈碱性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
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8.“浸土选种”是现代农业生产常用的科学方法,取武当山特区某村土壤浸出的溶液,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显红色。下表为四种农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你认为该村土壤比较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
A.
玉米
B.
茶树
C.
水稻
D.
马铃薯
9.某同学错题本中记录的下列内容,合理的是(  )
A.
盐酸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B.
室内起火时,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C.
Al(OH)3、NaOH都能治疗胃酸过多症
D.
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蓝
10.盐酸、稀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H+,故有许多共同的性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打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塞,在瓶口都有白雾
B.
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
C.
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来干燥氧气
D.
在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都有白色沉淀
11.长期露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的物质是(  )
A.
氢氧化钠
B.
硫粉
C.
浓盐酸
D.
碳酸氢铵
12.今年5月,我市各县区进行初中理化实验技能考查,在化学实验中小芳向一无色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该溶液显中性
B.
该溶液的pH小于7
C.
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D.
该溶液是一种酸溶液
13.下列区别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肥皂水区别软水和硬水
B.
用酚酞溶液区分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
用燃烧的方法区别羊毛和涤纶
D.
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别O2和CO2
14.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以下测定操作正确是(  )
A.
将被测液滴到放在玻璃片上的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B.
将pH试纸直接投入被测液中,显色后,取出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C.
先用少量水湿润试纸,后滴上被测液,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
先用蒸馏水清洗滴管,随后吸取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15.下列物质中,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
A.
氢氧化钠溶液
B.
稀硫酸
C.
稀盐酸
D.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A、B、C、D、E分别是铁片、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稀硫酸中的一种物质,图中“―→”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表示两种物质能反应(不考虑硫酸铜和碳酸钠之间的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出五种物质或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和E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中和反应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某实验小组的同学选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1)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认为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可依据中和反应是________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来验证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该验证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和________等。小组认为也可借助于下列溶液来验证反应是否真的发生,你觉得可行的是________。
A.无色酚酞溶液
B.氯化钠溶液
C.硫酸铜溶液
(3)小华同学向盛有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竟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此时他立即停止了滴加,小组决定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还可能含什么溶质呢?
[猜想假设]猜想甲:含有Ca(OH)2;
猜想乙:含有HCl;
猜想丙:含有HCl与Ca(OH)2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①小夏认为不需要实验就能否定丙的猜想,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腾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并振荡,观察到溶液不变色,于是他排除了猜想甲,你认为他排除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飞只用一种溶液完成了对猜想乙的验证,请你帮他完成实验表格:
[反思拓展]
中和反应的微观实质就是酸中的氢离子和碱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水,即: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水,将该表达式用化学符号表示为________。
18.U形管中是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向左、右两管中同时逐滴滴加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和稀盐酸(如图所示)。
(1)开始时________管溶液呈红色。
(2)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溶液全部呈无色,除酚酞外,此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的名称为________,可能含有的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共3小题)
19.在一次化学实验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对两个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是哪一种粒子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猜想]可能是水分子、钠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实验]
(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溶液不变色;
(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氯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用注射器向充满某种气体的软塑料瓶中注入一种液体(如图),振荡,发现塑料瓶变瘪,探究气体和液体可能是什么物质?
[猜想]气体和液体可能是________(写一组即可)。
[实验]用试管取少量实验后塑料瓶中的溶液,加入试剂________,产生相应的现象,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上述实验完成后,能否验证你的猜想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的溶液的酸碱性进行了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________性,还可能呈________性。
[实验验证]
[分析与思考]
(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______(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________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21.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________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问题]为了再次观察上述反应现象,小林同学用较长的镁条重做上述实验,但发现了异常现象,试管中出现了白色沉淀。
[实验验证1]小林同学针对两次实验的不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探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
[得出结论]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________有关。
[追问]白色沉淀是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①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
②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
③氯化银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
[做出猜想]猜想一:镁;猜想二:氯化镁;猜想三:氢氧化镁,猜想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验证2]将白色沉淀洗涤干净,分别取少量沉淀于A、B、C试管中,进行如表实验:
四、计算题(共1小题)
22.某化学活动小组用稀盐酸对赤铁矿中Fe2O3含量进行测定(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且不溶于水),得到一黄色残液。为防止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对其进行了处理,过滤该残液,取100
g滤液,向其中不断加入某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所得
实验数据如下表:
(资料:FeCl3+3NaOH===Fe(OH)3↓+3NaCl)
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选择合理的数据,计算所加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A项,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有些溶液是带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错误;B项,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都是混合物,正确;C项,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都是固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错误;D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溶液达到饱和时也是稀溶液,错误。故选B。
2.【答案】C
【解析】A项,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质量增加,但发生的是物理变化,错误;B项,氯化钠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质量不变,错误;C项,烧碱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导致质量增加,正确;D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使其质量减少,错误。
3.【答案】D
【解析】大理石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会变化,故A错;双氧水在空气中会分解出氧气,质量减小,故B错;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质量减小,故C错;烧碱固体在空气中会潮解并与二氧化碳反应,质量会增加,故D对。
4.【答案】B
【解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若样品不含任何杂质,因为氢氧化钠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氢氧化钾的,则m>1.8;B选项若m=1.8,则样品中一定含有杂质A,可能含有固体KOH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D选项根据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若样品中不含A,则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小于3.65%。
5.【答案】B
【解析】A项,生石灰和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项,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长期敞口放置质量增加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项,铁钉生锈质量增加的过程中铁生锈,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项,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质量增加的变化与其它三种存在本质的区别。故选B。
6.【答案】B
【解析】A项,酚酞溶液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不变色,错误;B项,氢原子中不含有中子,正确;C项,在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显正价或负价,例如硫酸铜中,硫元素显+6价,错误;D项,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和碱的作用,例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不是中和反应,错误。故选B。
7.【答案】B
【解析】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但含有氢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如水中含有氢元素,但水不属于酸类,故A错;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但不属于中和反应,故C错;铁也能和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故D错。
8.【答案】A
【解析】该土壤加入无色酚酞后显红色,说明土壤显碱性,而以上作物只有玉米适合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9.【答案】A
【解析】A项,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盐酸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正确;B项,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会导致火势迅速蔓延,不利于灭火,错误;C项,Al(OH)3能治疗胃酸过多症,NaOH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错误;D项,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错误;故选A。
10.【答案】B
【解析】A项,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而氯化氢气体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瓶口有白雾;但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故没有白雾,错误;B项,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与铁锈(氧化铁)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水,正确;C项,由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故常用做干燥剂;但浓盐酸不具有吸水性,故不能做干燥剂,错误;D项,稀硫酸能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硫酸钡沉淀;而稀盐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的氯化钡和水,故没有沉淀生成,错误。
11.【答案】A
【解析】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质量会增加;硫粉在空气中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质量不变;浓盐酸在空气中易挥发导致质量减少;碳酸氢铵在空气中易发生分解,质量会减少。
12.【答案】C
【解析】A项,该溶液显中性,错误,该溶液显碱性;B项,溶液的pH小于7,错误,该溶液的pH大于7;C项,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准确,因为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D项,该溶液是一种酸溶液,错误,该溶液显碱性,不是酸溶液,故选C。
13.【答案】D
【解析】A项,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正确;B项,酚酞溶液区分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变红色的是氢氧化钠,无变化的是盐酸,正确;C项,用燃烧的方法区别羊毛和涤纶,有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起硬球的是涤纶,正确;D项,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可以用燃烧的木条区分,错误。
14.【答案】A
【解析】将被测液滴到放在玻璃片上或者白瓷板上的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不能事先润湿试纸或滴管和玻璃棒,会将待测液稀释。
15.【答案】A
【解析】酸性和中性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A项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性的,BC是酸性的,D项水呈中性。
16.【答案】(1)A:CuSO4 B:BaCl2 C:H2SO4 D:Na2CO3 E:Fe
(2)BaCl2+H2SO4===BaSO4↓+2HCl
(3)铁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解析】观察图框,总结物质之间关系:C能与B、D、E反应,转化为A,分析五种物质的性质,将它们两两混合,其中稀硫酸能与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铁片反应,可以与氧化铜等物质反应转化硫酸铜,由此可以推出:C为稀硫酸,A为硫酸铜溶液。由图框可知,E只能与稀硫酸、硫酸铜溶液反应,看推出E为铁片,其中的B能与除铁片以外的三种物质反应,不考虑硫酸铜和碳酸钠之间的反应,可以推出B氯化钡溶液,D碳酸钠溶液。按要求写出有关物质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2HCl;A和E反应的实验现象为铁表面有红色固体生成,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17.【答案】(1)Ca(OH)2+2HCl===CaCl2+2H2O
(2)放热 温度计 AC
(3)[提出问题]氯化钙
[实验探究]
①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二者不共存
②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使酚酞溶液变红,现不变红,故溶质不可能含氢氧化钙
③碳酸钠 气泡产生
[反思拓展]H++OH-===H2O
【解析】(1)根据题中的叙述找出反应物、生成物,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书写方程式,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和水;
(2)根据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确定反应是否放热,根据加入试剂法确定两种物质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解答。
(3)[提出问题]根据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解答;
[实验探究]①根据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进行解答即可;
②酚酞遇碱性溶液变红,遇中性或是酸性溶液不变色,可以据此解答;
③氯化钙溶液可以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可以据此解答,注意加入的碳酸钠溶液必须是足量的。
18.【答案】(1)左 (2)氯化钠 HCl NaOH+HCl===NaCl+H2O
【解析】利用酸碱指示剂与酸碱作用产生不同的颜色来判断反应的进行和进行的程度。(1)碱性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酸性、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稀盐酸显酸性,故开始时左管溶液呈红色。(2)充分反应后,发生反应NaOH+HCl===NaCl+H2O,U形管中溶液全部呈无色,溶液呈中性,也可能呈酸性,故除酚酞外,溶液中一定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还可能有盐酸。
19.【答案】实验一:(2)溶液不变色 (3)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NaOH溶液中是OH-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二:CO2和NaOH溶液(合理均可) 盐酸 Na2CO3+2HCl===2NaCl+CO2↑+H2O 不能,因上述实验只能验证气体可能是CO2,而不能确定是何碱液
【解析】实验一:(1)蒸馏水中只含有水分子,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2)用试管取约2
mL氯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会观察到溶液不变色,说明钠离子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3)用试管取约2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会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NaOH溶液中是OH-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实验二: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造成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变瘪。
取少量实验后塑料瓶中的溶液是碳酸钠溶液,滴加稀盐酸,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H2O;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塑料瓶重新鼓起来。
上述实验完成后,由于只能验证气体可能是CO2,而不能确定是何碱液,故不能验证猜想说法正确。
20.【答案】酸 中 红 酸性或中性
(1)OH- CuCl2(答案合理即可) 2NaOH+CuCl2===Cu(OH)2↓+2NaCl(答案合理即可)
(2)产生气泡 Zn+2HCl===ZnCl2+H2↑
【解析】酸、碱中和反应时有三种可能:①酸和碱恰好中和,pH=7,②酸有剩余,pH<7,③碱有剩余,pH>7;使溶液呈酸性的离子是H+,使溶液呈碱性的离子是OH-;呈酸性的溶液加入活泼金属,可产生氢气或加入Na2CO3溶液可产生CO2进行检验。
21.【答案】气泡 Mg+H2SO4===MgSO4+H2↑
[得出结论]镁条长度
[做出猜想]Mg+2H2O===Mg(OH)2+H2↑
[实验验证2]没有气泡产生 消失 不消失 Ag+
【解析】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氢气,在一支试管中放入一小段镁条(已擦去氧化膜),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H2SO4===MgSO4+H2↑。
[做出猜想]由小林同学的实验,镁条长度越长,产生白色沉淀越多,则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与镁条长度有关。
由题意,镁能与热水反应产生一种碱和氢气,即镁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氢气,猜想三为氢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2H2O===Mg(OH)2+H2↑。
[实验验证2]A项,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由实验结论,猜想一不正确,但这种白色沉淀能溶于盐酸,则没有气泡产生,白色沉淀消失。
B项,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镁54.8
g,易溶于水,由实验结论,猜想二不正确,则加入足量水,白色沉淀不消失。
C项,加入适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消失,说明白色沉淀能与酸反应;继续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出现大量白色沉淀,说明生成了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次沉淀应为氯化银沉淀,则原白色沉淀中含有的离子是:Mg2+、Ag+。
22.【答案】设与生成2.14
g-1.07
g氢氧化铁所消耗的20
g溶液中NaOH溶质的质量为x。
答: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
【解析】从表中加入的氢氧化钠可以看出40
g以前没有生成沉淀,是在中和盐酸,140
g和160
g氢氧化钠都是生成沉淀5.35
g,由于无法判断是否是60
g才开始沉淀,和140才完全沉淀,所以不能利用以上数值。但是从60到80,可以判定20
g氢氧化钠一定对应2.14
g-1.07
g沉淀氢氧化铁沉淀。所以以此为计算依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