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

资源简介

●备课资料
一、关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
宋太祖为了不使宋朝成为后周之后的又一个短命朝,首先是将那些名位与自己相近的高级将领免除军职。建隆二年(961)春末,首先免除慕容延钊的殿前都点检,同时还免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的军职,两人都出任节度使。
七月,宋太祖又对自己的亲信下手。据说在一次宴会上,宋太祖向石守信等亲信指明利害关系,次日他们就主动交出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副都点检高怀德、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侍卫亲军都虞候张令铎等,都被免去军职而出任节度使,石守信虽然名义上还兼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职位,但并没有军权。
经过这两次调整,殿前司的正副长官都点检、副都点检,实际上已被取消,而以原来的属官殿前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作为殿前司的长官。侍卫亲军司的最高长官都指挥使石守信,不久也辞去这一名义上的兼职。从此,侍卫亲军司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长官,也逐渐被取消,侍卫亲军司的下属机构马军司和步军司都成为直属机构,长官为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与殿前司合称“三衙”,任命名位较低的将领担任三衙的长官,各分管一部分军队,一改原先由重臣名将统领禁军的局面,而且三衙只有管兵权,发兵权则属于通常由文臣担任长官的枢密院,出征作战则临时任命将领统率军队,以达到以文制武、互相牵制的目的,从制度上稳固了宋朝的统治,消除了名高望重的禁军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可能性。
……
削弱乃至取消节度使的职权,是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根源。宋太祖首先是从乾德元年(963)攻占荆湘后开始的,将新统治区的各府州直属朝廷,继而又于乾德四年命令各地选送精兵给朝廷,编入禁军,而以遗留在地方的老弱军人编为厢军,以削弱地方,主要是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同年还命令各地的财赋收入除留下日常经费外,全部运送到朝廷,又剥夺了节度使的财权。太平兴国二年(977),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节度使只领一府或一州,进而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不久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知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衔。中唐以来危害皇权的节度使,从此只是宗室、将相大臣的荣誉衔。
为了安抚后周留下的大批官员,以及适应皇权的需要,在保留了唐代以来三省、六部及各寺、监的官称的同时,实行官职名称与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政策,另派官员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原来的官称只是官品高低、俸禄多少的标志。
政权集中于“中书”(政事堂、政府、东府),除以侍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外,另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宰相之权。与中书对称“二府”的枢密院(枢府、西府),则掌握兵权,兵权不归朝廷是宋太祖沿袭五代旧制的决策。宋代又沿袭五代旧制以三司使掌财政,使政、军、财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对地方上的府、州,则另设通判以抑制知府、知州的职权,这在宋初对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曾起到一定的作用。至道三年(997)又将全国划为15路,各路设转运使,后又设提点刑狱,除负责转运财物、审理刑狱外,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称为监司(包括后来设置的提举常平司),以加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
二、关于北宋的积贫积弱
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而国家却积贫积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和财政困难,使国家积贫。宋太祖为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允许他们广置田产、多聚钱财,这实际上是用国家的经济利益换取将领们个人的兵权。同时,宋初为了削弱州府长官的职权,由中央派出很多官吏监督和掌管地方事务,通过科举、恩荫等办法无限制地扩大官僚人数,形成臃肿的官僚机构。官吏待遇优厚,庞大的官俸开支造成财政上的极大困难。再者,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又采取“养兵”政策,哪个地方发生饥荒,政府便在那里“募兵”,企图用这种办法防止农民“铤而走险”。为了对付辽和西夏,政府还大量“募兵”,导致军队数量激增。宋初军队已有22万人,真宗时增至91.8万人,仁宗时达125万人,军费开支占了全部税收的十分之七八。另外,政府每年还要向辽和西夏交纳大量的“岁币”。这些开支造成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大量亏空,国家积贫日益严重。
第二,封建制度的弊端造成国家大量财富被挥霍和税收流失严重,使国家积贫。宋太祖为了促使朝中大将和节度使放弃兵权,鼓励他们“多积金钱,厚自娱乐”,“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天年”,反映了封建统治者腐朽的人生观。封建制度下的皇室国戚、达观贵人享有多种特权,他们追求豪奢的寄生生活,花天酒地,挥霍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同时,封建地主阶级还使用各种手段和利用各种时机兼并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封建经济的痼疾,也是北宋严重的社会问题。《宋史 食货志上》:“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反映了北宋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大量土地越发集中在地主手中。一些地主为了逃避赋税,纷纷隐瞒土地数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再者,一些大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但享有免税特权。这种国家财富的浪费,税收的流失和减少,也是国家积贫。
……
第三,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兵将分离和军事实力下降,使国家积弱。北宋编练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为了使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禁军由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统率,由枢密院掌握发兵之权,二者互相牵制,都听命于皇帝。北宋还实行“更戍法”,使禁军分驻各地,三年更换一次驻地,有的远至数千里,兵士往返于道,美其名曰让士兵“习山川劳苦”,实质是为了兵将分离,兵无常将,将无专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便于皇帝控制军队。但这种办法也带来了军队不能认真训练,作战指挥不灵等弱点,大大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另外,皇帝对统兵将帅也严格控制。统兵将帅身在疆场、戍守千里,亦经常受到皇帝派来的监军监视,军务大事要按皇帝旨意办理。由于统兵将帅缺乏自主权,难明军纪,一些兵士养成骄惰恶习,正如欧阳修《原弊》所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军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直接造成了军队战斗力下降,使国家积弱。
第四,官僚腐败造成对外妥协退让和对内无法缓和阶级矛盾,使国家积弱。北宋官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统治者腐败无能,对辽、西夏和金一味妥协退让,屈辱求和。1005年,北宋在澶渊打了胜仗,却接受屈辱条件,签订“澶渊之盟”;李纲领导东京保卫战获得胜利,反被赶出朝廷,这种腐败的官僚政治使国家积弱,官僚腐败,也使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正如《宋史·宋绶传》记载的宋太宗的谈话:“国家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特边事耳,皆可预防,若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俱也。”统治者对农民的肆意盘剥,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使农民的反抗斗争更为激烈,阶级矛盾无法缓和。这样,民族矛盾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导致国家积弱。积贫和积弱相互影响,使北宋国力日衰。
由此可见,北宋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国家积贫积弱是封建制度的弊端和统治者所采取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造成的,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强盛。北宋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而封建国家却积贫积弱,这两种现象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历史学习》1999年第10期,刘俊杰、孙元辉《鼎尖教案》独家提供!!欢迎您下载!!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北宋的建立。
2.掌握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和影响。
3.掌握北宋时期科举制的发展。
德育目标
1.学习北宋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使学生认识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
2.学习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和作用、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3.学习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使学生认识,科举制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又加强了中央集权。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作用。
●教学难点
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和影响。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地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3.自制投影图片:《五代更替简表》《科举制发展情况表》。
●教学方法
1.图表法:可制作一些图表,列出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2.谈话法:围绕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作用和影响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开展一些双边活动。
3.阅读法、讲解法:对于一些具体的内容,可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看书,然后,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内容头绪比较少,主要讲述三个问题: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科举制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抓住本节的重点内容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作用,多分析、讲解。
2.对本节的难点问题:北宋中央集权加强的作用和影响,可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再分析、讲解。
3.对重要而又琐碎的知识点,如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适当制作图表,帮助学生记忆。
4.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叙述式导入
[师]唐朝灭亡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50年的分裂割据时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到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长期的分裂割据、混战,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家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渴望统一;分裂割据局面,伴随而来的关卡林立、商税苛重,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交流和发展;各国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的统治,都设法削弱地方势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北方契丹族的南扰,也促使中原人民要求统一,以增强抵抗力量。经过五十年的兼并战争,其中比较强大的割据势力,逐渐转化为统一的力量。五代的后周,经过周世宗的改革,大大增强了后周的势力。改革后,周世宗还开始了统一行动,在短短几年里,攻占了后蜀、南唐和契丹的许多州县,正当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时,周世宗不幸病逝。7岁的儿子即位,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逐渐掌握了实权,发动兵变,开始了北宋的统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之二:复习提问式导入
[师]唐朝灭亡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50年的分裂割据时期。这就是——
[生]五代十国时期。
[师]五代是哪五代?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生]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实质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师投影显示]
[师]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全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到五代十国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具体表现在,长期的分裂割据、混战,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家都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渴望统一;分裂割据局面,伴随而来的关卡林立、商税苛重,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交流和发展;各国统治者为巩固自身的统治,都设法削弱地方势力,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北方契丹族的南扰,也促使中原人民要求统一,以增强抵抗力量。经过五十年的兼并战争,其中比较强大的割据势力,逐渐转化为统一的力量。
[师]还应该有后周世宗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大大增强了后周的势力。改革后,周世宗还开始了统一行动,在短短几年里,攻占了后蜀、南唐和契丹的许多州县,正当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时,周世宗不幸病逝。7岁的儿子即位,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逐渐掌握了实权,发动兵变,开始了北宋的统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板书]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教师讲述]960年初,已经掌握实权的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拥立他做皇帝。就这样,赵匡胤黄袍加身,逼小皇帝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国号宋,历史上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
[教师提问]北宋的建立与两汉和唐朝的建立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两汉和唐朝的建立都是在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北宋的建立是大将篡权。
[教师提问]北宋建国与五代各个政权一样,都是大将篡权。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重蹈五代的覆辙,而且还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呢?
[学生回答]因为五代后期,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既需要统一,也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周世宗的改革增强了后周的实力,他的南征北战也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五代后期,从人民的愿望、经济发展及统治者自身等三方面看,统一的因素都已具备。宋太祖又采取了正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当时北宋的军事力量对辽朝还没有必胜的把握,只能在边境上采取守势;而南方几个割据政权所占领的大都是物产丰富的地区,这些政权的军事实力又较为弱小,因此,其战略部署是先消灭南方的割据政权,然后北上削平北汉以及收复幽云地区。这样,北宋建立后,赵匡胤兄弟俩用了十九年时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教师挂图]《五代十国后期形势》
[教师讲述]大家要注意的是,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北宋的统治区域,只是原来的五代十国的范围。那时,东北有辽、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和大理等,呈现的是几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教师过渡]宋太祖称帝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就是:五代以来,兵家夺权,战争不休,统治者的地位极不稳固。好我们来看看宋太祖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教师提问]大家先来说说,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目的。我们可以从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分裂割据的状态和赵匡胤自己建立北宋的方式来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板书]1.背景、目的
[学生回答]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的扩张,是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也是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要结束这种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建立宋朝时,全国仍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要巩固封建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铲除其他割据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赵匡胤本人就是拥有实权的禁军将领,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当上了皇帝。为了防止类似的兵变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教师讲述]对。当时,要消灭割据势力,要巩固自己的政权,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就是——
[学生回答]为了巩固政权。
[教师讲述]好。我们具体来看看赵匡胤是通过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的?
[板书]2.措施
[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吗?
[学生回答]因为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
[教师讲述]从唐末开始,地方节度使掌握兵权,以后经过唐末农民战争,地方藩镇的势力更大,拥有军权、行政权和财权等,造成“君弱臣强”。于是赵匡胤针对这些,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谁来归纳一下。
[学生回答]一集中军权。二集中行政权。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教师讲述]第一,集中军权。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二者互相牵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权;利用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军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即兵将分离的局面;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各地方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一半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
第二,集中行政权。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监督知州,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从而削减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第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同时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这样就把司法权也收归了中央。
[教师提问]北宋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了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板书]3.作用、影响
[学生回答]北宋的这些措施,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北宋的过分集权也带来严重的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教师讲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虽然忧患不已,但其内部始终是统一的,极少出现诸如汉代“七国之乱”和唐代“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那样的内患,唐末五代时期那种“君弱臣强”的局面在宋代是不复存在了。可是,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如实行兵将分离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后来北宋政府拥有百余万军队,却始终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进攻;由于各级政府权力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不仅办事推诿,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而且也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地方财政尤其困难。尽管北宋政府尽力搜刮人民财物,仍难以应付日益庞大的财政开支。这就成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师提问]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投影显示]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A.陈桥兵变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C.唐末农民战争D.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学生回答]答案为B。
[教师过渡]以上是北宋政府在制度上的改革措施,同时,北宋在科举制度上也进行了改革。
[板书]三、科举制的发展
[教师提问]科举制兴起于隋朝,唐朝时有了怎样的发展?
[学生回答]贞观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教师提问]在北宋科举制又有了哪些发展呢?
[板书]1.科举发展的表现
[学生回答]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教师讲述]北宋的科举制与唐朝相比主要在两个方面有发展。一是对科举制本身进行了多方面的变革和调整,如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二是扩大科举考试录取名额。
[投影显示]
科举制发展情况表(1)隋朝兴起科举制: 隋文帝 隋炀帝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2)唐朝完善科举制: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增加考试科目—→增加取士的人数,创武举和殿试—→高官主考,提高科举地位(3)北宋发展科举制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扩大录取名额
[教师提问]北宋科举制的发展带来了什么作用呢?
[板书]2.科举制发展的作用
[学生回答]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教师讲述]科举考试经过北宋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和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统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进的机会,使科举取士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布衣草泽”敞开了大门。这样,唐代那种“朝廷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的情形,到宋代便转化为“取士不问家世”的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另外,我们要注意,科举制既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为了防止分裂局面的再次出现,北宋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制,集中了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还对科举制进行改革,既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布置作业]
1.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引自《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答案:D
2.下列各项,职能与转运使相近的是
A.布政司 B.安察司
C.都司 D.礼部
答案:A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废除原有的全国行政区划
D.组建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
答案:D
4.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体现在
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 ②殿试成为定制 ③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 ④试卷实行糊名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
——朱弁《曲洧旧闻》
材料2 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司马光《涑水记闻》
请回答:以上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在集中军权方面有何重要措施?采取这些措施所遵循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答案:措施有:①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兵权,又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②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直接对皇帝负责。③设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之权,使其互相牵制。④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的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武将专权。
原则:“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一、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1.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
2.分裂局面的结束
二、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目的
2.措施
3.作用、影响
三、科举制的发展
1.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2.科举制发展的作用
联系邮箱 HHBEIKAO@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