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

资源简介

《鼎尖教案》独家提供!!欢迎您下载!!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契丹国的建立和辽的“蕃汉分治”制度。
2.掌握宋辽之间的和与战以及澶渊之盟。
3.掌握西夏国的建立及其政治制度。
4.掌握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和与战。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历史,认识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2.通过学习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关系,认识北宋与辽和西夏之间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分析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培养学生正确地分析战争性质和民族关系的能力。
2.通过分析、对比宋辽、宋夏议和的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契丹建国及其统治制度。
2.西夏建立及其统治制度。
3.澶渊之盟。
●教学难点
1.宋辽、宋夏之间和战交错,如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和宋夏议和。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地图:《北宋、辽、西夏形势示意图》。
3.自制投影图片:《契丹、党项比较表》。
●教学方法
1.图表法、对比法:可制作一些图表,列出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等,便于学生比较、记忆。
2.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的开发,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等问题展开讨论。
3.阅读法、讲解法:对于一些具体的内容,可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看书,然后,教师再做讲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构思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涉及辽和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以及这两个少数民族与北宋之间的和战。内容虽不多,但也比较琐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抓住教学重点、认真仔细地分析难点。
2.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契丹族、党项族和澶渊之盟的一些资料,以备上课时讨论,回答问题。另可设计一些问题,如宋辽、宋夏战争的原因、经过、影响,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的开发,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等,组织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3.对一些琐碎的知识点,特别是契丹族和党项族兴起的地点、领导人、建立政权的时间等,可适当制作一些图表,帮助学生记忆。
4.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之一:叙述式导入
[师]唐末农民战争使唐朝政权名存实亡。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从此,我国开始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到979年,在北宋统治者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先后努力下,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但是不久,北宋的统治就出现了危机,主要体现在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疆民族危机三个方面。当时,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并立着契丹族建立的辽,后来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以及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之二:复习提问式导入
[师]北宋建立前,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师]分裂割据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又是怎样结束的?
[生]979年,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师]对。979年,宋太宗消灭了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那么,这算不算北宋统一了全国呢?为什么?
[生]不算。因为,当时在中国大地上,与北宋政府并存着一些少数民族的政权——辽和西夏。所以,不能算统一全国,只能算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
[师]很好。在我们学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这一节内容时,知道了北宋中期有哪些社会危机?
[生]有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疆民族危机。
[师]对。我们还知道财政危机出现的原因中有一个是北宋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的岁币。这些都是因为在北宋时期,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并立着契丹族建立的辽,后来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以及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板书]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教师挂图]《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
[教师讲述]大家看图,先了解一下,辽、北宋、西夏的统治区域。其实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已经建立了契丹政权。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个问题:契丹的兴起。
[板书]1.契丹的兴起
[教师提问]在课前大家已经查阅了有关契丹族的一些资料,请回答契丹族原来生活在哪里?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秦汉时属东胡族系,是鲜卑族的一支。原来居住在辽河上游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北魏时期自称契丹,有八个部。唐初,契丹归附唐朝,同中原地区往来密切,互相交换物产。唐朝末年,契丹势力不断发展,日益强大。当时,不少汉族农民为了躲避藩镇之间的战祸,有的南迁了,也有的北迁到了长城以北,同契丹族杂居相处,他们把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带到那里。契丹人民在同汉族人民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种庄稼、织布、冶铁、建造城郭房屋,开始有了农耕,过上了定居生活。
[教师讲述]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他不仅查阅了契丹族的有关资料,而且还把资料归纳整理了,很清晰明了地讲述了契丹的发展过程。大家要注意的是,契丹族从游牧发展为农耕,这是历史的进步。
[教师过渡]随着契丹势力的发展壮大,他们就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板书]2.契丹政权的建立
[教师提问]契丹政权的建立有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契丹政权建立的条件有:契丹各部的统一、农业的推广发展、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
[教师讲述]对,这些都是书中指出的条件,另外还有当时中原地区正处在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强有力的政权有效地管辖该地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契丹各部的统一。
[教师提问]我们大家一起来回答契丹国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学生回答]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
[教师提问]契丹建国后主要有哪些措施呢?特别是推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呢?
[学生回答]契丹人仿照汉字偏旁创制了契丹文字。政治制度是采用“蕃汉分治”。
[教师讲述]对。契丹政府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汉人和契丹人担任,沿用唐以来的官制,统治汉人和渤海人。权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担任,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教师提问]那么有谁知道,契丹政府推行“蕃汉分治”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一制度有什么特点呢?其实质是什么?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甲回答]契丹政府推行“蕃汉分治”的原因是:在辽的统治区域内,居住着很多民族,这些民族,特别是汉、契丹等族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用简单的方法管理。
[学生乙回答]这一制度的特点是民族分治。
[学生丙回答]这一制度的实质仍然是阶级统治。
[教师讲述]对。随着契丹势力的扩张,在它辽阔的版图中,生活着不同的民族,因此契丹的统治者针对不同的民族采用不同的统治方式。《辽史》记载:辽朝“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治汉人”。意思是用辽国固有的制度管理契丹人,用汉族的制度管理汉人。这样既便于加强统治,也便于缓和民族矛盾。
另外,契丹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接受中原先进文化,除了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外,书中小字还叙述了幽州人韩延徽成为契丹的谋士后,教契丹人“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而且中原王朝的君主世袭制也被阿保机仿效。这些措施都促进了契丹族的发展,促进了契丹封建化进程。
随着契丹的势力日益强大,契丹贵族经常南下,对中原进行掠夺。在耶律德光统治时期,中原地区正好是后唐统治。后唐的节度使石敬瑭早有称帝野心,但力量不足,他便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军队灭了后唐,立石敬瑭为皇帝,是为后晋。石敬瑭做了皇帝后,就把幽云十六州割给了契丹。
[教师提问]大家思考一下,契丹获得幽云十六州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甲回答]进一步壮大了契丹的力量。
[学生乙回答]为以后宋辽争端埋下了隐患。
[教师提问]很好。大家再思考这个问题:从耶律阿保机的行为,我们如何来评价他呢?
[学生回答]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建立了政权、发展了契丹族的势力。从这些行为,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不仅促进了契丹族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师过渡]刚才这位同学讲道,契丹获得幽云十六州为以后宋辽争端埋下了隐患。果然是这样。
[板书]二、宋辽的和战
1.宋辽战争
[教师提问]宋辽之间的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攻打辽,第二阶段是辽进攻宋。我们分别来看一下,宋辽之间的战争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宋进攻辽是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辽攻打宋是为了南下掠夺财富。
[教师挂图]《北宋、辽、西夏形势图》
[教师指图讲述]我们来看图,宋太宗统一中原和南方后,为了夺取幽云十六州,亲自率兵向辽进攻。宋军包围了幽州城,在高梁河畔展开激战,结果宋军大败,宋太宗也身中数箭,后化妆乘驴车南逃。几年以后,宋军再次征辽,结果大部被歼。从此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统治者确立了“守内虚外”的政策,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和镇压。
北宋停止北伐后,辽统治者不断发兵南下,前锋直抵澶州,大家注意澶州的地理位置,离东京非常近,严重威胁宋的安全。1004年,辽军大举南征,逼近东京,形势十分危急,有大臣提出迁都建议。宰相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并力劝宋真宗亲征。宋真宗到达澶州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射死了辽大将。辽方担心不能取胜,于是提出议和要求,正中宋真宗下怀。
[教师提问]1005年,双方订立和议,史称“澶渊之盟”。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
[学生回答]“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是:一、宋每年送给辽“岁币”;二、辽撤兵;三、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各守边界。
[教师提问]有谁知道“岁币”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岁币”就是北宋每年送给辽大量的钱和物。
[教师提问]它是不是一次性的呢?
[学生回答]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每年都必须送给辽钱和物。
[教师讲述]对。岁有年的意思,“岁币”就是每年要给的钱,有点相当于战争赔款。但是当时北宋给辽的不仅仅是钱,还要物,例如绢。
[教师提问]对这样的盟约,我们如何评价呢?我们可以从这个盟约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签订的?盟约对宋朝有什么影响等方面考虑。
[学生回答]当时宋辽双方经过多次战争,都感觉不能战胜对方。盟约加重了北宋的经济困难,但维持了宋辽边境的和平。加强了汉族与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师讲述]对。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出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盟约订立后,宋辽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双方贸易兴旺,使者往来不断。所以说澶渊之盟维持了宋辽边境的长期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师过渡]当时,与北宋政权对峙的除了辽政权,还有西夏政权。
[板书]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
[教师提问]建立西夏政权的是党项族。在课前大家已经查阅了有关党项族的一些资料,请回答党项族原来生活在哪里?他们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党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唐朝中期以来,他们游牧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部一带。唐末五代时,党项族成为西北地区的一股强大势力。北宋初期,党项族首领称夏国王。1038年,夏王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
[教师指图讲述]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来看图《北宋、辽、西夏形势》,党项族建立的夏政权,位于北宋的西北部,因此称为西夏,都城兴庆就是今宁夏银川。
[教师提问]西夏政权建立后,采取了什么政治制度呢?
[学生回答]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分掌行政、军事等大权。元昊推行科举制,以选拔官吏;还命人仿照汉文楷书字体,创制了西夏文字。
[教师讲述]西夏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政治制度方面,既吸收了汉族的制度,也保留了党项的风俗。官职分为汉制官职和党项官职两个系统。元昊懂汉语,喜欢读汉人的书籍,仿照唐宋制度,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了西夏文字。
[板书]2.西夏的政治制度
[教师提问]辽和西夏在政治制度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学生回答]都学习了汉族的统治制度,并都实行蕃汉分治。
[教师提问]好。西夏政权建立后与宋朝的关系怎样呢?
[学生回答]元昊称帝后,与宋不断交兵,双方损失都很严重。元昊请和,1044年,双方订立和议。
[教师讲述]大家在课前查过资料。党项在唐朝时就向中原政权称臣,为此唐皇帝还曾赐姓李。北宋建立后,他们又向宋称臣。可是,元昊称帝后,我国实际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宋朝当然不能接受原来称臣的党项和自己“并建大位”。当时宋仁宗下诏削夺元昊的官爵,准备讨伐。而元昊这时的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力量已大为增强,于是撕毁西夏与宋的和约,从1040年起连续对宋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战争的结果是宋朝连续失败。西夏虽然屡打胜仗,但人马死伤较多,财力不支。而且,宋朝封闭了沿边榷场,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无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开展互市贸易。同时,辽又在辽和西夏的边境修筑城堡,调集军队。于是,元昊请和。
[教师提问]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议和的内容。然后比较一下它与澶渊之盟的异同。
[学生回答]议和内容是,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王,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它与澶渊之盟的相同点是北宋都要给他们“岁币”和在边境上开展互市贸易。不同点是西夏对宋称臣。
[教师讲述]对。我们可以说宋与西夏的和约是北宋在精神上胜利了,西夏却获得了实惠。宋夏议和的影响与宋辽澶渊之盟是一样的。从此以后,宋夏之间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教师提问]我们来看一道例题。
[投影显示]
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A.结束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教师讲述]这是一道比较题,但是难度不大,我们很容易比较出C不是他们的共同点。
[教师提问]北宋在与西夏和辽的战争中为什么失败了?
[学生回答]因为北宋“重内轻外”的政策和北宋的积贫积弱。
[教师提问]好。最后我们来制作一张契丹和党项的比较表。
[投影显示]
契丹、党项比较表
民族 兴起 首领 时间 政权名称 都城 制度 与宋关系
契丹 辽河上游 耶律阿保机 916年 辽 上京 学习汉制、蕃汉分治 战、澶渊之盟
党项 宁夏、甘肃、陕西 元昊 1038年 西夏 兴庆 仿汉制,分汉、党项两个官职系统 战、和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辽、西夏的建立以及它们与北宋的关系。与北宋并存的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宋与辽、西夏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其中和平相处是辽宋、夏宋关系的主流。北宋与辽和西夏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北宋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对辽和西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北宋统治阶级用送给辽、西夏大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暴露了北宋政府的腐败,也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布置作业]
1.公元1000年时,与宋朝并存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
A.夏 B.辽
C.金 D.元
答案:B
2.下列各项中,与契丹族状况不相符合的是
A.唐中期居住在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
B.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C.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D.仿照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
答案:A
3.宋太宗两次征辽失败,对宋朝最主要的影响是
A.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B.宋军由进攻转为防御
C.军事力量减弱 D.人民反抗加剧
答案:B
●板书设计
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1.契丹的兴起
2.契丹政权的建立
3.“蕃汉分治”制度
二、宋辽的和战
1.宋辽战争
2.澶渊之盟
三、西夏的建立和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西夏的政治制度
3.宋夏的和战
联系邮箱 HHBEIKAO@●备课资料
关于契丹族的发展及契丹的政治制度
契丹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关于族源,传说“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主要活动在上述两河流域。
……
唐末国势衰微,契丹族日益强盛,自迭剌部夷离堇、辽的始祖耶律雅里拥立遥辇氏阻午可汗以后,掌握了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大权,迭剌部也成为遥辇氏后八部中最强大的部落。其子孙不仅相继担任本部夷离堇,也一直掌握着遥辇氏部落联盟的大权。天复元年(901),遥辇氏最后一任可汗痕德堇可汗开始当政时,耶律阿保机也担任迭剌部夷离堇。他在此之前已经屡立战功,当年又连破室韦、奚诸部,随后又被任为总理军政事务的大迭烈府(部)夷离堇。次年攻掠河东、代北,第三年讨伐女真,又劫掠河东、蓟北,契丹日益强大,阿保机也升任为最高官职于越,总知军国事,成为遥辇氏痕德堇可汗手下的实际掌权者。此后阿保机又击败唐刘仁恭军,大破室韦,声威大震。天祐二年(905),他与唐河东节度使、割据河东并与朱全忠争夺天下的晋王李克用结盟。次年,积极进行篡位的梁王朱全忠,也派使臣与阿保机互聘,阿保机的声望日益高涨,超越了遥辇氏的痕德堇可汗。阿保机在南征北战中俘掠了大量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隶,罪犯家属也常被降为奴隶,契丹的奴隶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反映在政治制度上,部落里的许多官职早已逐渐成为某些家族的世职,接着阿保机破坏了八部酋长三年受代一次的规定而拒绝受代。天祐三年十二月,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及日益增高的声望,八部酋长会议罢免了“不任事”的遥辇氏痕德堇可汗,推选实际掌权的耶律阿保机为新可汗。天祐四年正月十三日(907年2月27日),正式举行即位仪式,从而开始了耶律氏契丹时期。同年四月,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王朝。
耶律阿保机担任契丹可汗后,继续扩展势力,逐渐建立与完善契丹的政治制度,以契丹制(国制)统治契丹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并吸收汉族文化制度,发展农垦,建立州县,以汉制统治汉人,迅速向封建制过渡。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