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湖南省桂东二中 方勇兵●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类型,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2.从吸引力和排斥力两方面来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2.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从课文中吸引力和排斥力图入手,进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人口迁移也是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短片1 ( 人口增长.avi )、2 ( 中国人口的迁移.asf )导入)提问:影响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回答: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二是人口的机械增长,由人口的迁移引起(课件) ( 2.ppt )。总结:很好,那么什么是人口迁移,它与环境又有哪些关系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1.3节,人口迁移讲授新课1.3 人口迁移(板书)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板书)阅读: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不同的分类方法,并分析课文中图形,确定哪种人口的移动属于人口迁移。 讲授: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讨论:下列人口移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有:①国庆节期间的旅游、观光。②到北京出差。③同学们在教室、寝室、食堂间的往返。④中国科学家去南极考察。⑤去美国游学。总结:(课件) ( 3.ppt )人口迁移有三大特点:即空间移动,改变住所和时间较长。由此可知,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的含义,这“一定的距离”一般指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内。只有超过一定的距离,跨越不同的地域,迁移者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才会发生显著变化,人口迁移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的影响等才有实际意义。由于不同行政区域大小相差悬殊,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地点也不相同,有的人仅需移动很短的距离就可能跨越行政区域界线,而被认为是人口迁移;另一些人即使移动几百千米,可能仍在同一行政区域以内,而不被当作迁移对待。2.人口迁移的分类(板书)(课件) ( 4.ppt )讲授:由于人口迁移的概念有多种,因此人口迁移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最常用的有以下两类划分方法:第一种是按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如卢旺达难民迁移到邻国就属于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以内的人口迁移。如由湖南省迁移到广东省。根据行政单位的大小进一步划分为省际迁移、县际迁移等。讨论:判断下面的人口迁移属于哪一种:a.靖江的老王到深圳打工(国内人口迁移)b.老赵到俄罗斯长时间经商(国际人口迁移)第二种是按迁移方向划分。这种划分方法主要指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农村到农村 ②农村到城市 ③城市到农村 ④城市到城市四类。②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提问:当前发达国家的主要类型为什么不是农村到城市的迁移?回答: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并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承转: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几种分类方法。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板书)人口迁移最基本的原因是不同地区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不平衡和差异产生了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阅读课文P17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课件) ( 5.ppt )。从推力和拉力两方面分析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口的迁移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农村(推力):农村和农业的低收入、农业的高失业率、城市(拉力):较高的收入水平、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教育设施、卫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而这些推力和拉力因素具体的来说包括这样三类:1.自然环境因素(板书)(课件) ( 6.ppt )讲授:自然环境因素自古至今都影响人口的迁移,原始社会人们逐水草而居正说明了当时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今天,自然环境因素仍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因为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居住条件,而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影响这些条件的重要因素。在各种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析图思考:美国本土老人为什么会向南方迁移?回答:南方纬度低,阳光充足,气候条件优越,有益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讲授:不仅如此,气候还通常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光、热、水、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气候严寒的高纬和高山地区,水分稀少的荒漠和土壤贫瘠的地区,因缺少这些基本条件而人烟稀少。在水、热条件较好的温带和热带,自然成为世界人口集中的地区。尤其是温带和热带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某些大河流域,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人口更为集中。提问:为什么早期人类要逐水草而居?回答:淡水资源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讲授:我国历史上古楼兰城市的消失,也从某个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现在某些大河流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伏尔加河等,也是人口密集地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淡水天然分布状况的依赖程度有所减弱,但是淡水资源仍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条件。提问:世界文明古国为什么大都分布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回答: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有灌溉水源,交通便利,土壤肥沃。讲授:由此可见,土壤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因为土壤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农业生产有着特别的重要意义,因而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直到今天,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有许多农村人口因为土地不足、农业落后和土地生产力的衰竭而迁移。矿产资源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资源的开发和加工,促进了许多工业城市的兴起,也创造了许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移民增多的主要原因就和当地石油资源的开采,收入的大增有关。再比如,英国的伯明翰和我国的大庆、攀枝花、本溪等,都是因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而形成的。2.社会经济因素(板书)(课件) ( 7.ppt )讲授: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迁移受经济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迁移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从宏观上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迁移。我国80年代经济特区的建立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原苏联几十年来一直组织移民到西伯利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改变国内不平衡的经济布局。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相对地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妨碍人口迁移的各种困难,从而促进了人口迁移。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越来越大规模、大范围、大跨度的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发展。3.政治因素(板书)(课件) ( 8.ppt )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政治变革和战争等。(1)国家政策会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我国户籍管理政策的改变促进了近十年来我国人口大规模的迁移。不同的人口迁移政策也会影响人口迁移的方向。毛泽东时期提出的上山下乡的政策,促进了大量人口从城市迁往农村,而后来的知青返乡政策的提出又产生了大量反方向人口迁移。(2)战争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二战时期欧洲3000万人口的迁移就和战争有关。20世纪末巴尔干半岛大批人口的迁出正是因为该半岛政治局势混乱、战争不断。伊拉克战争期间曾经有大量人口迁出。(3)政治变革和政治中心的改变(迁都)都会引起大量人口的迁移。历史上,我国每次迁都都引发了大量人口的迁移。例如,我国历史上,都城在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和北京之间不断地变换,每一次这样的变化和朝代更迭,都曾经引起过人口的大规模迁移。4.社会文化因素(板书)(课件) ( 9.ppt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会改变人们的观念,也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家庭和婚姻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而且对不同年龄人口的影响也不同。婚姻是影响年轻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则是未成年人和老人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课堂练习(课件) ( 10.ppt )课堂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重点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通过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使理论知识得以深化。本节内容与我们周围的生活联系紧密、难度不大,容易理解。在学习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时,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既要看到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利与弊,也要看到其对迁入地带来的好处与造成的压力,这样我们对本节内容就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板书设计:1.5 人口迁移和环境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1.概念2.人口迁移的分类 按地理范围分──国际、国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农村、城市人口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资源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讯、文化、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参考网站:人民教育出版社 http:// ( http: / / )人民教育网 http://www. ( http: / / www. )湖南教育网 http://www. ( http: / / www.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从容说课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可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为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理解,教学中可多让学生收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生育观念问题上存在差异的材料,再结合这两个地域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教学难点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教具准备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学会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师 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生 文化传统。师 什么是文化?生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师 (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希腊神庙”“荷兰风车”师 以上材料是不是文化现象?生 是。师 从以上两个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没有地域差异呢?如果有,这种地区文化的差异现象称为什么?生 有。称为地域文化。师 (精讲)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师 (承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人口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面来分析。板 书:一、外国文化与人口推进新课课件展示:材料:“在日本、德国以及一些工业大国,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推崇少生或者晚育,甚至有人还不准备生育,导致其人口增长率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据美国一家名为“人口咨询社”的民间机构公布的数据表明:到2005年,世界人口将增加50%,而日本的人口却可能减少20%,俄罗斯减少17%,德国减少9%。据菲政府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菲律宾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儿出生。菲人口委员会执行副主任米娅·范介绍,约85%以上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视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2001年1月在天主教徒支持下上台的阿罗约总统,更是不敢在人口政策方面另开新河,一直没能采取有力的人口控制政策。自2000年以来,菲人口一直保持着2.36%的增速,3年前菲律宾人口为7 650万,按这种速度,2004年增至8 400万,未来30年将增至1.7亿。师 通过以上材料可看出,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很大。师 (提出问题)有哪些文化差异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很大?分别是如何影响的?生 阅读以上材料和教材相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推举小组代表发言。课件展示:表格:现象 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婚 俗 初婚年龄的大小 发展中国家 早婚盛行,生育时间延长 提高出生率发达国家 晚婚乃至不婚、不育 降低出生率婚姻的稳定程度 发展中国家 较稳定 提高出生率发达国家 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 降低出生率宗教 为了扩大势力,一般不反对人口增长 提高出生率师 1.婚俗对人口发展有何影响?2.宗教对人口发展有何影响?生 阅读教材及活动后回答:问题1:婚俗影响出生率,初婚年龄大小、婚姻是否稳定影响人口的发展。如许多发展中国家,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导致妇女生育年龄提前,生育时间延长,亲子年龄差距缩短,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如南亚、非洲的许多国家属于此种类型;而在发达国家,受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家庭观念的影响,许多年轻人选择了晚婚乃至不婚、不育,加上婚姻关系的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这些现象都会降低出生率,从而使人口发展缓慢,如英国、德国、北欧许多国家属于此种类型。问题2: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一般而言,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采取了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师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一个区域的文化对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使人口快速增加,也可能使人口不断下降。师 请阅读教材中“晚婚的爱尔兰妇女”和补充材料“印度人口快速增长”,在世界地图册上找到爱尔兰和印度,了解两国的基本情况和近年的人口状况。课件展示:材料一:爱尔兰的人口为374.4万,是欧盟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之一。爱尔兰的首都为都柏林,人口约100万。在爱尔兰,不满 25周岁的人口比率为 40%,国民的平均年龄约为30岁,欧洲其他国家的国民平均年龄为40岁以上,爱尔兰的人口构成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是最年轻的。1999年4月至2000年4月,移民爱尔兰的人口为42 300人,其中43%以上是爱尔兰人的归国者。爱尔兰凯尔特人占总人口的 98%以上,其他有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爱尔兰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官方语言是爱尔兰语、英语,商业语言是英语。由于英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它已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唯一使用的语言。爱尔兰是一个学习英语的好地方,这是因为爱尔兰人认为他们的英语比英国人更标准。每年有超过 150 000人的海外学生来爱尔兰学习英语。材料二: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15.93亿。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生 结合以上材料,小组合作讨论,了解目前两国的人口状况及差异形成的原因。(承转)以上我们学习了外国文化对人口发展产生的作用,中国文化也同样对我国的人口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板 书:二、中国文化与人口师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生 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阅读教材,积极思考并回答: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师 请大家讨论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生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积极发言。师 (精讲)推动这些变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使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被逐渐革除,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优秀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师 (承转)具体来说,我国传统人口文化中被逐渐革除的陋习和发扬光大的文化有哪些?分别有何积极意义?学生再次仔细阅读教材,并回答。课件展示:表格:逐渐革除的陋习 发扬光大的文化 积极意义婚俗和制度 早婚早育 晚婚晚育 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生育 多子多福多育多子重男轻女 只生一个好男女都一样少生、优生 降低人口出生率 减轻人口压力 积累社会财富职业选择 重仕轻民重农轻工、轻商 工业化、城镇化步伐 加快,工商业快速发展 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口流动 安土重迁“父母在、不远游” 社会文化交流频繁人口流动规模空前婚姻地域范围扩大 人类联系日益密切 促进经济的发展 提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文字资料:人口文化这一新概念是我国在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过程中,于1992年提出来的。但人口文化现象和观念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人口文化乃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作为人口文化重要分支之一及核心内容的人口生育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观念、风俗、习惯、制度和道德。目前我国人口生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计划生育,其核心是少生。师 请思考影响人口的文化因素主要有哪些?生 略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地域文化,分析了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我国是一个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地域文化。反过来,这种文化的形成又对人口的发展产生了持续的作用。人口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了解作为人口文化重要内容的人口生育文化,对逐渐革除人类在婚育繁衍方面形成的陈旧观念、风俗、习惯、制度和不道德行为,发扬光大中华传统优良的文化,推行计划生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课题的题目:探讨姓氏改革的问题,开展“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大讨论。活动与探究的内容:讨论如何通过对姓氏的改革,让“女儿也是传后人”的观念深入人心。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姓氏改革的方法与途径,讨论通过哪些形式广。泛深入的宣传能够使人们接受这一观念,主要观点有:“男孩女孩都是后代”“女儿也是传后人”“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女平等”等。活动与探究的结果:选择一个议题,班内开展大讨论,形成正确的姓氏观、人口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文化差异变化人口文化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2 .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3 .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2 .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3 .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的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难点: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法:①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② 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活动1. 2 .3 .5三、教学提纲(一)人口增长读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图:叙述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的增长为什么有慢有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减去死亡人数的净增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之比,多用百分比或千分比表示。一般情况下,用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也可以得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研究人口变化的基本数据。活动1:2000年埃及和日本两国人口统计资料分析。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两国人口增长的差异。两国人口各增长多少。分组讨论交流:影响人增长快慢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册p1)哪些因素是正增长、哪些是负增长?起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活动2:活动分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最后总结起决定性的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人口增长模式1 . “高一高一低”人口增长模式原始型:特点:传统型:阅读:中世纪欧洲的“黑死病”活动32 . “高一低一高”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过渡型:分布:3 . “低一低一低”人口增长模式阅读:2000年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情况表:特点:现代型:分布:(三)我国的人口增长及人口政策阅读: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我国正在向现代型过渡小结:略课后作业:新课堂p2研究性学习:1查找青岛市历次人口普查资料(总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绘制其变化曲线,判断目前青岛市人口增长模式,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2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具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公元初年时,全世界的人口也就是2亿到3亿,而目前已超过了60亿,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世界人口增长了20多倍。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1.3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定义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①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出具体时间,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②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③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④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的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本部分建议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行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 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数量从未还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亿的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引言)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一)人口的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本部分建议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教师总结(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2)I就整个世界来说: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II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1.3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2、衡量指标(二)环境人口容量概念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一)人口的合理容量1、概念:2、特点3、概念提出的意义(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以下关系式正确的有( )A.科技水平 获取资源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文化 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C.科技水平 环境人口容量 资源获取量D.人口文化 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消费水平2.有关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叙述,正确的是( )A.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人口最终会达到人口容量极限,但会经历漫长时间B.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10亿左右C.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D.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3.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正确的是( )A.在一定历史阶段内,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B.在假定条件下,可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绝对量的估计C.在实际中,通常把某一种或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D.假定条件不同,估计方法不同,对于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大致相同4.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资源 B.科技发展水平C.人口的文化 D.生活消费水平5.完成P14活动题科学技术资源数量获取和利用资源变化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环境人口 容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口的合理容量-桂东二中方勇兵.doc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桂东二中方勇兵.doc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桂东二中方勇兵.doc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桂东二中方勇兵.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