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设计中的人机关系》(第一课时)说 课 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技术与设计1》(苏教版)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中的第二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第一章技术的有关知识,以及第二章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和设计的基本概念以后的进一步延续,对学生今后学习“设计的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是全书的基础性内容之一。 技术课程标准指出:技术课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这是通用技术的特点之一,它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但同时又注重到学生个性的发展。现今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有意注意、有意识记、有意想象占有极大的优势,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但对书本的知识有可能理解得不深刻。因此,教师应该具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些丰富多样的情境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活动,从中获取一些直接的经验,加深对间接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综合运用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素养。 如何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机关系”,较准确地分析存在的“人机关系”,初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这是本节课的重要之处。为此,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现有基础知识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模式如下:一、教学重点:1、理解“人机关系”的基本含义;2、从日常应用实例中寻找出存在的主要“人机关系”。二、教学难点:1、对“人机关系”中“机”的具体认识;2、较全面地分析存在的人机关系。三、教学模式: 按照教学设计计划,本节课的教学由学生自主阅读开始,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教材内容,对其所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再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尝试完成以下填空:1、人机关系中的“机”包括机器、工具、仪器、仪表、设备、设施、家具、交通车辆、劳动保护用具、环境等。2、以开门为例,存在的人机关系有人与门板、人与门把手、人与门框的关系。 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充分利用了高中生学习相对自觉主动的特点,由学生自主构建基本知识框架,并将自主构建知识的情况以填空的形式呈现出来,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有利于教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让学生在获取成功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完成填空后,教师根据填空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机关系”的含义:人——指物品使用者;机——指物品。人机关系即人在使用物品时,人与物品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人机关系”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相对具体的认识。 接下来,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上计划采取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结合“开门”的例子,先由师生一起对“乘电梯”和“人坐在椅子上”两个实例进行讨论和分析,找出乘电梯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人机关系,以及人坐在椅子上时人与椅子各层面间存在的人机关系。再由教师充分利用教室中的一切物品,具有选择性的进行动作表演,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运用课堂中所学的分析方法尝试从现象中尽可能完整地寻找出所存在的人机关系。对于学生的分析,可能会存在不够全面的缺陷,在适当时候,教师可作相应的提示,帮助学生较好的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定认识之后,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游戏比赛,把本节课所学知识融入游戏之中,寓教于乐,缓解课堂教学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之中,通过游戏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时即将结束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对知识进行小结。同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下一个“伏笔”,让学生回去思考“我们使用物品时,总希望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好处。那么,物品应该怎样才更好地满足我们的需求呢?”问题的设置可以激起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愿望保持在一个较好的状态,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延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