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0年中招历史与社会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2(解析版)1.“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行驶,主客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符合“西北备边”的史实有①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商旅,设立驿站②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委派官吏,驻扎军队③明朝时期为加强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实行改土归流政策④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掌管该地区事务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小明正在阅读与下图人物有关的书籍,以下内容不会出现在书中的是( )A.陈桥驿发动兵变B.宋朝的建立C.杯酒释兵权D.率兵灭亡唐朝3.九(1)班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为主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活动,刘芳同学收集的以下史料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戚继光抗击倭寇B.郑成功收复台湾C.平定准噶尔部叛乱D.雅克萨反击战4.“开辟荆秦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复先基。田横上有三千士,茹苦间关不忍离”诗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戚继光抗倭B.郑成功收复台湾C.中俄雅克萨之战D.郑和下西洋5.“国家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A.两宋时期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6.中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是在( )①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②3-5世纪③8-10世纪?④14-16世纪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7.北宋末年,一个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采购货物,他会携带的货币是A.铁钱B.支票C.存折D.交子8.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评论清朝时期的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他们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A.关注民生政策B.重农抑商政策C.禁绝对外贸易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9.明清时期君主集权空前强化,下列措施中,不利于强化君主集权的是()A.设立厂卫特务机构B.实行八股取士C.设立军机处D.分封藩王10.东晋初年流传着一句民谣:“王与马,共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 )A.东晋立国离不开庶族的鼎力支持B.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C.东晋庶族势力很大D.王氏与马氏轮流执政11.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是在A.1904年B.1905年C.1906年D.1907年12.清朝文字狱最严重的时期是在( )A.顺治、康熙、雍正三朝B.康熙、雍正、乾隆三朝C.乾隆、嘉庆二朝D.雍正、乾隆、嘉庆三朝13.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14.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中华文明的起源C.统一国家的建立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5.郑成功跨海收复台湾,向入侵者严正指出“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余既来索,则地当还我……。”这里的“贵国”实际上指的是A.葡萄牙殖民者B.英国殖民者C.荷兰殖民者D.日本殖民者16.观察图片,回答问题。(1)结合图片,指出龙门石窟艺术主要受到什么宗教的影响。这一宗教发源于什么地方?(2)两幅图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中的什么方式?从中国古代史中再举一个符合这种交流方式的例子。(3)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龙门石窟属于其中的哪一类?17.(题文)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唐宋时期,南方农业发展超过北方,究其原因,南方战乱少,人口南迁,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品种的改进等。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材料三材料四两宋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请回答:(1)写出材料一所示唐代农耕技术图一、图二对应的工具名称。(2)根据材料二所引谚语,宋代哪两个地方已成为重要的粮仓?(3)材料三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是哪个朝代?(4)根据材料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所设立的机构是什么?18.看清朝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任务。1820年清朝疆域图(1)根据所学,完成上图任务。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所学指出清朝疆域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至什么位置?(3)西藏正式成为中央行政区开始与哪个朝代?哪一历史事件在清朝乃至我国历史上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的一页?19.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于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材料二:明朝时中国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材料三: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可派遣军队打击海盗的决议,组成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中国军舰数次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被称为新一代的郑和下西洋。(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2)指出郑和船队能够成功远航的原因有哪些?(3)中国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目的是什么?(4)如果让你为上述材料中的两次远航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共同标题,你会选择_____________A.经贸之旅B.和平之旅C.亮剑之旅D.开辟之旅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收其精兵”,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20余万禁军之中,京师附近驻所10余万,地方分驻10万。材料二 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图材料三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宋朝怎样的历史现象?(2)综合分析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信息,其对宋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1.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构想,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外交战略和中国国家战略。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古代丝绸之路)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诸多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被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材料三: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存。自1987年被发现,到2007年整体打捞上岸,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号”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材料四: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材料五: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请回答:(1)由材料一可知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2)材料二中这一“主轴”展开于中国哪一朝代?请将下列文化成就与所属地区文明对应起来。①造纸术的发明A.恒河文明②佛教的创立B.黄河文明③《荷马史诗》C.两河文明④《汉谟拉比法典》D.希腊文明(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举出一例宋朝时期最重要的港口城市。(4)材料四中体现的平等交往、互惠贸易的方式,在当时有何积极的作用?(5)结合材料五,谈谈你对“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历程中遥遥领先,曾以“中学西传”著称于世;但由于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渐趋落后,近代以来中国在与西方文明的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见图(造纸术外传示意图)材料二:徐光启于1606年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他还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他又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在中国原有水利灌溉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选择对当时具有实用价值的先进方法,经过制器和试验,编译入书。材料三: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有几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分别是(1)结合材料一,请举出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2)结合材料二,分析明朝晚期出现的“西学东渐”的原因。在明朝晚期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为何没有能使中国从传统科技真正走向近代科技?请结合时代背景予以分析。(3)根据材料三的提示简要概括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征。23.中国历朝历代疆域的沿革不仅呈现出空间范围的变化,更是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见证。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1)图一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_________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它推行_________制度。(2)图一所示王朝并没有“传之万世”,仅仅十几年就被图二中的新王朝取代,新王朝是指哪个朝代?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3)图三反映的是哪一种行政制度?该制度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创立的?(4)图四是清朝的陆地疆域,指出该王朝为加强对西北、西南边疆的控制所设置的机构(官职)。(5)今新疆地区和西藏地区分别是从何时起正式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题干“西北备边”结合所学知识,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物,保护往来商旅,设立驿站,西域在今天中国的西北地区,①符合“西北备边”的史实;元朝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宣政院管辖的是西藏,而非西北边备,②不符合“西北备边”的史实;明朝时期为加强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是西南地区,③不符合“西北备边”的史实;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掌管该地区事务,伊犁地区在新疆,④符合“西北备边”的史实。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2.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帝自立,改国号“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不是赵匡胤,D错误,符合题意;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实行杯酒释兵权,解除重要武将的权力,A、B和C正确,不符合题意。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时期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相关史实,是否定式的选择题。据所学知识,戚继光抗击倭寇是反抗倭寇对中国的侵略,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了台湾,雅克萨反击战是反抗沙俄对中国的侵略,这三个都属于反抗外来的侵略,而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中国平定民族叛乱,不是反抗外来的侵略。故选择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4.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相关知识。抓住关键信息:“逐荷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间接起到保护作用。故选B。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沙俄和抗击沙俄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内容。“国家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两宋时期,南宋时完成了重心南移,故选A。考点: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出现人口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大规模的迁移的时间。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西晋是266年建立,316年灭亡,因此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出现在3—5世纪;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我国出现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唐朝中后期约是8—10世纪。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江南地区的开发;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纸币的知识,伴随着商业的发展,再加上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所以答案是D。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8.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费正清在评论清朝时期的这一政策时是“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其意思是盲目排外、闭关自守,这说明他评论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所以答案是C。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经济的发展和闭关锁国9.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除了改革行政机构外,还授权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时,为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分封藩王削弱了君主的权利,不利于强化君主集权。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10.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立国基础是世家大族,因此民谣制的是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B选项符合题意,ACD选项排除。11.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度的废除知识点。题干提供了关键信息“废除科举制度”,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科举制度从隋炀帝时开始实行,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度,一共存在了1300多年。故答案为B。考点: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1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清朝统治者为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13.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相关知识,“贞观之治”指的是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开元盛世”指的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指的是发生在唐朝对外交往的重大事件,所以答案是D。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对外友好往来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清明盛世局面,代表了唐朝的繁荣。“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反映了唐朝的对外开放。所以答案选D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对外友好往来。15.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前,台湾被荷兰殖民者所占领。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16.(1)佛教。古代印度。(2)方式:和平(友好)。举例:鉴真东渡、玄奘西行。(3)实物史料。【解析】(1)本题考查佛教的建筑与文化。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受佛教的深刻影响,石窟中保留了大量关于佛教的元素,是佛教文化的精湛艺术表现。而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的宗派,后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2)本题考查古代文明的交流方式。结合图一、图二和所学可知,佛教最初兴起于印度的恒河流域,后在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佛教趋于极盛,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佛教文化以其宣扬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普世价值,“征服”了中原这片广袤的土地,并在此生根发芽,还被统治者作为治化手段来作为巩固其统治的补充,并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这正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和平交流。符合这类佛教文化交流的例子: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法,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教的发展,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到印度取经,受到印度戒日王的款待,玄奘回到中原并带回大乘经典,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同时玄奘作为中印文化和平交流的使者,也促进了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其撰写的《大唐西域记》,增进了人们对西域的了解。(3)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题干中提到史料的三种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献史料主要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信息,口述史料主要通过口耳相传保存信息,实物史料主要是由包括建筑等物质材料所传递的信息,龙门石窟属于实物史料类。17.(1)曲辕犁;筒车(2)苏州;湖州(3)南宋(4)市舶司【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识图能力。曲辕犁和筒车是唐朝时期创造的农业工具。从材料的图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图一是曲辕犁,图二可判断出是筒车。筒车是解决农民灌溉的工具。(2)本题考查的是经济重心南移的有关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到南宋时期完成了重心南移。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指的是苏州、湖州经济的发展,成为两宋重要的粮仓,表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永嘉南渡”,将先进技术也带到了江南;唐朝安史之乱之后,南北经济开始接近平衡;南宋以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本题考查学生对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史实的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18.(1)①雅克萨②尼布楚条约③郑成功④台湾府⑤达赖喇嘛⑥驻藏大臣⑦大小和卓⑧伊犁将军(2)东:太平洋西:葱岭南:南海诸岛北:西伯利亚(3)元朝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完成上图任务是;①雅克萨,②尼布楚条约,③郑成功,④台湾府,⑤达赖喇嘛,⑥驻藏大臣,⑦大小和卓,⑧伊犁将军,集中体现的是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和少数民族的交往,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指出清朝疆域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至的位置是:东:太平洋西:葱岭南:南海诸岛北:西伯利亚;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由满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一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西藏正式成为中央行政区开始与元朝;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在清朝乃至我国历史上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的一页;对民族统一和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9.(1)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交往。(2分)(2)先进的船只;先进航海技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任意两点即可,4分)(3)打击海盗,维护世界和平。(2分)(4)B。(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史实的识记。(1)本问考查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材料一中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向外邦(异国)炫耀国威武力,宣扬明朝(中国)的富强。结合教材“郑和所到之处,带去了明朝皇帝给当地统治者的友好书信和礼物,受到各国统治者与百姓的热情接待。”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炫耀明朝国威,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交往。(2)本问考查的是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二“明朝时中国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只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可见,郑和远航成功的原因:先进的船只;先进航海技术;进一步分析当时明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说明当时明朝国力强盛,航海在世界上领先。(3)本问考查的是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三“近年来,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问题成为一大国际公害。”根据这句话说明近年来海盗成为国际公害,危害到世界和平。由“中国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各国可派遣军队打击海盗的决议,中国进行护航”。得出中国护航是为了打击海盗。由两点总结中国护航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打击海盗。(4)本问考查中国两次远航的共同点。根据第一问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根据第三问知道中国护航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打击海盗。由此总结两次都是为了和平发展。选择答案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中外交往与冲突。20.(1)材料一:削弱将领兵权,加强禁军。材料二:禁军人数激增(或:军队激增)。材料三:军费开支庞大。(2)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军事力量。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了“积弱”的局面;同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形成了“积贫”的局面,给宋朝的统治带来严重的不稳定因素。【解析】(1)材料“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禁军的布置采取“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策略”体现的是削弱将领兵权,加强禁军;材料“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图”体现的是禁军人数激增;材料“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体现的是军费开支庞大。(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削弱将领兵权,加强禁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是也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加强;军队人数增加和军费开支庞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形成积弱的局面。21.(1)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他答案意思相符亦可,1分)(2)西汉(或汉朝);①→B②→A③→D④→C(5分)(3)市舶司,泉州或广州2分(4)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1分)(5)理解:古丝路曾搭起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的桥梁。在全球化的今天,古丝路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化合作,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繁荣发展。(围绕和平、合作、共赢等方面,言之成理即可,1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相关史实的准确认识,分析材料一的“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结合所学知识,古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到西亚,再转运欧洲。“丝绸之路”成为横穿欧亚的陆上交通要道,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外交往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西汉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创了丝绸之路。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应是黄河流域的文明成就;佛教的创立是古代印度,应属于恒河文明;《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文明成就;《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成就。(3)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海外贸易状况。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南宋时期,福建泉州成为全国第一大港。(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有关知识的准确识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405—1433年,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经历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5)分析材料五的“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读出“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是:古丝路曾搭起古代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古丝路更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深化合作,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实现共同繁荣发展。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人类文明的开端·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22.(1)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13世纪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之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两例即可)(2)出现西学东渐的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东西方的交流更加畅通。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和中国杰出人士的努力。未能转型的原因: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实行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小农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等。(写出两点即可)(3)特征:学习西方从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经历了向欧美的西方学习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转变。【解析】(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可知:宋元时期“中学西传”的具体史实是,12世纪造纸术传到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13世纪中期,火药传到阿拉伯,之后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两例即可)(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了克拉维斯注释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一至六卷平面几何部分……和利玛窦合译了《测量法义》一卷,并写了《测量同义》与《勾股义》两书……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编译了《泰西水法》六卷……”可知:出现西学东渐的原因有,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东西方的交流更加畅通。西方传教士的活动和中国杰出人士的努力。未能转型,是因为,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实行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政策;小农经济仍旧占据主导地位;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等。(写出两点即可)(3)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近代以来“西学东渐”特征是,学习西方从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经历了向欧美的西方学习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的转变。【点睛】准确掌握图片中的人物和其贡献。23.(1)秦朝;郡县。(2)西汉,1分;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1分。(3)行省制度;(1分)元世祖忽必烈。(1分)(4)西北设伊犁将军;西南(拉萨)设驻藏大臣。(5)新疆:西汉;西藏:元朝【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我国秦朝的相关知识,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2)秦朝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被推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行,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3)本题考查的是元朝巩固全国统一的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忽必烈实现行省制度。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这些措施巩固了统治。(4)本题考查清朝为加强对西北、西南边疆的控制所设置的机构。1727年,雍正皇帝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乾隆帝派兵平定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后来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5)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新疆直属中央和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行政区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自此西藏成为中国一个行政区。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