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0年中招历史与社会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相继兴衰的中古欧亚国家(解析版)1.推行什一税的是()A.佛教B.犹太教C.基督教D.道教2.在公元2世纪左右,这个欧洲国家繁盛开放,以致中国的丝织品可以经丝绸之路转运到这里,而他的城市也可以与当时世界上规模很大的中国汉朝长安城相媲美。世界各国商贾都可云集于此。这个古老的欧洲国家是()A.罗马帝国B.亚历山大帝国C.拜占廷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3.到10世纪,日本的庄园数量已经相当可观。庄园主为维护自身利益,争相蓄养()A.武士B.骑士C.教士D.道士4.2015年1月,法国讽刺杂志《查理周刊》总部遇袭,绘制伊斯兰教先知系列漫画的夏尔伯成为“基地组织”袭击的目标。他绘制的“先知”应是( )A.释迦牟尼B.穆罕默德C.耶稣D.阿基米德5.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是()A.商鞅变法B.明治维新C.大化改新D.1861年农奴改革6.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在历史上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其中“汉化”是指()A.汉谟拉比法典B.大化改新C.奴隶主民主政治D.明治维新7.随着西欧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A.新兴地主B.富裕农民C.无产阶级D.资产阶级8.“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查理·马特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在于()A.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B.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C.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D.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9.在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中,法国琅城人民最终赢得自治主要的手段是()A.赎买B.选举C.武装斗争D.国王特许10.右图反映出的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是:A.中央集权制度B.政教合一制度C.封建等级制度D.种姓制度11.对于日本的大化改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使日本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B.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进行改革C.免除农民的赋税D.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并实行土地私有12.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说明了()A.阿拉伯人只想向中国学习知识B.阿拉伯人不管路途多远都不惧怕C.阿拉伯人善于学习、重视文化D.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文化最发达的国家13.下列选项不是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原因的是()A.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B.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C.中国隋唐先进的制度D.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14.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曾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伊斯兰教推动了阿拉伯地区的统一B.在阿拉伯帝国扩张的过程中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C.穆罕默德在麦加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教国家D.伊斯兰教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15.下列历史事件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中起了加速作用的是()A.伊斯兰教创立B.出走麦地那C.伊斯兰教历确立D.征服麦加16.日本是我们的近邻,学习它的历史非常重要。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小短文。有人说:“日本的历史就是两次改革的历史。”它在7世纪中期和19世纪60年代各进行了一次改革,成为世界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1)①写出材料涉及的两次改革名称及领导人。②写出这两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各2点即可)③分别写出这两次改革的积极影响。(各1点即可)④写出这两次改革给你带来的启示。(2)史实准确,语言流畅,不少于150字。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化改新以前,苏我氏等大豪族控制了大和国的政权,而天皇家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实权。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公元645年6月,皇室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镰足发动政变,除去掌握朝政的权臣苏我氏父子……中大兄皇子等拥立孝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646年元旦,新政权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摘编自“百度百科”(《大化改新》词条)材料二:他废除了无条件分赠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改革。过去,由于(法兰克)墨洛温王朝诸王实行将土地无条件赏赐的作法,耗尽了王室的全部地产,从经济上削弱了中央……另一方面,由于封建化过程的发展,战争的连绵不断,自由马尔克成员(即平等的自由人)纷纷破产,国家的兵源成为严重问题。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的土地占有制度,采邑制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在土地占有关系方面实行的一种变革……采邑制的广泛实行,对法兰克王国正在发展的封建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摘编自“百度百科”(《采邑制》词条)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并指出其对日本社会生产的影响?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推行采邑制改革的“他”是指谁?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兰克王国采邑制改革的必要性?⑶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18.制度文明——制度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内容。材料一: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材料二:“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语材料三: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善于向先进文明学习,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变革,建立法治完备的国家。(1)材料一秦始皇是怎样“设职授官”的?该“官僚政治”的实质是什么?“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周朝实行的哪一政治制度?这种等级世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她”指的是哪个国家的民主制度?结合所学,请你谈谈对这种民主制度的认识?(3)材料三日本的这次改革史称为什么?根据材料四改革反映的内容,说说日本如何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4)由于自然条件、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在制度上体现出了鲜明的多样特色。对比材料一二,概括材料所反映的两个区域在制度文明方面的不同特点。(5)这两种制度共同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它们共同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共同的目的,但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这对我们今天建设政治制度有什么启迪?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大和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是学习其他民族的精华而强盛起来的。6世纪下半叶,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社会政局混乱,国家衰弱,天皇和一些士大夫决心改革,推行中国的隋唐制度,以振兴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请说出日本这次改革时在位的天皇。(2)古代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主要什么方式是什么?各举一例说明(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通过对古代文明的交流的了解,请你谈谈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的态度。(至少2点)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类的历史虽然已有三四百万年,但人类的文明史却仅有五六千年。人类从野蛮步入文明是一个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键一步,……。文明首先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的亚非大河流流域产生。这就是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随后在地中海区域又出现了一种带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古代西方文明,这就是希腊、罗马文明。——川教版历史教科书《世界古代史内容标准解读》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译成欧洲各种文字,欧洲人才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著作。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材料三:……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在以后的时代里,它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拜占庭人认为,他们的职责在于保存祖先的遗产而不在于创新,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大潮所淘汰。——朱寰《世界中古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东西方文明分别诞生于怎样的自然环境中。(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并据此回答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3)材料三中的拜占庭帝国是如何灭亡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怎样的历史启示?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斯兰教在麦加的科里希特族的男女间传播开来。科里希特贵族把那批属于自己管辖权范围内的伊斯兰教徒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材料二 穆罕默德命令他的信徒配备起来,并准备出征所需的一切东西。后来,他告诉他们要进军麦加,并命令他们认真准备。材料三 穆罕默德在传教中提出“凡加入伊斯兰教皆为兄弟”的口号,并建立麦地那宪章宣称:一致对外。(1)材料一明伊斯兰教开始在麦加传播的时候有着怎样的遭遇?为什么科里希特贵族要那样对待伊斯兰教?(2)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22.改革和制度创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随从周天子作战。”材料二:公元前356年,秦国新法规定,努力搞好生产,粮食和布帛生产多的,可以免除劳役,游手好闲而贫穷了的,把全家罚为奴隶。材料三: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推行改革,把日本历史推入一个新时代。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学以致用,说说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的理由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新法”是哪一历史事件?新法中的哪一内容在地方管理制度上与西周的制度不同?新法实施对秦国有何作用?(3)材料三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这之后日本成为了一个怎样的国家?23.明明今年暑假到历史名城伊斯坦布尔旅游,不但带回一些风光秀美的照片,还了解了很多这座历史名城的历史。比如:曾经辉煌的拜占庭帝国存在了一千多年,它的都城就定在这里,当时叫君士坦丁堡,最后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这座城也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但有一个问题让明明一直困惑不解,那就是是什么原因使曾经辉煌的帝国最后走向衰落?请你帮助明明解答这个问题好吗?以史为鉴,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什一税是源起于旧约时代,由欧洲基督教会向居民征收的一种主要用于神职人员薪俸和教堂日常经费以及赈济的宗教捐税,这种捐税要求信徒要按照教会当局的规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纳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业之用。由征收什一税而建立的制度亦称什一税制,简称什一税,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宗教没有这一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C。2.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里的“公元2世纪”、“欧洲国家、中国的丝织品”是解题的关键,本题考查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公元2世纪左右,罗马帝国疆域达到最大规模,此时的罗马帝国经济繁荣,局势安定,对外贸易发达,中国的丝绸在罗马深受欢迎。同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汉朝时期。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廷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间上都不符合,故选A。3.A【解析】大化改新后一二百年,日本地方豪强崛起,他们占有大片土地,建起庄园,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和统治,豪强把自己的家族和仆人武装并蓄养起来,组成一种以血缘关系和主仆关系为纽带的军事集团,特殊的武士阶层逐渐形成。后来,日本形成了武士应遵守的封建道德,称为“武士道”精神。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4.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主要教义为主神安拉是宇宙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就要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是先知。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5.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646年,日本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大化改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C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改革,A项不符合题意;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868年进行的改革,使得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项不符合题意;1861年改革是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使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6.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信息“日本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世纪中期,日本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成功,新上台执政的孝德天皇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进行改革,颁布了改新诏书。孝德天皇的年号是大化,因此这次改新称为“大化改新”。因此“汉化”是指日本大化改新,故B符合题意;A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就;C项奴隶主民主政治是古代雅典的政治特点;D项明治维新是日本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日本的“欧化”。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先读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日本民族”,由此可知本题是考查有关日本的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汉化”和“欧化”分别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7.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故选D。8.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大化改新是日本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的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查理·马特改革是法兰克王国封建制度建立后的一次改革,故两次改革的性质相同,A项符合题意;B项是查理·马特改革的内容,C项为大化改新的措施,D项为日本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举措。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9.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法国琅城人民最终赢得自治主要的手段,要求选出与之相关的方式,根据所学知识,12世纪初,琅城人民高呼口号,冲入主教家,琅城人民坚持斗争十多年,终于取得自治权,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人教版九年级上·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中古欧洲社会10.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封建等级制度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大多建立在君权神授思想的基础上,利用宗教建立等级关系,扩大控制范围,古代被许多国家的多数君主采用以管理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范围。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九年级历史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11.B【解析】日本的大化改新,是日本遣唐使回去以后按照中国隋唐的制度进行改革,B正确;大化改新促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A错误;免除农民的赋税和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并实行土地私有不是大化改新内容,C和D项错误。12.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对他的弟子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话说明了说明阿拉伯人对文化教育事业和知识的高度重视,反映了穆斯林对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的胸怀,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无关,排除;故选C。13.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7世纪以来,日本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愈演愈烈,一部分贵族和皇室成员在留学生的影响下,主张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实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为首的改新派发动政变,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拥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为皇太子兼摄政,646年元月,颁发新诏书,进行了大化改新的改革,ABC三项的内容都是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原因,不符合题意;大化改新百余年后,社会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武士阶层,D项不是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和原因,符合题意;故选D。14.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穆斯林是伊斯兰教徒的称呼,伊斯兰教是由穆罕默德为了统一阿拉伯半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所以说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C项符合题意;ACD均与题干不符,故选C。15.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在麦加传教失败;622年,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教历元年;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双方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成为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从此,麦加成为了伊斯兰教的圣地。并最终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因为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是一个分裂的地区,部落之间经常发生征战。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就在这个时候诞生。他率领教徒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双方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成为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从此,麦加成为了伊斯兰教的圣地。并最终统一了阿拉伯半岛。16.(1)①大化改新、明治维新、孝德天皇、明治天皇②大化改新的经济措施: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明治维新的经济措施: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③大化改新的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明治维新的影响: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④启示:善于改革,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符合题意即可)(2)略【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日本历史上的两次改革,是7世纪中期由孝德天皇领导的大化改新和19世纪60年代明治天皇领导的明治维新。②这两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大化改新的经济措施: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而明治维新的经济措施: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等。③这两次改革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化改新的影响: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明治维新的影响: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④这两次改革给你带来的启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写历史小短文,首先立意要准确,史实准确,语言流畅,本题围绕学习,引进,创新方面即可。不少于150字。【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分析问题能力。第(1)问,主要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由题干中“7世纪中期”,可推断出是日本在公元七世纪的大化改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在经济方面的措施主要是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而“19世纪60年代”可推断出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国家的民族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明治维新的经济措施: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等。启示:善于学习,通过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第(2)问,写历史小短文,抓住立意要准确,史实准确,语言流畅,如在改革中都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制度,吸收中国文化;“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提倡“文明开化”。启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等。17.⑴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大豪族专权,社会矛盾尖锐;大化改新的影响: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抄书上不得分);⑵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的必要性:①无条件赏赐削弱了中央;②战争不断而兵源成为严重问题;⑶对改革的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同等意思即可)【解析】⑴根据材料一“贵族疯狂地兼并土地,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可知,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是大豪族专权,社会矛盾尖锐;根据材料一“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可知,大化改新的影响是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⑵根据材料二“推行采邑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实行采邑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因此材料二中的“他”是指查理马特;根据材料二“无条件赏赐的作法,耗尽了王室的全部地产,从经济上削弱了中央”可知,采邑制改革的必要性是无条件赏赐削弱了中央;根据材料二“由于封建化过程的发展,战争的连绵不断,自由马尔克成员(即平等的自由人)纷纷破产,国家的兵源成为严重问题”可知,采邑制改革的必要性是战争不断而兵源成为严重问题。⑶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适当的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政策。18.(1)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实质是中央集权制;指分封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决定(或宗法制)。(2)古代雅典;这种民主制度虽然赋予了公民参政议政权利,调动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但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3)根据材料四提示信息:7世纪中期,日本学习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是大化改新。日本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在大化改新中的体现是: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作为治国的基础。(4)中国的专制皇权和雅典的民主政治。(5)维护社会秩序,巩固阶级统治;建设政治制度时应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形式才能取得成功。【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的形势,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是最高统治,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地方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中央集权制;“政治权力等级世袭”是指周朝实行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是这种等级世袭的主要依据。(2)依据材料二“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的国家是古代雅典;这种民主制度虽然赋予了公民参政议政权利,调动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但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3)依据材料四“公元七世纪中期,日本善于向先进文明学习,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实行变革,建立法治完备的国家”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日本的这次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日本建立法制完备的新国家在大化改新中的体现是:参照中国的律令制度,编订了日本第一部律令,作为治国的基础。(4)依据材料一“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和材料二“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专制皇权和雅典的民主政治。(5)这两种制度共同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它们共同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巩固阶级统治;为了共同的目的,但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这启示我们建设政治制度时应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合适的形式才能取得成功。19.(1)孝德天皇。(2)暴力冲突:希波战争或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或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征服;和平交往:马可波罗访华或阿拉伯数字的传播或郑和下西洋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3)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尊重、开放、宽容、包容;坚持和平交往,共同发展(任意2点,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内容“6世纪下半叶,日本推行中国的隋唐制度”可知,这次改革指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其改革者是孝德天皇。(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两种方式。暴露冲突的方式的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与征服等等;和平的交往有:马可波罗访华、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郑和下西洋、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等。(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的态度是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向世界先进文化学习;对待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尊重、开放、宽容、包容的态度;坚持和平交往,共同发展等等。20.⑴东西方文明诞生的自然环境:东方:亚非大河流域;西方:具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地中海区域;⑵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①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②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中介;⑶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1453年土耳其攻破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历史启示: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言之成理答对一点,均可给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亚、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古代东方文明”结合所学知识,东方亚非文明古国都诞生于大河流域,古埃及诞生于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诞生于两河流域流域、古印度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古中国(夏朝)诞生于黄河流域。而西方文明(古希腊)却诞生于爱琴海,是以海洋为中心发展。因此,东西方文明诞生的自然环境,东方:亚非大河流域;西方:具有鲜明海洋性质的地中海区域;⑵根据材料二“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家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欧洲语言中的大多数星宿的名称都来源于阿拉伯语”可知,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二“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可知,阿拉伯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保存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根据材料二“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可知,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中介。⑶第一问根据材料三“……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庭文明终于被历史大大潮所淘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庭帝国终于灭亡。第二问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以上三则材料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世界文明具有多元性和共容性;文明在交流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促进发展;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开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21.(1)伊斯兰教创立之初在麦加传播时遭到镇压,因为穆罕默德宣传将富人的部分财富分给穷人,引起了麦加贵族的不满。(2)伊斯兰教使众多的信徒凝聚在一起,促进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解析】(1)依据材料一“科里希特贵族把那批属于自己管辖权范围内的伊斯兰教徒关在监牢里,并尽量引诱他们脱离伊斯兰教”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伊斯兰教创立之初在麦加传播时遭到镇压,因为穆罕默德宣传将富人的部分财富分给穷人,引起了麦加贵族的不满。(2)依据所学可知,伊斯兰教在公元七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所创,伊斯兰教使众多的信徒凝聚在一起,穆罕默德率领阿拉伯人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为日后的阿拉伯对外征服战争奠定了基础。22.(1)制度:实行分封制。理由: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山东建立齐国和鲁国。(2)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使秦国从此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或封建国家。【解析】(1)制度:依据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可知实行分封制。理由:依据所学从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山东建立齐国和鲁国回答。(2)依据材料二可知是商鞅变法;依据所学从建立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回答;作用:依据所学从使秦国从此强大起来,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公元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推行改革”可知是大化改新;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天皇制中央集权国家或封建国家回答。23.衰落原因:拜占庭帝国为恢复过去罗马帝国的版图,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此后日益衰落;在辉煌时,洋洋自得,不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长处,封闭保守。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拜占庭帝国知识点。材料提供了关键信息“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所灭”,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公元395年东罗马帝国定都拜占庭,又称拜占庭帝国。这一帝国为恢复过去罗马帝国的版图,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此后日益衰落;在辉煌时,洋洋自得,不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长处,封闭保守。最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亡了。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考点: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亚洲和欧洲的封建国家·中古欧洲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