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0年中招历史与社会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解析版)1.青铜器既是商周时期青铜制造文明发达的体现,也是商周社会状况的反映,这主要是因为()①青铜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②青铜器甚至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③青铜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④青铜礼器的数量体现了君王的残暴与仁德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由下面的历史短句台词片段,可知他们正在学习小华:送人千里,终有一别。陛下请回吧!小明:爱卿,此去西域凶险异常。然匈奴一日未了,则国无宁日。望卿不辱使命,早去早回。A.张骞出使西域B.郑和下西洋C.清军出兵雅克萨D.玄奘印度取经3.下图文物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A.原始的农耕生活B.夏朝的灭亡C.商周的青铜文明D.春秋战国的纷争4.明朝建造的北京城,被称为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这是明朝哪位皇帝时修建的A.明太祖B.明成祖C.建文帝D.崇祯帝5.“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在中国古代史上,起到同等功效的措施还有( )①焚书坑儒②八股取士③独尊儒术④闭关锁国。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③6.下列关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创办私学,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B.他编订《诗》《书》和《春秋》等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C.他坚持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D.他晚年编订的《论语》为后人研究孔子提供了宝贵资料7.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争霸B.百家争鸣C.商鞅变法D.铁器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8.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句话。此名句出自( )A.B.C.D.9.“秦始皇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下面能解释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B.焚书坑儒 推恩令C.统一文字 推恩令D.统一文字 罢黜百家10.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A.大变革的时代B.商鞅变法C.百家争鸣D.焚书坑儒11.在我国很多中医院的门前都有一座塑像,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A.扁鹊B.张仲景C.华佗D.李时珍12.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斗星),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的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韩非子D.庄子13.学史可以知兴替,从夏商两代的覆亡教训中,你能得到的结论是A.要重视教育B.要重视发展经济C.要勤政爱民D.要通过改革增强国力14.2016年10月29日《重庆商报》以《李达科破解古铜钱蕴藏的圆周率奥秘,为世界数学历史补缺》为题报道了数学家所阐释的中国古钱币与圆周率的数理关系。请说明: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科学家是()A.华佗B.贾思勰C.郦道元D.祖冲之15.拟从2017级高中生起高考不分文理科,并告别一考定终身。追溯历史发展轨迹,最早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开始于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16.读图,回答问题。(1)图中的人物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2)他是哪家学派的创始人?(3)我们今天实行素质教育,孔子的哪些教育理论体现了这方面的内容?17.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工具说进步)材料一观察下边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1)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食物话变迁)(2)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3)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住房见发展)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易经》(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分别住什么形式的房屋?18.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探究一制度篇(1)统治阶级为加强统治,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写出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措施。(2)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指出材料中所说的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探究二经济篇(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列举我国古代唐朝历史上哪些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推动了经济发展。探究三文化篇“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4)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唐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举一例隋朝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探究四感悟篇(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你获得了哪些启示?19.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材料二材料三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拥有文化知识的人到处游说讲学,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涌现出一批有开创性贡献的思想家。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政治、军事领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突出特点是什么。(3)春秋战国时期虽战火连绵,却出现一些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人口有所增加,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原因。(4)你知道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主要有哪些学派吗?(5)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20.阅读下列材料:主父偃说上曰:“……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于是上从其计。请回答:(1)材料中的“上”是指哪一个皇帝?(2)该皇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还采取了什么措施?(3)根据材料概括该皇帝实行这一措施的目的。2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不变的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政治措施?(2)针对汉初不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种种因素,汉武帝在政治、经济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大一统?(3)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请用汉朝历史事实加以说明。(4)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祖国的统一?22.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在许多领域处于世界前例,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政治篇)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是一大发明。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1)上述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是指什么?概括该制度产生的影响。(经济篇)货币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体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请说出它的名称和出现的时期。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百分之八十来自于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和造纸业及其中心挤兑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3)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请你简单说明一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4)请列举宋代时期我国海外贸易兴盛的两例具体表现。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从西来。”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拓拔元贺赖贺丘穆陵穆独孤刘步六孤陆贺楼楼材料三:藏北草原流传一首民歌:“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1)材料一体现了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作用?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改革?这一改革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3)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有什么积极意义?(4)材料四表明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他为什么?参考答案1.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青铜器商周社会状况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以后,青铜器数量增加,种类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甚至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与君王的残暴无关,选项④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2.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历史短句台词片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段对话是汉武帝送别张骞的一段台词。选项BCD都与匈奴无关;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3.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图片中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器司母戊鼎,体现的是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C项符合题意;农耕时代还没有出现青铜器;夏朝灭亡与商朝青铜器无关;春秋时期处于东周时期,位于商朝之后。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4.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便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把北京城扩建为宫城、皇城和京城三部分。1421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称为京师,故此题选B。5.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解决本题需要对这两句诗重点分析,关键是集中在明清二字,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的政策还有①焚书坑儒,②八股取士,③独尊儒术,而④闭关锁国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不符合题意,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C。6.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他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打破官方教育垄断;晚年精心整理古代文献,编订《诗》《书》和《春秋》等作为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提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论语》一书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故ABC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故选D。7.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与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统治,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因此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故选D。8.B【解析】根据题目中“仁”的关键一词可以看出是孔子的思想,B项正确,C是道家思想,D是兵家思想,A是法家思想。故选B。9.A【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由此确立了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的统治地位。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A。【考点定位】人教版七年级上?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10.C【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末年以来,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形成了许多学派,纷纷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的思想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1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对张仲景的知识点的掌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ACD都与“医圣”称号不符。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2.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有关知识。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和大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ACD的思想不包含为政以德。所以答案选B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3.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夏的末代国君桀统治残暴,不得人心,被商汤所灭;商代的末代国君纣统治残暴,引起人民反抗,公元前1046年被周所灭。从夏商两代的覆亡教训中,你能得到的结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统治者要要勤政爱民。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14.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华佗是东汉的名医,贾思勰是北魏的农学家,郦道元是北魏的地理学家,他们都与数学无关。祖冲之在三国魏国数学家刘徽的基础上,把把圆周率的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D项符合题意。故选D。15.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选拔与管理制度,曾经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先进文化的标志和骄傲。它形成于隋朝,唐宋时期逐渐发展,并趋于完善,成为中国政治管理与教育体制成熟的表现。所以答案选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16.(1)孔子。他生活在春秋后期。(2)儒家。(3)“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人物是孔子。他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理论体现了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内容,即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17.(1)铁制农具和牛耕(2)图三:河姆渡居民。图四:半坡居民。(3)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4)干栏式半地穴式(顺序不能颠倒)【解析】(1)根据材料一“铸造铁制农具示意图”材料二“山西出土的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人们已经使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此外,至迟在春秋末年,人民已经用牛来耕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根据图三“炭化的稻种”结合所学知识,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因此种植图三的是河姆渡居民。根据图四“粟种”结合所学知识,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因此种植图四的是半坡居民。(3)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4)根据材料“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制造的干栏式房子。分为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防风防潮;半坡原始居民住的半地穴式的房子,屋内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因此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分别住干栏式半地穴式(顺序不能颠倒)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原始农耕时代的相关知识点,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是原始农耕时代的典型代表,他们普遍使用磨制工具,会种植农作物,过定居生活,说明我国原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到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18.(1)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2)科举制.(3)曲辕犁和筒车.(4)唐:诗;赵州桥.(5)吸收和借鉴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政治上的创新有: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有曲辕犁和筒车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4)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原始居民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如水稻、粟。(3)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4)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诗歌;隋朝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赵州桥。(5)综合以上内容,在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方面,我们应该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言之有理即可。19.(1)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军事上相互征战,政治上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2)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3)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兴修水利设施,发展农业生产。(4)墨、儒、道、法。(5)社会变革,百家争鸣。【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内容“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可以概括出春秋时期政治特征是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军事领域的突出特征是一些大的诸侯国军事上相互征战。(2)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区以西的岷江上游。是在战国末年,由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运、城市供水的多重效用。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组成。(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可以概括出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人口有所增加的原因是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可以归纳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兴修水利设施,发展农业生产。(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形成,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5)根据材料三中“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拥有文化知识的人到处游说讲学,涌现出一批有开创性贡献的思想家。”可以概括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社会变革,百家争鸣。20.(1)汉武帝;(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皇权。【解析】(1)根据“主父偃”“…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可知,材料中的“上”是指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使儒家教育官方化;(3)根据“…今诸侯或建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疆而合纵,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可知,为了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皇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从此诸侯国越分越小,这样削弱诸侯国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21.(1)在中央,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其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2)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3)西汉时,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4)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制度,在中央,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其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推行郡县制;(2)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3)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4)开放性题目,依据所学可知,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22.(1)科举制度;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是有才学的人能够有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着。(2)交子,北宋时期。(3)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自然条件较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答出其中三点,符合题意、意思相近即可)。(4)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南宋的对外贸易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述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是指科举制度;该制度产生的影响是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是有才学的人能够有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着。(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中国,它的名称是:交子;是发行于北宋于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的货币,曾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流通,称作“官交子”,在四川境内流通近80年。交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现象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自然条件较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4)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属运用层面的要求,有一定难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时期我国海外贸易兴盛的两例具体表现是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南宋的对外贸易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23.(1)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或物品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3)文成公主入藏对促进汉藏两族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一视同仁的开放的民族政策,天可汗【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从西来”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或物品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这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改革。规定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改为姓元。这一改革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3)根据材料“从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的粮食共有三千八百类,给西藏的粮食打下坚实的基础。汉族地区来的王后文成公主,带来不同手工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西藏的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可知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两族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4)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知唐太宗实行。正因为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称他为“天可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