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招历史与社会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生活(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年中招历史与社会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生活(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0年中招历史与社会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
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生活(解析版)
1.1901年梁启超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五四运动之后“中华民族”一词逐渐普及,几乎家喻户晓。“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应该是(  )
A.军阀割据战火连年
B.维新思想初见端倪
C.传统文化备受冲击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某班同学在探究中国近代化起步过程时,研究了这一时期每个阶段的历史人物,能正确说明中国近代化历程顺序的是
A.魏源、张之洞、鲁迅、孙中山
B.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
C.严复、魏源、孙中山、胡适
D.梁启超、左宗棠、李大钊、孙中山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曾经有了粮票才能在街上买吃的(如下图)。
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
能出门。这种现象说明(

A.商家做促销活动,鼓励消费
B.市场经济,票证流行
C.物资丰富,购物不要钱
D.物资匮乏,凭票购物
4.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有关这一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B.吃饭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C.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
D.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5.下表显示,到1913年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价值均得到增长。这可以说明
项目
1895年
1913年
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吨)
29737
93335
进口贸易价值(千两)
171679
570163
机器设备进口价值(海关两)
200万
700万
A.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显著
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D.一战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6.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B.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C.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技术→学思想→学制度
7.下列历史人物不是维新派的是
A.谭嗣同
B.李大钊
C.梁启超
D.严复
8.《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列强开始对中国直接进行经济掠夺,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爱国商人、官僚和地主,他是科举考试的状元,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创办了大声纱厂,他是
A.詹天佑
B.张謇
C.张之洞
D.邓世昌
9.某班同学准备举行“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他们搜集了以下资料,其中不适合采用的是
A.武汉长江大桥
B.沈阳飞机制造厂
C.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D.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0.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于时间的掌握发生的变化,有这样的说法: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反映了
A.我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消费水平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1.以下哪些内容能够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变化
①2015年双十一网上购物交易总额突破896亿元
②低碳生活、绿色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
③人们拿着油票、粮票、布票排着长队购买生活必需品
④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事物层出不穷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按照下列思想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④“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13.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启蒙运动相比,相同之处不包括(

A.初兴之时都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
B.都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运动
C.都具有反封建斗争的性质
D.在运动中其思想潮流发生了变化
14.星光大道的“家乡美”环节(表演自己家乡的特色节目),①号选手唱黄梅戏《天仙配》,②号选手演唱秦腔《兄妹开荒》,③号选手演唱花鼓戏《刘海砍樵》,④号选手演唱二人转《关东情》.其中,湖南籍选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5.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家创办实业,但他的工厂最终被吞并。下列对此事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市场有风险,这是竞争的结果
B.张謇为一介书生,不懂市场,失败是必然
C.在多重挤压之下,中国民族工业创业艰难
D.“实业救国”口号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16.世纪中叶,中国在备受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开始了近代化艰难起步。
请你在表格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历史信息
近代化的探索
各领域的探索运动
运动名称
代表人物(1人)
经济探索(学习西方生产技术)
A
曾国藩
政治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戊戌变法
B
C
孙中山
思想探索
D
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A、
B、
C、
D、
17.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图三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材料二的主张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他们领导的运动对我国有何影响?
(4)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认为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18.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这一过程由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请结合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等洋务运动官员认为,中国的典章制度远远超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只有武器落后。因此,他们谋求富强之道,只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制枪制炮技术,建立军事工业,建立近代化国防,而没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而他们所谓“自强”“求富”的真实目的,只是维护日趋衰落的……。这是背离历史发展趋势的,注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列举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
(2)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掀起了什么救国运动?
材料二
(3)材料二图一中的两位人物为救亡图存发起了一场救国运动,该运动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4)材料二图二中的人物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什么?
(5)材料二图三中杂志的创办标志近代中国哪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请写出这场运动提出的口号。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第一至第三期学习西方过程相联系的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救国思想有怎样发展?它指导的革命运动叫什么?
20.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一分析,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制度变革)
材料二 1895年,北京1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材料三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
(2)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什么?材料三中为什么孙中山还说“革命尚未成功”?
(思想解放)
材料四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中国人首先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只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那么好的制度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
(3)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什么运动?
具有怎么意义
(4)概括上述几次运动的总体发展趋势。
21.(题文)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努力。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
摘自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
人民网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在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李鸿章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什么?(2)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政治意义?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因此掀起了什么运动?
(4)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在历史作用上有什么相同点?
22.阅读下列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下
材料二 甲午战后,某某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好像)之树然(样子),教育犹(如)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纱厂得到了发展。但大战结束后,纱厂就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1)材料一中探索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君主立宪”的事件分别是什么?探索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的主要阵地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这个“某某
”是谁?他“救国”的主张是什么?
(3)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民族探索历程的认识。(写出一点即可)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变法的失败,中国失去了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张激烈变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支持者,最后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亦画上句号。
材料二: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材料三: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1)材料一中“一批倾向在原有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典型代表人物是谁?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他们“在原有体制内进行改革”的国内外因素。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况近代前期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进程上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
1.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中华民族’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概念从产生到被认同的背景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危机,中华民族先后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探寻救民救国的道路;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2.B
【解析】
依据题干“中国近代化历程顺序”,结合课本所学,中国近代首先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掀起的洋务运动,李鸿章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人物;其次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康有为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人物;孙中山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最后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B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不符合题意,选择答案B。
3.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物资匮乏,生产满足不了人民的需要,出现了粮票,补票,油票等事物,凭票购物是计划经济的表现,所以答案选择D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事,不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可以排除。所以答案选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下册?社会生活?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认识,1913
年,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吨数、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均得到增长。这可以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AB理解错误,D发生在1914——1918年,因此ABD不符合题意,选项中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6.A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表述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的过程,它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故选A。
7.B
【解析】
抓住关键词“不是维新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谭嗣同、梁启超、严复都属于维新派人物,李大钊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不是维新派的人物。故选B。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张謇的相关知识,《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从经济上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之为状元实业家,詹天佑的主要贡献是设计并主持建造了人字形的路轨,张之洞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以身殉国,所以答案是B。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9.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一五计划成果展示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C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建成的,而选项ABD是1950年代一五期间的成果;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0.B
【解析】
题干描述人民掌握时间的方法的变化,体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项符合题意;人民的生活习惯发生的变化和消费观念发生的变化是建立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AD两项排除;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出我国的消费水平层次,C项排除;故选C。
点睛:解题时分析题干人民掌握时间的方式越来越便捷,说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分析排除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以及题干没有提及的消费水平在国际上的层次。
11.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不再需要拿着油票、粮票、布票排着长队购买生活必需品,③排除;2015年双十一网上购物交易总额突破896亿元,低碳生活、绿色健康饮食观念深入人心,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事物层出不穷。仔细审查①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运动前由魏源提出的;②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③项“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张;④项“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因此题干中的思想主张提出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④①③,故选B。
13.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1915年至1917年时期宣传的是资产阶级思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而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前后的思想潮流没有发生变化,始终宣传的是资产阶级思想。根据题干要求应选择不相同的,ABC都是相同点,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启蒙运动的相同之处不包括,也就是不同之处,属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思想,而1917年之后宣传马克思主义,而启蒙运动始终都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即可得出答案。
14.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湖南的地方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湖南不仅山川秀丽,而且文化传统悠久。湖南地方戏剧以其奇异的风姿,高耸于中华艺林。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武陵戏、荆河戏、巴陵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阳戏、花灯等都是有名的地方戏。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定位】乡土史
15.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近代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史实。张謇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的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由于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有一定的发展。但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张建德工厂被吞并。因为中国半殖民地本封建社会,我国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发展艰难曲折。故此题选择答案C。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历史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6.A、
洋务运动
B、
谭嗣同等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其中,第一阶段: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进行的洋务运动。第二阶段:19世纪末,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掀起了辛亥革命。第三阶段:1915年开始,资产阶级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由此可知,A处填写洋务运动;B处填写谭嗣同等;C处填写辛亥革命;D处填写新文化运动。
17.(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三民主义。
(3)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化的进程
(4)民主、科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意思相近给分)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图一“师夷长技”可知,图一对应的运动是洋务运动;根据材料一图二“变法图强”可知,图二对应的运动是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根据材料一图三“孙中山”可知,图三对应的运动是辛亥革命;根据材料一图四“《新青年》”可知,图四对应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
(2)根据材料一图三及(1)题的分析可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
“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根据材料二“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化的进程。因此材料二的主张代表了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的要求。他们领导的运动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化的进程。
(4)
第一问根据材料三“只有这两位先生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他还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民主”是“德先生”、“科学”是“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因此,“德、赛先生”分别指“民主”、“科学”;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因此,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意思相近给分)。
18.(1)学习西方先进的制枪制炮技术;江南制造总局
(2)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
(3)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学习西方先进的制枪制炮技术,建立军事工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制枪制炮技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是江南制造总局。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别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中的两位人物为救亡图存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该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中的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后,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根据材料二,图三《新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
19.(1)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2)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国民大革命运动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经历了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其中,第一期: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进行的洋务运动,但是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失败了。第二期:19世纪末,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掀起了辛亥革命。第三期:1915年开始,资产阶级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因此材料一中第一至第三期学习西方过程相联系的历史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第一问根据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可知,孙中山的救国思想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第二问根据材料二“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可知,在“反帝要求”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革命运动是北伐战争(或国民大革命运动)。
20.(1)意义:引进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
(3)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与进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是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4)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西方政治制度再到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可知“器物探索”指的是洋务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引进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地质作用,是中国近代化吧的开端,但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根据材料内容“1895年,公车上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车上书运动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所以材料二中“政治变革运动”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所以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中国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4)本题涉及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可知考察查的是关于中古近代化发展的趋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西方政治制度再到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过程。
21.(1)自强
/
维护清朝的统治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2)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新文化运动
民主和科学
(4)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可知,李鸿章等人筹办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李鸿章认为要自强必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2)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和科学;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因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4)依据所学可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先进知识分子要求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它们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点睛: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内容及影响。归纳近代化探索的特征。
22.(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三民主义;《新青年》。
(2)
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或发展实业)。
(3)认识:中华民族探索道路曲折,中国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中国人民具有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精神。(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探索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君主立宪”的事件分别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探索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2)根据材料二“他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创立了大生纱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某某
”是张謇,他“救国”的主张是实业救国。
(3)对中华民族探索历程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探索道路曲折,中国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中国人民具有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精神。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分析理解能力,难度适中。(1)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中“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是洋务运动;探索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的是戊戌变法;探索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其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领导人是孙中山,“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其主要阵地是《新青年》,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历程。(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键词“创立了大生纱厂”,因为提出“实业救国”口号,并身体力行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家乡创办大生纱厂的状元实业家是张謇。(3)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历程,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中国人民具有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精神等。
23.(1)康有为、梁启超。国内:《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逐渐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国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2)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民主和科学。由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转化为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由“一批倾向在体制内下实行改革的精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批倾向在体制内下实行改革”,但是“由于变法的失败”,因此这次变法是指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典型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他们“在原有体制内进行改革”的国内因素:是由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国际因素: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
(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和民主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根据材料三,由“德先生”和“赛先生”,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口号(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而民主与科学是《新青年》杂志提出的口号,也被陈独秀等人称之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也就是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开始由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转化为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