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招历史与社会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中华文明的起源(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年中招历史与社会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中华文明的起源(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0年中招历史与社会复习考前考点模拟导航练
中华文明的起源(解析版)
1.习近平曾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勤政为民的重要性。下列政治家的思想与其相一致的是(

A.老子
B.孔子
C.韩非子
D.墨子
2.“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你知道与“诸侯”、“列国”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3.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
A.尧
B.舜
C.禹
D.启
4.下列有关我国夏、商、周三代兴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禹建立了夏朝
B.汤灭夏建立商朝
C.周文王建立周朝
D.周武王建立周朝
5.夏商两朝的灭亡,给后世之君的启示是(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暴政亡国
C.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6.有学者曾说:“商代的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明。”下列能说明这句话的是(

①青铜制作工艺高超②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③广泛应用铁制农具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主要阶段,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导致这三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
A.统治者治国没有经验
B.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
C.不注意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诸侯内乱
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建立的时间是
A.前4000年
B.前2070年
C.前1046年
D.前1600年
9.“天下为家”取代“天下为公”的事件是()
A.炎黄结成联盟
B.商汤灭夏
C.禹传位给启
D.武王伐纣
10.<周礼>记载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在日常行为中的基本准则,这些礼仪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蛮夷
B.指导生产
C.分封诸侯
D.礼仪教化
11.“天子杀殉(杀人用于陪葬),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下列无法从该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A.奴隶的社会地位低下
B.奴隶像牲口一样随意被杀害
C.殉葬制度盛行
D.奴隶社会经济十分繁荣
12.“少康……以收夏众,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这描述了传说中发生在古代潍北大地上的著名事件是
A.少康复国之战
B.夏商朝代更替
C.春秋争霸战争
D.秦国商鞅变法
13.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的朝代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14.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如下图所示,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制度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15.人们常将山东称作齐鲁大地,将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大汶口文化
B.甲骨文记载
C.西周分封
D.古代地名
16.材料分析: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原文大意:将同姓子弟亲戚分封为地方诸侯,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周文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
原文大意:周朝分封了许多同姓子弟为诸侯,但是后代疏远了,诸侯之间象仇敌一样彼此进攻,就连周天子都不能禁止。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它的内容具体又有哪些?
(2)通过分封制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请你分析一下分封制它有哪些积极作用?后来西周还是灭亡了,它又有哪些消极作用?
17.中国古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物在历史上做出重要贡献,如周武王、秦始皇、汉武帝,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政治篇):
材料一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材料三
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西汉建立之初,吸收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把土地分封给同姓王,后来随着诸侯王实力的膨胀,小诸侯贪赃枉法,大诸侯甚至发动叛乱,与中央对抗,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
(1)材料一说明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判断为避免“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始皇高瞻远瞩地在地方管理制度上采取了什么创新制度?
(3)汉武帝是如何解决材料三反映的问题的?
(经济篇):
材料四有一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裤。他去齐国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裤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短裤!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他付刀币。
(4)材料四中的问题秦始皇是怎样解决的?
(思想篇):
材料五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六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5)据材料五概括秦始皇在思想方面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6)材料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采纳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总结):
(7)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他们实施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
18.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距今五六千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是历史上某一时期我国两处典型的古代聚落遗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图1,分析我国重要遗址的分布特点。
(2)图1中A、B、C、D四处遗址,河姆渡是________,半坡是________。
(3)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一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粮食,它应该是________;而在半坡遗址中,最有可能出土的粮食是________

(4)图2、图3所示属于的资料类型是________(在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中选其一),根据这些史料,分别写出你从中得出的推论
根据图2,我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3,我的推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公元前2000年的世界文明地图,回答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早期的人类文明区域,请你把图中字母与下面的文明名称以及典型的文明成就连线对应起来。
A
①古代埃及     
a米诺斯王宫
B
②古代中国   
b
《汉谟拉比法典》
C
③古代印度
c金字塔
D
④克里特文明
d种姓制度
E
⑤古代西亚
e司母戊鼎
(2)早期文明的孕育有着相似的条件。从地理环境看,A、B、C、D四个区域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哪些相似的条件?
(3)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独特的人文特点。古埃及文明的许多成就与尼罗河有着密切的关系,请结合“相关链接”,列举一项成就并加以分析说明。
相关链接:埃及气候干燥少雨,南面有沙漠和瀑布,北面为地中海,东西两面是沙漠。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非洲的山脉,从南往北纵贯埃及,注入地中海,水面宽,水势平稳。每年6月—10月,雨季的洪水带着大量腐殖质进入尼罗河,河水上涨,在尼罗河两岸留下一片黑黝黝的松软、肥沃的泥土,11月份河水下落,这个过程周而复始。
示例:埃及统一国家的出现,与尼罗河纵贯全境、水流平稳、利于航行有密切关系。
20.(题文)
政治制度有一定的连续性,开明的政治制度对巩固国家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有很大的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
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
(1)
材料一中的“商君”是谁?
(2)
他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一所述的措施中哪一条最能体现这一阶级的利益?
(3)
这次改革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二:秦朝建立后继续加强中央集权,看图回答问题
(4)图中A是代表哪一职务?这一职务的职责是什么?
(5)图中“皇帝”有什么权利?
材料三:观察下图回答问题
(6)依据图一、图二示意图,分析说明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嵊州小黄山遗址位列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该遗址地处甘霖镇桂山村小黄山。小黄山遗址与已知年代早于河姆渡的萧山跨湖桥遗址相比,显示许多更为原始的迹象,他的石器,大量为磨盘、磨石和石锤,种类不多,所见石斧、横截面呈椭圆形,厚重,无孔,斧、锛二器,器形近似。它的石生产工具,主要用于研磨谷粒,敲砸硬果或骨髓,似乎他们的采集经济,还占很大比重。也在红烧土里发现了稻谷遗存,在浙江稻作农业的起源研究上显然推进了一个阶段。
材料二
大约一万年前左右,人类文明史上发生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变化。简单说来,就是从“狩猎时代”进入“农业时期”……人类定居后,“泥土”被认识了,它是能带给人类安全感的物质,带给人类许多肥美的记忆。
(1)依据材料一,说说小黄山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小黄山遗址处于什么时代?(小黄山遗址的发掘,对研究原始的农业聚落具有怎样的意义?)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人类如何利用“泥土”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22.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罢兵西归……封诸侯,班赐宗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
材料二
在这种制度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受封者也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周天子分封的对象有那些人?重要的封国有哪些?该制度中最低层的是什么人?
(3)封国的统治者称为什么?他们对周天子有哪些义务?
(4)该制度的实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23.依据下图回答问题:
(1)上图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2)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制度?
(3)在这些等级中,哪些人属于贵族/统治阶级?
(4)周天子有权力分封诸侯,那哪些人可能成为诸侯?
(5)诸侯要履行什么义务?
(6)春秋时期,展开争霸的是哪个等级的人?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仁”的思想,席位统治者仁政爱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是孔子的思想的体现,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和东征以后,曾分封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为藩屏。诸侯的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3.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传说时代,禹经过13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过,消除了水患,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4.C
【解析】
西周是周武王建立,C错误,符合题意;A、B和D正确,排除。
5.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夏商周的兴替。夏朝由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延续了四百多年,末代王桀统治残暴。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商的纣王统治荒淫无道,被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周厉王暴虐无道,平民发动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厉王,西周很快就灭亡了。所以从夏、商、西周三代的覆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勤政爱民,暴政亡国,故选择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的兴亡
6.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商朝青铜制作工艺高超,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是其代表;商代创制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春秋时期广泛应用铁制农具;西汉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仔细审查①②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夏商周的兴替。夏朝由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延续了四百多年,末代王桀统治残暴。公元前1600年商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商的纣王统治荒淫无道,被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西周后期,政局混乱,周厉王暴虐无道,平民发动了国人暴动,赶走了厉王。周幽王在位时,西周被犬戎所灭。因此导致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故选择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周的兴亡
8.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夏朝的知识点。结合课本所学分析,禹是继黄帝、尧舜之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由于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舜年老时推举治水有功的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故答案为B。
考点: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华文明的起源·华夏之祖
9.C
【解析】
试题分析:《礼记》里的这段叙述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禹传位给启,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选D。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在夏朝时期,这是生产力提高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结果,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衰
10.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夏商周时期人们在日常行为中的基本准则,这些礼仪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礼仪教化。所以答案选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1.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灿烂的青铜文明相关知识点。要求答出无法从该材料中得到的信息,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天子杀殉(杀人用于陪葬),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材料中描述了奴隶被用于殉葬的史实,因此,ABC三项是可以从该材料中得到的信息,可予以排除,选项D材料中并未涉及,选项中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灿烂的青铜文明
12.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少康……收集夏朝的余部,终于灭亡过国和戈国,恢复夏禹的功业。D
项说法首先可以排除,题文内容与商鞅变法无关。根据题文“古代淮北大地”可以排除
A、B项,夏朝和商朝的地理位置均不在淮北地区。本段材料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的一个场景,故本题应选择
C。
1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分封制的准确理解与认识,材料中“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就是说用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来捍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周朝
建立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当时一共“封建”了71个诸侯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姬姓)诸侯,据此分析可知题干中指的是
分封制。所以答案选B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1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西周的相关知识,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现在的山东地区在西周时期属于齐国、鲁国的区域。所以答案选C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
16.(1)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内容:A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成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事务;B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
(2)积极作用:巩固了国家的统治或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消极作用:诸侯国各自为政,争夺霸权,形成割据局面。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先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目的的准确理解与认识,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再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内容的准确记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由其管理当地事务;其次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纳贡,镇守疆土,拱卫王室。
第(2)问,考查学生对西周分封制影响的理解,解答本题需要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去思考归纳,依据已学史实可知分封制既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影响,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但是也造成了诸侯国各自为政,争夺霸权,形成割据局面。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夏商西周的兴亡·分封制
17.(1)分封制;
(2)郡县制;
(3)颁布推恩令;
(4)统一货币、度量衡
(5)焚书坑儒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7)巩固自己统治。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内容。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西周分封制的体现。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准确识记。秦朝建立后,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了避免“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3)材料三的“小诸侯贪赃枉法,大诸侯甚至发动叛乱,与中央对抗,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反映出西汉的诸侯国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推恩令”的实行,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
(4)本题考查秦朝的史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在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解决了材料四中的问题。
(5)从材料“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可以看出是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的焚书坑儒。
(6)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的相关内容。“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指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在位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接受了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从而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7)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为了巩固统一,秦朝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地方实行郡县制。为了巩固统治,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由此可见,西周、秦朝和西汉的措施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汉武帝的大一统
18.(1)我国重要遗址的分布主要位于大河流域。
(2)A是半坡遗址,D是河姆渡遗址。
(3)河姆渡的主要粮食是水稻,半坡的粮食主要是粟。
(4)实物资料。
图二中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应该是当时的人留下的遗物,应该是实物资料。图三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可知是当事人留下的使用物品,属于实物史料。
【解析】
(1)依据图1中地图明显可以看出我国重要遗址的分布主要位于大河流域。
(2)依据图一和所学可知河姆渡位于南方,半坡位于北方,故图中A是半坡遗址,D是河姆渡遗址。
(3)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的主要粮食是水稻,而半坡的粮食主要是粟。
(4)依据图2和图3中的遗址出土可知是实物资料。根据图二中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应该是当时的人留下的遗物,应该是实物资料。根据图三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可知是当事人留下的使用物品,属于实物史料。
19.(1)
A ②
e
B

d
C

b
D

c
E

a
(2)地处温带,气温适宜早期人类生存;临近大河,为早期人类生存提供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3)示例一:埃及的太阳历是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发明的。示例二:埃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与为利用尼罗河发展灌溉农业而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有密切的关系。(符合题意均可)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的代表建筑是金字塔;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文明;司母戊鼎是古代中国的成就;米诺斯王宫是克里特文明的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的文明代表。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中国;B是印度;C是古代巴比伦;D是古代埃及。它们共同的地理环境是地处温带,气温适宜早期人类生存;临近大河,为早期人类生存提供充足的水源、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食物来源。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埃及的太阳历是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发明的。埃及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与为利用尼罗河发展灌溉农业而建设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有密切的关系。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0.(1)商鞅
(2)“坏井田”
(3)使秦国国富兵强,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4)丞相
掌管行政
(5)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6)统一货币
统一文字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料一中的“商君”是商鞅;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一所述的措施中“坏井田”最能体现这一阶级的利益;秦孝公使用商鞅(的政策),废除了井田制.开垦良田.奖励耕种和战斗的功绩,这虽然不是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方法.但是还是因为重视农业和军事,国力压倒了(或者说灭亡了)邻国称霸诸侯.然而这却是对夏商周以来的制度(奴隶制度)的破坏,人与人之间的身份等级也不再是依靠夏商周以来的血统.平民中的富人身价千万,而穷人(包括以前的贵族)却是食用糟糠.强国吞并其他国家的土地,而弱的国家却亡了国家。商鞅用土地改革标志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旧贵族丧失特权,新兴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次改革起到的作用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左图中A是代表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名。一般指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官,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古代中国战国、秦朝、汉朝,辅佐君主的最高官吏。
这一职务的职责是掌管行政。
(5)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中“皇帝”的权利是: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图一、图二示意图,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是:统一货币;统一文字;促进各国的金融发展;并且将货币不同的问题改掉;统一文字,为了更好传播文化;并且也是对于他统一六国的一种肯定。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
21.(1)生产情况:采集经济与农耕经济并存;生产工具主要使用磨制石器。
生活情况:吃采集的果子、狩猎来的动物肉骨、以及种植的稻米,过着定居生活。
新石器时代。
(3)人类利用泥土进行农作物种植,依靠人工种植的粮食,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利用泥土制作陶器来储存种子;在泥土上建造房屋,形成定居的聚落,在聚落周围修建围墙、壕沟等来保障自己的安全。
【解析】
(1)结合材料进行直接归纳即可。
(2)结合中国原始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22.(1)分封制;稳定政治形势,巩固边疆。
(2)宗室.功臣;齐.鲁.宋.晋等等;奴隶。
(3)诸侯;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4)在当时起到了巩固统治,开发了边疆的作用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西周实行这种政治制度的目的是稳定政治形势,巩固边疆。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周天子分封的对象有宗室.功臣;重要的封国有齐.鲁.宋.晋等等;该制度中最低层的是奴隶;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封国的统治者称为诸侯;他们对周天子的义务是: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该制度的实施在当时起的作用是:在当时起到了巩固统治,开发了边疆的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23.(1)分封制(2分)
(2)为了巩固统治(2分)
(3)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分)
(4)亲属、功臣
(2分)
(5)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4分)
(6)诸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问回答时要对分封制的内容有清晰的理解。分析图片,由上而下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区分尊卑等级,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2)此问考查分封制的目的。结合所学,在夏商西周时期,由于交通、通讯手段还很落后,大的聚落相隔遥远,中间还活跃着众多的部落,夏朝和商朝通过本部族对周边部族建立臣属关系,号令天下,但其最后都由周边部族强大起来而威胁甚至推翻其统治。到西周时期,为了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周王实行分封制。
(3)此问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构成。西周实行依据血缘关系亲疏来确定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宗法制,并以此为原则进行分封。周王自称天子,由嫡长子继承世袭,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大小贵族往往兼任各级官员,构成统治阶级。
(4)此问考查的是分封的对象。西周分封的依据是血缘的亲疏,并由嫡长子继承。但西周分封时除了同姓和婚姻关系外,周初还分封了一些功臣和舜、夏、商等前代贵族的后裔,团结了很多部族,对稳定全国起到了重要作用。
(5)此问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内容,分封的诸侯不但拥有一定的特权,也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6)结合所学,分封制实行之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对周边的统治,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但也造成了诸侯实力逐渐膨胀,威胁周王室的统治。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当时,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几个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的兴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