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高一年级思想政治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十九大报告单行本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19781997199920142017“””一、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在我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呢?法制法治内涵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而言的。是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以及制度,与“人治”相对应。实践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有法律制度,但不一定都实行法治。实行法治的国家,一定都有法律制度。“法制”是“法治”的应有之义(一)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2.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思考: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完备法治实施体系高效法治监督体系严密法治保障体系有力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十九大报告单行本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体、成效相关,因此必须相互统一、共同推进、形成合力。要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要坚持依法执政,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也在于各级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就无法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三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推动三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既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主要环节,又明确了每个环节的重点要求,指导形成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9781954198219991997201420172004201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颁布现行宪法颁布党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党提出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党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部署将党的主张写入宪法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思考:党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考: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的要求是什么?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统一起来。(2)中国共产党切实尊重宪法法律权威,模范遵守宪法法律,坚持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9781954198219991997201420172004201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颁布现行宪法颁布党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党提出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党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部署将党的主张写入宪法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思考:材料体现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遵循了什么原则?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2)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修改行政诉讼法破解“民告官”难题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施立案登记制改革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9781954198219991997201420172004201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颁布现行宪法颁布党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党提出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党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部署将党的主张写入宪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第三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1)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2)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证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第三十三条:“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思考:这些给予特殊优待和保护的法律是如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特殊的保护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认识和控制能力有限自我保护能力不足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9781954198219991997201420172004201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颁布现行宪法颁布党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党提出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党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部署将党的主张写入宪法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2017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好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民法总则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有人钱包被偷了,帮还是不帮?孩子落水了,救还是不救?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见义勇为者免责规定思考:上述规定对于我国的道德建设有怎样的作用?《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民法总则》的上述规定旨在鼓励见义勇为,赋予善意施救者责任豁免权,降低善意施救者所要承担的风险,保护了善意施救者。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以法律形式保护热心救助他人的行为,有助于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风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思考: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法律和道德是什么关系呢?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法律作为社会行为的底线,是社会公德的固化和外化,作为他律对人的社会行为发挥强制作用。道德是更高的行为标准,在人的内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起着自律的作用,使人们根据自己的道德水平做出不同程度的符合社会规范乃至高尚的行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1)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197819541982199919972014201720042018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一部宪法颁布现行宪法颁布党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党提出实行全面依法治国党对全面依法治国进行部署将党的主张写入宪法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2)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要特别注重总结运用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成功经验,推进法治理论创新,用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指导我们的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二、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党的领导人民主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德治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有机整体本课小结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原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课后作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应坚持以下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上原则中任选其一,结合一部具体法律,谈谈你对该原则的理解。教案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学科政治学段:第二学段年级高一教材书名:政治与法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教学重点)◆明确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的含义,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置意图一、展示文件导入新课二、呈现材料梳理进程三、探究差异归纳意义四、观看视频总结目标解析表现理解内涵五、分析材料探究问题观看视频掌握要求六、挖掘材料分析问题剖析原则解析表现七、展示宪法剖析平等分析材料全面理解八、完善进程理解作用课堂思考明晰关系九、纵观进程明确原则分析习语了解举措教师展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性的论述,抛出本节课的核心议题,引导学生思考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呈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主要的法治建设进程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使用过“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组织学生探究两个概念的区别。教师综合学生的探究,分析总结“法制”与“法治”的区别,得出“法制”是“法治”的应有之义的结论。基于上述结论,教师组织同学归纳我国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归纳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结合学生的归纳,教师分别从法治体系的构成和法治中国的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总目标的具体表现,帮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教师补充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进程,引导学生关注两组时间节点,组织学生分析材料,探究党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作用。结合学生的探究结论,教师呈现视频,引导学生掌握坚持党的领导需要遵循的要求,解析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一原则。教师继续挖掘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素材,展示关于保障人民民主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结合材料,讨论材料体现出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剖析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结合我国法治建设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举措,解析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师展示宪法中的相关规定,引导学生知晓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进而剖析平等就要反对特权与歧视。基于上述理解,展示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理解平等允许合理的差别,国家通过颁布实行法律实现实质平等。教师完善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为学生展示《民法总则》的相关规定,引导学生理解该法律规定对于社会道德建设的作用。基于上述结论,组织学生思考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进而明晰二者关系,理解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纵观我国法治建设的整个历程,明确我国的法治建设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道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习语对于法治建设表述的分析,了解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在从中国实际出发方面的具体举措。通过展示党的重要文件,确定本节课的核心议题,引导学生从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两个方面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准备。通过组织学生对比分析“法制”与“法治”两个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分析差异,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实行法治深远作用,进而理解我国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必要性。通过播放视频,解析目标,生动的呈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补充法治建设进程的相关材料,强化学生对于我国发展建设进程的全面了解,进而从典型材料和具体视频中探究结论,提高问题探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通过深度挖掘材料,引导学生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关注保障人民民主的问题,加深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的理解,进而通过解析具体事例论证该原则。通过展示宪法,引导学生对于宪法的关注与尊重,强化平等的重要性,而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深刻全面理解平等,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展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和课堂探究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法治建设在路上”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德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整个过程和习语,帮助学生树立整体意识,引导学生关注习语,培养学生的时事素养。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政治(统编版)-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PPT课件.pptx 高一政治(统编版)-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