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 第七课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教案(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一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政治与法治 第七课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课件+教案(2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62张PPT)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高一年级
思想政治
环节一
法制史话在传承
铸刑鼎
书竹简
(一)春秋战国:成文法典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以“刑鼎”形式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典。
公元前501年郑国大夫邓析作刑律,书于竹简,故名曰“竹刑”。
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目录
云梦睡虎地秦简目录
《田律》





























毋砍伐



《田律》



幼苗
幼鹿
雏鸟
《田律》
春二月
毋砍伐材木山林
及壅隄水
春天
严禁砍伐山林
和修筑堤坝堵塞河水
不复月
毋敢夜草为灰
取生荔
麋卵鷇
不到夏天
不准烧草作为肥料
不准采摘刚发芽的植物
不准打幼兽取鸟卵
和伤害幼鸟
疬迁所
(疬所)
隔离
传染病人
传染病防治法
(二)秦朝:厉行法治
秦朝奉行法家的思想,注重法律,至商鞅变法以来,废井田、重农商、奖军功,逐步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为秦朝加强国家统一,巩固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质乃外儒内法,把儒家思想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儒家所提出的三纲之礼纳入法律。这一过程被称为“引礼入法”。
(三)汉朝:引礼入法
春秋决狱
审理案件中直接引用《春秋》的精神原则或事例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它是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司法手段。
子殴父案
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论曰:臣愚以为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太平御览·刑法部六·决狱》卷六百四十
(四)隋唐:礼法并用
《唐律疏议》的篇章结构
第一篇《名例律》
第二篇《卫禁律》
第三篇《职制律》
第四篇《户婚律》
第五篇《厩库律》
第六篇《擅兴律》
第七篇《贼盗律》
第八篇《斗讼篇》
第九篇《诈伪律》
第十篇《杂律》
第十一篇《捕亡律》
第十二篇《断狱律》
《唐律疏议》是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封建法典。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
───
《唐律疏仪》
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法律文明,
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春秋战国
两汉
隋唐
-----
成文法典
厉行法治
引礼入法
礼法结合
思考:我国古代法律有何特点?
秦朝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特点:强调礼法结合
西周时期逐步形成覆盖社会各方面的“周礼”。
汉朝统治者确立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治理的官方意识形态,开启法礼结合的进程。
唐朝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社会规范体系也进入完善阶段。
环节二
法治理论再解读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共产党宣言》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马克思说:“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要求而已。”
恩格斯说:“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的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哲学的贫困》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一)法的本质
1.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1)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意志。
(2)不是统治阶级个别人或一部分人的意志。
(3)不是一般的统治阶级意志,而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
注意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一)法的本质
2.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相关链接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一)法的本质
3.法的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因素,但除此以外的政治、思想、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对法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二)法的分类: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是最基本的分类。
奴隶制法
封建制法
资本主义法
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三)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特征1
特征2
特征3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三)法的特征
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特征1
权利
义务
法反映并调整一定的社会关系,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
法并不会对人的所有行为和社会关系进行调整,它只对适合由法律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交钱的义务
收房的权利
交房的义务
收钱的权利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三)法的特征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特征2
指国家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通过国家机关按照法定
程序制订、修改和废止各种规范性文件以确立规则的活动。
指国家以一定形式赋予在社会生活中已经
存在的某种行为规则以法律效力的活动。
制定
认可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三)法的特征
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特征3
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责任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法的职能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建设
政治职能
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
社会职能
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四)法的职能
案例一
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二
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条关于受买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处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结合案例,说说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四)法的职能
区别
二者含义不同。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如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物的作用,如维护社会公平,管理社会生产等。
联系
二者相互联系。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统一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中,统一于国家治理中。
环节三
法治建设在路上
观看视频回答以下问题
1.概括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事件
2.说说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有何启示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共同纲领》颁布,开启法治建设新纪元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将“依法治国建设和法治国家”写入宪法
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
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949年
1954年
1982年
1999年
2004年
2014年
2018年
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进一步完善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事件一
我国1982年宪法实施以后,采取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对宪法做了五次修改。
事件二
国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4年10月,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事件三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事件一
我国1982年宪法实施以后,采取宪法修正案的形式,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对宪法做了五次修改。
事件二
国家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2014年10月,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事件三
宪法

人民
结合以上三个关键词,谈谈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有何启示?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国家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因为宪法是我国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贯彻实施宪法。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国家
人民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因为宪法是我国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贯彻实施宪法。
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因为宪法是根植中国土地,始终以人民性为本质特征。宪法的制定来自人民力量,宪法发展进步是为人民保驾护航。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国家
人民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因为宪法是我国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首先要贯彻实施宪法。
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因为宪法是根植中国土地,始终以人民性为本质特征。宪法的制定来自人民力量,宪法发展进步是为人民保驾护航。
宪法是党执政兴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
宪法的制定、修改、完善,关键在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全面依法治国”
列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法律层级
法律体系
1.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
地方性法规
法律
行政法规
1.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截至2019年8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74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12000多件。
1.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关法律出台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制度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2.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环保领域: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条规定:
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保主管部门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2.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整改,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调销许可证。
食品安全领域:护航舌尖上的安全
2.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国务院《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指出“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从“给群众端菜”向给“群众点菜”转变,从减少审批向放权、监管、服务并重转变。”
经济发展领域:结束多头跑路的历史
法治政府建设我们还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刑事诉讼改革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刑事诉讼改革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刑事诉讼改革
司法机关责任改革
我国司法体制的完善
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我国建立健全了审判制度,完善了民事、行政、刑事三大审判体系,形成了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现代司法制度,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2014年版,第70页
3.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行政诉讼法修改
人民陪审员制度
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
人权保障水平在提高
1.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2.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
3.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增强;
5.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成就一
成就二
成就三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的水平不断提高
人权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课堂小结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课下作业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学科
政治
学段:
2019-2020年下学期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
必修3《政治与法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
12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回顾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的精华。
通过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案例。
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发展的历程,简述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教学难点:法的本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新课导入
环节一
法制史话在传承
环节二
法的理论再解读
环节三
法治建设在路上
课堂小结
课下作业
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史古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丰富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回归历史的起点,寻找法治文化的根脉。
【展示情境】
讲述“铸刑鼎”、“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故事,了解我国古代法律发展的历史。
一、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一)春秋战国:“公布成文法”
(二)两汉时期:“引礼入法”
(三)隋唐时期:“礼法结合”
此后,唐朝法律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传承和发展。
【探究问题】思考我国古代法律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
回望我国的法治几千年历史,造就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它既有历史严格的清晰演进,又有核心内涵的一脉相承,强调了法与德的统一,礼与法的结合。从西周的周礼,到汉朝开启礼法结合的进程,再到唐朝礼法结合的完善,始终实现着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
这些特征是中国古代社会农耕生产、宗法家族、集权政体三合一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中华法系的多元特质对于今天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原则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展示情境】
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中关于法的本质论述的二则材料。
【探究问题】
上述材料对理解“法的本质、法的产生和法律规律”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
(一)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的观点。
主要阐述了三个层面意思。
一是法反映的是该社会中在经济上、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二是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三是法的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条件是决定因素,除此以外的政治、思想、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在法的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法的类型主要包括: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三)马克思关于法的特征主要概括为三点。
1.从法的内容上: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2.从法的制定上: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3.从法的实施上: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四)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具有政治功能,又具有社会功能。
所谓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而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总之,法所具有的这两种职能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领域中。
【展示案例】
案例1:某地国家安全局破获一起向国外情报机构提供我国军事保密资料的重大间谍案,两名被告人因犯间谍罪,被人民法院依《刑法》判处无期徒刑。
案例2:一农户与当地一家粮油公司签订小麦收购合同,后双方因款项支付发生争议并诉诸法庭。人民法院依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九条关于受买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的规定,判处粮油公司全额向农户支付购粮款。
【探究问题】
结合案例,说说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总结】
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含义不同。法的政治职能是指法维护一定阶级统治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镇压叛国和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所以案例1体现法的政治职能。
法的社会职能是指法管理一定社会公共事物的作用,如维护社会公平、管理社会生产等。所以案例2体现法的社会职能。
二者又有联系,二者统一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中,统一于国家治理中。
三、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播放视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教师总结】
视频介绍了1949年到2018年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我们把以上进程概括三件大事。一是五次修宪。二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三是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将这三件大事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宪法、人民、党。
【探究问题】
结合以上三个关键词,请同学们谈谈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有何启示?
【教师总结】
从国家来看,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对人民而言,宪法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对党来说,宪法是党执政兴国,带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宪法的制定、修改、完善,关键在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国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成就一,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代中国的法体系,部门齐全、层次分明、结构协调、体例科学,主要由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七个部门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和非诉讼程序法。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全面依法治国,立法是前提。70年来,我国立法质量不断提高,重大立法相继出台。如制定民法总则、修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制定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一部部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良法善法,正构筑起全面依法治国的坚固基石,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制度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
成就二,我国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日益提高。
(一)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在环保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六十条相关规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县级以上政府环保主管部门责令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依据上述规定,行政机关依法清理“小散乱污”企业、关停整改排污大户……努力为百姓守护好蓝天碧水净土。
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相关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审查许可证,由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整改,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调销许可证。
依据上述规定,行政机关在餐饮业,治理网络订餐乱象,实施“明厨亮灶”等……全力护航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从给群众端菜到向群众点菜转变。国家取消行政审批事项618项,结束百姓“行政审批多头跑路”的历史。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我们还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快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二是进一步做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努力建设阳光政府。三是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努力建设责任政府。
(二)司法机关公正司法
公正是司法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的织起司法改革的大网。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纠正了系列冤假错案。从呼格案到聂树斌案,司法改革的脚步正在坚定的迈向公平正义;人权司法保障如一股股涓涓细流,汇成司法公信的大潮。从律师执业权利的保障到犯罪嫌疑人合法权利的保障,司法公信的大潮正在向我们走来;司法机关的责任改革正在快马加鞭的落实。司法人员办案从“过得去”走向“过得硬”。司法改革的铮铮誓言,正在落地生花。
我国司法体制不断完善。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人民检察院是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我国建立健全了审判制度,完善了民事、行政、刑事三大审判体系,形成了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的现代司法制度,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正义。我们深信,公平正义的阳光将不断照进人民群众的心田。
成就三,人权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十八大以来,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
我国将人权保障贯穿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个环节;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立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行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深化司法改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全社会法治观念和人权法治保障意识显著增强;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为人权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坚强的保证。正所谓,遁法而行,共铸民生福祉。
本课小结:我们主要了解了我国法治发展的历史,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领会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以历史的逻辑,辩证的思维领悟全面依法治国。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开篇点题,为新授课做好铺垫。
通过回顾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明确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
通过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案例。培养学生法治思维。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发展的历程,简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政治认同感以及法治思维。
总结所学,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的理论逻辑。
巩固复习,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