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题目食物中的营养计划课时一课时授课班级学习内容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二是观察淀粉和碘酒混合后的变化;三是探究食物中的营养。这三部分的内容安排的环环相扣,让学生们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学习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首先,让同学们观察常见的物质:米饭、淀粉和碘酒,增进对他们的了解,为进一步观察碘酒和淀粉两种物质混合后的反应做准备。之后,为学生设计悬念:猜测把两种物质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猜测、讨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很自然的进入本课教学的探究活动。当学生观察到实验过程有蓝紫色产生时,就会很容易想到发生了什么?接下来通过检验食物是否含淀粉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生活好习惯。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米饭、淀粉和碘酒。2.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3.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以及新物质的营养成分。教学重、难点重点淀粉和碘酒混合实验的观察。难点对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过程和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身边的科学,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教具准备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活动联系实际生活,复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小游戏。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身边的科学。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境导入“小魔术”出示课题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纸的变化。观察、交流活动过程中气球的变化创设“小魔术”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设置悬念,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探究新知认识米饭、淀粉和碘酒。重点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初步认识其颜色、状态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按照观察说明依次认识米饭、淀粉和碘酒及米饭在口腔里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根据课前分工进行合作。运用假设实验证明的方法来判断猜测两种材料混合后的现象,用实验证明碘酒可以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并寻找食物中淀粉的踪迹1.指导实验2.证明实验结果1.猜测两种物质混合后的现象。2.按照说明观察实验过程,并做好记录。3.用碘酒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学生通过实验,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验验证。拓展延伸食物中的淀粉。组织学生讨论淀粉的作用。身体中淀粉的意义。感受身边的科学,体会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和动力。当堂练习进一步完善实验报告单指导学生整理材料做好记录,识记相关科学概念。完成实验报告单。进行课堂巩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的知识。作业设计设计营养早餐菜单。板书设计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淀粉+碘酒→生成新物质(蓝紫色)不挑食、不偏食——保持营养均衡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