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细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通过对有关细菌资料的搜集,学会整理资料和辩证的分析问题。2.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描述。(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主动交流自己的资料和观点。2.关心生活中的科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改变。(三)科学知识1.了解细菌的主要特点。2.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3.了解细菌的繁殖。【教学重难点】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正确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及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文字资料及相关图片、显微镜、三种形态的细菌永久图片,课件、报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养成了饭前洗手的好习惯了吗?为什么饭前要洗手?指生回答,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再看大屏幕上的这两幅人体图片拍摄的是什么?【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人体头发上的细菌和针头上的细菌图片】。通过课前大家查阅的相关资料,知道细菌是谁最早发现的?补充:探索微观世界的先驱—列文·虎克。17世纪中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发现了细菌,这些小生物它们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他惊叹的记录到:它们像蛇一样的用优美的弯曲姿势运动。“在人的口腔的牙垢中生活的小居民,比整个荷兰王国的人还要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感慨。2.过渡:在瞬息万变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受到数以亿计的细菌的侵袭,对于细菌你想了解它哪些问题?预设:细菌能引起哪些疾病?都有什么症状?细菌是怎么传播的我们怎么预防?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是怎样的?细菌是怎么生长的?怎么繁殖的?细菌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等?3.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回答,老师可以将同学们回答的问题归纳为这几类内容:【板书一是细菌的形态特点;二是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三是细菌的繁殖】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走近《细菌》,从中寻找答案。二、探究过程(一)认识细菌结构和形态。1.教师提问:(出示问题),同学们,你觉得我们应该先来研究哪一个问题?教师交流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主题,明确研究的目标——好,那我们就先来研究一下细菌的结构和形态。2.教师小结:科学探究的方法很多,而这节课最适合的方法是查资料。课下同学们都积极准备,搜集了大量资料与图片,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看看你们搜集的资料都能解决我们刚才提出的哪类问题,交流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课件出示要求:(1)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标注所解决的问题。(2)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汇报。3.学生组内交流,师巡视指导。4.全班交流:有收获吗?关于细菌的结构和形态,你有哪些了解?哪个小组先把你们的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预设:生:特点: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形状:(球状杆状螺旋状)5.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从文字上初步了解了细菌,细菌比细胞还要小,2000-4000个细菌并排能通过绣花针上的小孔。所以要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想不想看一看真实的细菌是什么样的?请小组长到前面领取已经调好的显微镜,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一下,并画下自己看到的细菌。画一个就可以。学生分组观察细菌永久涂片并画图。【教师巡视并注意指导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6.汇报交流: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请各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并介绍你所看到的细菌。(各个小组的细菌永久图片尽可能的不一样)7.课件展示:教师搜集的显微镜下的乳酸杆菌、炭疸杆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电子显微镜下的螺旋菌、幽门螺杆菌等图片。师生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观察很仔细,画的也很形象,同学们总结出了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它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许多细菌可以成对、成链、成簇等形式生长。(课件出示细菌的特点)9.补充介绍细菌的知识,由于细菌没有叶绿体,它不能够和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只能靠分解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1.教师提问:一提到细菌,有些同学就很讨厌他,认为细菌百害而无一益,事实果真如此吗?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来讲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分小组讨论将自己搜集资料、讨论、归纳与总结。(学生讨论活动)预设:生1:细菌使人和动植物患病,例如:肺炎双球菌使人患肺结核,对人有害的。生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对人有益的。生3:甲烷菌能产生沼气,对人有益的。2.辩论比赛:可见细菌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下面我们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赛。正方为左侧同学们,观点是细菌是有益的,反方为右侧同学们,观点是细菌是有害的,好,下面开始辩论。学生:正反两方进行激烈的辩论预设:正方:我们认为细菌也不都是坏的,我们吃的很多事物都是经过细菌发酵而来的。我们小组搜集到了关于乳酸菌的资料:增强免疫力,抗癌与减少病原细菌的生长。其次发酵现象及发酵食品制作离不开细菌。反方:我们认为细菌对人体有害处。a细菌可以引起的疾病。大肠杆菌可以引起以下疾病:腹膜炎、胆囊炎、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腹痛和便血等;肺炎双球菌引起肺炎;细菌引起的化脓性的中耳炎;痢疾杆菌会使人患细菌性痢疾等。b我们搜集到的大肠杆菌的资料说明,我们拉肚子主要是这种细菌在捣乱,还有我们平时吃饭前一定要洗手,否则细菌会吃到肚子里。c苍蝇打出乱飞,传播细菌让人生病,所以细菌对人体有害。3.教师总结:对正、反两方给予评价,看来你们难分胜负、平分秋色。同时补充相关内容。例如:美国“9.11”事件以后炭疽热病菌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夹在邮件中哄干的炭疽热芽孢,在自然界中能长期存活,危害极大。这是有害的一面。4.课件出示:教师出示课本第5页的图片适当补充细菌的作用。如:醋酸杆菌用来酿醋、制作泡菜、酱油;生产味精用到棒状杆菌;酸奶中含有乳酸菌;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具有固氮的作用,增强土壤的肥力;细菌还可以用来生产沼气;用于生物制药等等,这些是有益的一面。5.教师小结:实际上细菌的作用还远不止这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资料卡,了解更多有关细菌的作用的知识。投影出示教材上的资料卡:自然界中的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遗体体不断地腐烂、分解。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必不可少的原料。细菌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6.教师提问:提出问题——广阔的自然界里每天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千百年过去了,死亡的动植物为什么不会堆积如山呢?学生讨论交流?(指生回答,说明原因)7.课件播放微课视频——腐生细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8.教师谈话:人的肠道内也充满了细菌。一些是有益菌,它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一些能合成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还有一些则与致病的微生物搏斗,使有害细菌不能附着在肠道上,保持肠道健康。9.教师提问: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谈论与探究,大家对细菌有没有新的认识?(指生回答,阐述自己的观点)10.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们要全面、科学的观点正确地看待细菌,细菌它不只是人类的敌人,更多的是人类的朋友,它可以说无处不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细菌对我们的危害,并且要充分地利用好细菌为我们人类服务。11.教师谈话:谈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细菌对我们的危害,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细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预设: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干净或腐烂变质的食物;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衣服;饮食均衡,多喝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1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细菌,它和其他生物一样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也是生物圈中不可取少的重要部分,我们人类将不断的研究细菌、战胜细菌,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学们可以在空余的时间制作一份以细菌与人类的关系为主题手抄报或剪贴报,宣传有关细菌的知识,贴在我们的宣传栏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细菌。(三)了解细菌是怎样繁殖的。1.教师提问:炎热的夏天,水果、蔬菜、鱼肉或米饭如果保存不好,很快就会腐败、变质。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称为“坏”了或“馊”了。这是什么原因呢?2.学生讨论:夏天,气温高适合细菌生长,细菌繁殖速度非常快。3.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并介绍: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两个分成四个,四个分成八个······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每隔2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7万亿亿个细菌后代,36小时可分裂108次,产出的全部菌体将能铺满地球1尺多厚!4.游戏体验:模拟细菌的繁殖: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报纸,对折,交流各组分别能对折几次?并计算对折10次,厚度为多少?5.交流感想:学生操作并交流游戏感想:没想到第10次对折,报纸就变成了512页了,细菌的繁殖速度真是太快了。三、课堂检测1.出示课堂检测题,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指生回答,当堂检测,巩固练习)四、谈收获,提问题1.教师总结:愉快的40分钟就要过去了,给你20秒钟时间闭上眼睛想想: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那些知识?通过学习你又有那些新奇的想法及问题?(预设:知道了细菌给人类带来了一些疾病、给我们也带来了害处、对细菌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细菌有三种不同的形态,了解了细菌的形状及结构特点和细菌的生长特点。如何避免细菌的危害等)。2.教师交流:同学们有这么多奇妙的想法和问题,课下带着你们的奇思妙想和问题继续研究细菌,相信你们会有更多、更有价值的发现。四、拓展活动教师提问: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个实验,观察一下细菌的威力?在一个广口瓶中放一些土把鸡和鸭的内脏埋入其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并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五、板书设计2.细菌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球菌1.细菌的形状杆菌螺旋菌有益菌: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2.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有害菌:使人患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