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2课。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实验探究活动: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在第一个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直观的实验,加热金属勺的一端或中间,观察并推测热在金属勺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第二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仍旧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粉末的运动方式,从而认识液体中的热对流。二、教学目标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2、会做液体对流的实验。3、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4、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难点学生通过亲身实验探究,认识热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传递,通过讨论和交流了解生活中热传递现象。四、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学具:每小组一套实验器材(火柴、金属勺、酒精灯、蜡油、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或茶叶)五、教学过程(一)谈话激情,提出问题同学们,冬天爸爸妈妈会握住我们冰冷的手,过一会,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呢?为什么我们的手脚会变暖?热是从哪来的?其实这是一种热传递现象,生活当中有许多热传递现象,现在我们就来探究热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是如何传递的?(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活动一: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1、实验步骤:(1)选择一种加热方式。(2)点燃酒精灯。(3)加热金属勺,并仔细观察蜡油的流动方向。2、学生实验,仔细观察现象。3、学生汇报,交流。4、解释:热在固体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传导”。5、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是热传导现象?6、金属勺和木筷同时放入热水中静置一段时间,拿出后用手摸摸,会是什么感觉呢?说明什么?活动二:探究热在液体和空气中的传递1、实验步骤:(1)加热烧杯里的水。(2)放入粉末,仔细观察,水沸腾后,粉末的运动方式。2、学生实验,仔细观察现象。3、学生汇报,交流。4、解释: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5、解释:风的形成。活动三:认识辐射1、通过探究,我们知道了热在固体中靠“传导”方式传递,在液体和气体中靠“对流”方式传递。但是,在炎热的夏季,在烈日下的铁栏杆为什么摸上去很烫?热是哪来的?2、解释:太阳在宇宙中,没有空气和水,照样能传递热。像太阳这样,不靠空气、水或其他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辐射”3、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热辐射的例子?(三)拓展创新1、在生活中,热往往不只是以单一的方式传递,而是多种方式同时进行,同学们请看图片,谁能说一说这个图片中有哪些热传递现象,分别属于哪种方式?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四)总结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教学反思《热的传递》一课,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学生们能够做固体、液体热传递的实验,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热传递的认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整堂课,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把实验的自主权和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教学中,鼓励学自由猜想.引导学生做实验,鼓励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去创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