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筷子“折”了【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中的《13筷子“折”了》【教材分析】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入在水里会变“折”,在岸上看水会比较浅,在小河里用手捧手的时候要把手往鱼的下边抓……对这些现象,很多孩子是知道的,但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13筷子“折”了》一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设计实验进而对这些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对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本课是《光与我们的生活》单元的第三课,此前学生在《11认识光》一课中,已经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知道了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是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在《12玩镜子》一课中,孩子已经知道了平面镜能反光,发现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等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有了这两课的基础,本课是让孩子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细致探究,对光的折射现象有所了解,继而能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探究并获得结论。【学情分析】经过了前三个学期的科学探究学习,孩子对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不陌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了《11认识光》《12玩镜子》这两课的学习之后,孩子们对于生活中和光相关的现象更多了一份一探究竟的想法。对于海市蜃楼,云海佛光,筷子折了,捉鱼要从下往上捞等生活中的这些与折射相关的现象,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有所了解,但对于其中的原因却并不都是非常清楚。而好奇,好胜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将环节的设计以问题质疑为主,激发调动孩子的挑战欲。【教学目标】1.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孩子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解释。2.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知道科学探究需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收集和分析信息获取证据,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并通过有效表达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能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3.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光的折射现象4.难点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解释。教学准备:课件,玻璃板、毛玻璃,平面镜,三棱镜,凹、凸透镜,平面镜,透明塑料吸盘,亚克力板,红外线,碗,吸在磁铁上的硬币,烧杯,筷子,盛水的量杯,八棱柱的塑料量杯教学过程:1、质疑激趣,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探究了光在一种透明的固体中,一种透明的液体中可以沿直线传播,像红外线在空气这种透明的物质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在光的传播过程中,除了经过空气等这一种透明的物质外,再经过另一种透明的物质,光的传播方向会如何呢?”说说你的猜测2、探究光的折射1.结合现有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刚才我们大家都作出了自己的猜测,那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结合桌上现在的实验器材,我们先来一起认识一下它们:纸屏,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三棱镜,透明塑料吸盘,亚克力板,毛玻璃,玻璃板,红外线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先自己想一想。有想法了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吧!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其中,适时了解学情。2.交流实验方案,明确变量实验中的“变”与“不变”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改变,我们主要看什么?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不变的条件是什么?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根据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对实验过程中的“变”与“不变”进行演示,以帮助学生明确实验要点。)在实验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3.分组合作,实验探究呈现实验提示,各小组分工合作,搜集实验数据并思考: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都经过了哪些物质?光点的位置有变化吗?【图示的目的在于供学生参考如何去做。教师参与其中,适时将孩子的操作过程以微信拍照的形式加以拍摄,为后继的交流作准备。】4.讨论交流,初步得出结论哪个小组愿意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探究过程?交流时,注意让孩子说清光都经过了哪些透明的物质?光点的位置如何了?(学生交流时,通过微信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加以呈现)【因为对于垂直照射这种特殊情况,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很难观察到,所以在这里会根据孩子的实验情况,选择是否加以呈现。】当我们垂直照射透明的玻璃板时,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溃课件展示折射动图,梳理学生的汇报交流,初步得出结论,即“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1.筷子“折”了折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好玩的现象。比如说,当我们把一根筷子放进盛有水的杯子里,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做一做。筷子真得“折”了吗?没有了!所以我们要在这个“折”字上标注引号。为什么筷子会“折”了呢?当我们把筷子放进杯子里时,从侧面看,从上面看,筷子“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侧面看水里的筷子是经过水——玻璃——空气然后到了我们眼里;水面的筷子是经过空气——玻璃——空气,到了我们的眼里。从上面看,水里的筷子是经过水——空气,到了我们眼里;水面上筷子是经过空气这一种透明的物质,到了我们眼里。所以我们看到偏折最明显的位置就是水面处。从上面看一看,筷子是向哪个方向偏折的?想知道原因吗?我们再来做一个好玩的魔术。2.淘气的硬币(1)微视频展示碗底硬币从看不到到看得见,再回到看不见的过程。在播放的过程中,适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原因是什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所改变的又是什么呢?即再次让学生感受“控制变量实验中的‘变’与‘不变’”。让学生猜测其中的原因。(2)学生分组实验,真切感受折射的好玩。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的过程:只是往碗里倒入了水,我们就不仅看到了原来看不到的硬币,更看到硬币下面的磁铁。是硬币浮起来了吗?不是!是因为光因为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所以让我们看到更深的位置,但给我们的感觉却是碗底变浅了。(3)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折”了筷子,相信你也明白为什么会是这个“折”法了吧!3.古诗里的折射课件展示古诗唐代诗人储光羲的《钓鱼湾》“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潭清疑水浅”说得是什么现象?水为什么会浅一些?4.怎样才能捉到鱼?水浅了,水底浅了,水里的鱼也浅了,但真实的鱼呢?要比我们看到得怎样?所以如果当我们要捉鱼的时候,应该怎样?5.水变“深”了小明要从一条看起来挺浅的小河趟过去,结果呢?因为当我们面对此类情况时,我们应该珍爱生命,远离溺水!做一个守纪的好孩子!6.多彩的折射世界光从一种透明的物质以一定的角度进行另一种透明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如果再进入一种透明物质呢?传播方向会再次发生偏折,正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光彩夺目的钻石(课件展示钻石折射的动图)(1)课件展示:钻石、露珠,(2)透过凹透镜、凸透镜看周围,再次感受折射的神奇。(3)透过盛水的烧杯看手指(4)硬币竖放在水中,对比水上、水中的不同(微视频展示)(5)鱼缸的形状为什么多是圆形的?(6)云海佛光图(7)微视频展示:三日同辉、海市蜃楼的奇景及产生的原因四、课堂回顾,课后拓展1.结合板书对全课进行回顾整理2.布置课后拓展练习(1)生活中要时刻注意光的折射现象,不要让它骗了你的眼睛。(2)继续了解和光的折射有关的话题……(比如可以探究在古诗词中还有没有关于光的折射等科学现象)板书设计:13筷子“折”了一定的角度透明物质透明物质光折射偏折传播方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