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在液体中的传递 【教学任务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五章能与能源中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本节课开始要让同学们知道同一种形式的能可以发生转移,以热能为例,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递现象在生活中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本节课主要介绍热传递中的一种方式——对流。知道对流是热在气体、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习得科学方法以及渗透科学精神。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六年级预初学生,学生经过上一学期的科学学习,普遍表现出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合作、善于交流的特点,具备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活动,采取群体间交流的前提条件。在上两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能的转化和转移的相关知识,以及上学期学生学习了物质的粒子模型,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对探究他们非常感兴趣并且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有很强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道对流是热在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 2.会用粒子模型解释液体传热的方式。 3.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充分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4.通过分析观察实验,形成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对流是热在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 难点:从微观角度用粒子模型解释液体传热的本质。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热在液体中的传递”,主要分为四个大模块,首先采用教师通过表演“燃烧的金鱼”实验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温故知新,温习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类比于气体,热在液体中传递方式的探究,先是探究热水的流动方向,采取学生分析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照科学的探究步骤,最终得出热水向上的结论,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冷水缸中的热的高锰酸钾溶液,同学们可以分析出,冷水向下流。进而得出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也是对流。教师引导学生用粒子理论从本质上理解造成对流现象的原因。最后,联系生活,通过举例生活中利用对流原理设计、安装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和探究的能力,最后首尾呼应,揭秘魔术,同学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揭秘的成就感和探究的乐趣。? f【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激趣导入? 魔术“燃烧的小金鱼” 教师演示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水中的小金鱼依旧自然游动。 观看“燃烧的小金鱼”实验,发现虽然水沸腾了,但是试管中的金鱼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学生带着好奇心,带着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燃烧的小金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活动一?热水的流动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究竟是怎么样的?同探究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一样,先来探究热水的流动方向。?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初步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填写学习活动单,按照科学的探究步骤进行探究,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教师进行巡堂引导。找同学说其相应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及理由。 教师给予评价分析并强调实验所需的注意事项,示意同学可以开始实验。 教师提问学生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根据现象你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首先对热水的流动方向进行猜想,设计实验,然后根据实验所需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如何进行实验。并画出装置图。 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方案,并改进实验。 学生分小组进行热水的流动方向实验操作。 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猜想,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的方法以及合作精神。 活动二 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 教师演示实验:将装有高锰酸钾热溶液的小瓶(插有长短两支导管)放入一大缸冷水中,并引导学生注意杯中的变化。 教师对现象进行解释并对小瓶的长短管做出解释。 教师引导学生用微观粒子理论进行实验现象的本质解释。 学生观察教师实验,并在实验单上画出染色水流动的方向。 得出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同气体一样也是对流。 学生用粒子理论对热在液体中传递的对流现象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形象生动地看到热水向上流,冷水向下流的这个现象。从而知道热在液体中的传递方式是对流。 学生应用上学期所 学的微观粒子理论,对对流现象进行微观解释,从现象到本质,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本质。 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举例生活中借助对流原理的事物,并提问学生分析 相应现象? 如:暖气、空调以及烧热水。 学生分析生活中与对流有关的现象,并进行合理的解释。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及分析能力。 总结归纳 提问学生课前“燃烧的小金鱼”魔术是否有对流的现象?引导学生对魔术中的原理进行揭秘。 总结归纳气体、液体的主要热传递方式是对流。 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的传热方式? 学生总结、归纳出气体、液体的热传递方式都是对流。学生分析“燃烧的小金鱼”魔术中有对流现象。思考是否还有其他传递热的方式? 分析气体、液体粒子的共性是粒子间隙大,可以流动。 但是固体不可以流动,间隙紧密,思考固体的传热方式又是什么呢?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类比归纳的能力。 通过交流分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