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然水中的杂质 教学设计 一、教学说明 本节课是牛津版上海科学教材第六章《水与人类》中《水的净化》的第一课时。本章内容的主题是水对人类的重要性,而本节课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净水对人类十分重要,并学会使用“沉淀法”和“过滤法”两种方法来净化水。 在本节课之前,教材已经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分布情况、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离不开水、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情况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安排了使用显微镜观察池塘水的实验。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获得纯净水的方法,为之后自主设计简单的污水净化方案做准备。教材通过清晰的分版块活动,明了的实验装置图、简明扼要的实验流程和合理的实验记录设计,将实验室内净化水的过程展示出来。 学生通过之前的教学,已经知道池塘水中含有杂质,不能直接饮用。因此本节课可以顺利进行过渡,学生进一步学习净化水的方法。因为本节课涉及的实验较多,为了使课堂更高效,让学生更顺利地进行实验,因此在设计学习单的时候,需设计明了的实验步骤,同时教师指令需明确,合理划分板块,注意实验的详略安排。同时,本节课中的过滤实验是科学教材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实验,锻炼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设计发明过滤装置,进一步提升其敢于创新实践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初步学会使用沉淀法和过滤法来净化水,培养严谨的实验操作精神。 2、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能区分沉淀法和过滤法的适用范围。 3、通过设计过滤装置,培养勇于探究、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沉淀法和过滤的实验技能 教学难点:学会过滤法的实验技能 四、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河水 实验器材:明矾、玻璃棒、烧杯、滤纸、漏斗、铁架台、表面皿、坩埚钳、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引入 提问: 1、自来水来自于哪里? 2、含有杂质的河水在自来水厂经过哪些处理转换成自来水? 播放视频:自来水的生产 思考并回答;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从生活中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自来水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净化水的方法:沉淀法 展示一杯刚取到的河水和一杯静置一晚的河水。 提问:这两杯河水有什么区别? 介绍明矾的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沉淀法 提问:我们能够直接饮用沉淀后河水的上层清液? 小结:沉淀法可以除去较大的固体颗粒。 观察并回答问题; 进行实验;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通过对比的实验方法,帮助学生更加明了地认识沉淀法的作用。 净化水的方法:过滤法 展示过滤装置器材。 播放视频:过滤 布置任务:寻找视频中的“一贴、二低、三靠” 演示过滤实验。 引导学生开展实验。 提问:过滤得到的液体能够直接饮用吗? 演示实验:蒸发过滤得到的水 小结:过滤法可以除去细小的固体颗粒。 辨认实验器材; 观看视频; 回答问题; 观看实验; 进行实验; 思考并回答问题; 观察实验现象。 从搭建实验装置开始,循序渐进,强调过滤法的重难点,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展示过滤装置 引导小组展示DIY过滤装置; 介绍土壤净化水的原理。 展示作品。 鼓励学生利用身边材料 发明创作。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点。 分享收获。 温故知新。 六、板书设计 水的净化 1、沉淀法→明矾→除去较大的固体颗粒 2、过滤法→除去细小的固体颗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