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有四部分组成,分别是“会变味的米饭,米饭、淀粉和碘酒,淀粉的踪迹,制作神秘的信件”。会变味的米饭,平常吃饭的时候感觉不到甜味,只有细细品尝才会感觉到米饭产生了甜味,用这样日常生活中经历却不大注意到的活动,导入这一课的内容。米饭、淀粉和碘酒,让学生利用感官对淀粉进行观察,在淀粉上滴上碘酒进行实验,对其产生的现象,教科书进行了明确的告知。淀粉的踪迹,利用淀粉与碘酒的颜色变化,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是一个有趣的活动,是寻找淀粉的踪迹活动的延续。【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非常熟悉,对其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还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设计意图】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通过他们身边的一些物体进行科学的探究,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走近课堂,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本课的教学设计尽量体现《科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用心体验、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变化。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二、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2、通过实验检验日常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化学反应实验。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教学过程】一、导入1、送“六·一”礼物导入(导出“用心体验、用心感受、用心观察”)2、提问早上吃的什么?(引出“米饭”概念并板书)3、你对米饭知多少?二、会变味的米饭1、介绍大餐(一把小勺)2、发餐点,提要求:(1)按老师要求吃;(2)注意卫生;(3)用心体验3、用心体验(1)细嚼慢咽用心尝,1分钟闭眼慢慢嚼,然后提问谈感受。(通过“有甜味”引出“会变味的米饭”并板书)(2)米饭含糖吗?米饭为什么越吃起甜?(主要通过两次有什么不同引出第二次“米饭与唾液充分混合→有甜味”概念并板书)(3)小结:经过科学家的科学研究,米饭的主要成份是淀粉(板书“淀粉”),在我们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儿了,所以原本不甜的米饭,渐渐的出现了甜味。(4)再次用心体验:细嚼馒头,吃完后谈感受,引出馒头里含有淀粉概念。三、米饭、淀粉和碘酒1、米饭、馒头里都含有淀粉,淀粉是什么样的物质?师出示淀粉,让学生摸一摸谈感觉。2、米饭和淀粉有什么联系?(引出并板书“碘酒”,让学生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引出“棕红色”)3、师演示实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步骤:用滴管吸碘酒、垂直滴在淀粉上、用水清洗滴管;要求:滴管要垂直、滴管前端不能碰到淀粉、滴管吸完碘酒后要盖起来、观察要仔细)。4、学生说说实验现象(引出课题“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5、小结:米饭与淀粉有相同的特性,板书:米饭(淀粉)与碘酒混合→变色四、寻找淀粉的踪迹1、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食物,哪些还含有淀粉呢?学生说说检验方法。2、分组实验(1)分发实验器材;(2)任务:寻找淀粉的踪迹;(3)要求:滴管要垂直、滴管前端不能碰到淀粉、滴管吸完碘酒后要盖起来、观察要仔细、填写好实验记录、根据实验记录把实验结果写在书上31页;(4)师指导实验;(5)小组汇报实验;3、实验小结(特别强调纸,引出老师“白纸”)五、总结1、揭开神秘礼物的面纱,通过学生的演示实验重现礼物画面。2、礼物揭秘(用心体验、用心感受、用心观察,原来生活真美好!)。3、谈收获、谈体会。六、作业制作神秘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