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溶液的定义,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2.知道溶剂、溶质的定义,能分辨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通过对氢氧化钠和硝酸铵等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2.通过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从中读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无土栽培技术的介绍,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建立有关溶液的概念;教学难点:对溶解过程的微观认识。教法设计: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用品:NaOH固体、NH4NO3固体、食盐、烧杯、水、药匙、玻璃棒、温度计、污物杯、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课展示生活中常见溶液的图片。提出问题:什么是溶液?溶液怎样形成的?学生认真观察,思考。通过两张图片的比较,使学生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探究与点拨探究与点拨活动一:教师演示实验:向盛有约5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食盐,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触摸烧杯,感受温度是否有变化。提出问题:为什么食盐“消失”不见了?播放模拟食盐溶解动画。提出问题:1.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2.将所得到的食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温度不变,水分不蒸发,氯化钠会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3.这杯食盐水只是溶解了一种物质氯化钠,几种物质能同时溶解在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吗?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提出问题:总结溶液的定义,并要求学生举出生活常见的溶液。2.溶液的性质介绍无土栽培技术用的营养液。3.溶液的组成从溶液的定义中提出问题,引出溶剂和溶质的定义。哪一种被溶解?哪一种物质能溶解其它物质?怎样确定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4.溶液的名称:分析溶液的命名。二、物质溶于水温度的变化提出问题: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后,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其它物质溶于水后温度会发生变化吗?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物质溶于水后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于水后温度降低?讲解物质溶于水后的两种变化: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播放“瓶吞鸡蛋”视频并提出问题。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并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学生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感受温度的变化。学生观看模拟动画。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1.一样咸,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2.不会分离出来,说明溶液具有稳定性。3.能,并举例说明。小组交流讨论,总结溶液的定义。记忆溶液的定义。举出生活中的常见溶液。认真听讲。。学生认真听讲。学生分析:1.当固体、气体和液体互溶时,一般是固体、气体作为溶质,液体作为溶剂。2.当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量少的作为溶质,量多的作为溶剂。如果有水时,水作为溶剂。学生认真听讲。学生小组实验:探究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后的温度变化。各小组将测得的数据展示到黑板上。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于水后的溶液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后的溶液温度降低。学生记录: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观看视频。小组交流讨论,分析原因。思考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快速记忆本节课知识点。通过食盐的溶解,并让学生感知食盐溶液温度的变化,为后面提出问题和实验探究埋下伏笔。通过观看模拟动画,使学生深刻理解食盐并不是消失了,而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分散到了水分子中去了。通过对食盐水的进一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溶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无土栽培技术介绍,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定义。巩固溶质和溶剂的定义,让学生发现溶质和溶剂的判断规律。通过溶液的命名,进一步学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溶于水后温度的变化。分析溶解过程的两种变化及能量变化,进一步理解物质溶于水的温度变化的原因。通过有趣的实验播放,进一步理解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溶于水的温度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评价出示练习题学生思考。1.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2.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并给溶液进行命名。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板书设计:溶液的形成一、溶液二、物质溶于水温度的变化1.定义1.Q吸>Q放,溶液温度降低;2.性质2.Q吸<Q放,溶液温度升高;3.组成3.Q吸=Q放,溶液温度不变;4.名称PAGE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