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一课 第2课时 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第一课 第2课时 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2
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掌握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作用;掌握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内容。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协约国发动了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战争的紧迫关头,饥荒降临。为了集中________________应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________________,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新经济政策:
1.新经济政策的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经济政策的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共同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_______________”。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
1.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重点发展______________。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农业集体化
1.农业集体化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是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
三、问题探究
1.苏联的建设。
材料一:这种模式的新型现代化途径是,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以苏维埃政权为杠杆,采用非常手段从本国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用行政办法对资源、劳动力进行重新配置,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快速地推进现代化。
材料二:1928-1937年间,苏联建成了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起飞机、汽车、拖拉机、化学、重型和轻型机械制造业等部门。苏联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不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和调整的,而是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指令性计划……最后,苏联经济的增长由高速转为低速、停滞和衰落。
(1)结合材料二回答材料一中的“这种模式”指的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模式”的最主要特征。
(2)这一模式形成的背景是什么?
(3)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模式的弊端。
4、课堂检测
1.新经济政策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这一政策的实施者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2.1921年7月,国家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这里反映的经济举措是指(  )
A.新经济政策
B.计划经济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政策
3.从1928年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增长了5.5倍,年平均增长16.8%.其中重工业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1.2%,建成了近万个工业企业和部门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苏联模式
B.新经济政策
C.农奴制改革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有学者指出,苏联的现代化不可能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外部形势决定它只能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苏联与其他国家的工业化路径不同
B.苏联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得已的选择
C.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
D.苏联当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5.某班进行辩论会,以下是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据此判断辩论会的主题是(  )
正方:它使该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
反方:它使该国的经济发展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A.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利弊
B.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利弊
C.日本明治维新的利弊
D.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从苏联模式中走出来,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给各社会主义国家以深刻的启迪,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探索自己的道路。这预示着科学社会主义开始从模式化发展向注重与本国国情紧密结合的特色化发展转变。这一转变,必将给科学社会主义带来新的更加明媚的春天!
--摘编自201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1)材料中“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是?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一)1.人力、物力、财力
征收余粮
(二)1.1921年3月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的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3.1922
苏联
(三)1.重工业
2.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四)1.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
2.集体农庄
问题探究:
(1)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斯大林模式
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长期停滞不前。
课堂检测
1.A
2.A
3.A
4.B
5.D
6.答:(1)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2)观点: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
论述: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引发了国内暴动,列宁根据实际情况推行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结合国情,实事求是进行改革,能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