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科学探究目标: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解释,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证明猜想;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研究光的传播路线。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2.在探究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科学实践,调查了解生活中的光污染现象。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科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数学课中,也已经学习和掌握了直线的特点;对于“什么是光源”、“光是怎样的传播的”有许多生活经验。从生活经验中,有些学生认为光是直线传播的,有些则认为是曲线传播的。显然,关于光的传播路线,学生的前概念是感性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利用粤教云平台的优势,帮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经历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建构“发光的物体是光源”、“光是直线传播的”科学概念。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科学假设,并科学、严谨地设计实验探究方案;(3)通过证实和证伪,建构“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的科学概念。2.教学难点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科学假设,并科学、严谨地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四、教学亮点1.巧妙地将粤教云平台与科学课结合,提高课堂效率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实验设计环节较难直观地呈现学生的想法;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通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课堂效率不高。本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将粤教云平台与科学课堂巧妙结合,帮助学生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快捷、直观地以用平板拼图的形式展示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提高了课堂效率。此外,还利用粤教云平台的Forclass师生互动模块,将学生的小组讨论结果、猜想等具体化、可视化、形象化地呈现。2.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新课标指出,“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是小学阶段学生的科学态度目标之一。本课教学中,从证实和证伪两个角度对光的传播路线进行探究。在经历了实验探究、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结论后,教师提出疑问:“如果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会出现什么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光是直线传播的”。五、教学准备学生活动及实验材料:学生平板、镭射笔、卡纸(有孔和无孔)、纸靶、软管、钢尺教师准备:Forclass师生互动课件,学生小组实验材料一套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聚焦课堂1.(出示黑色图片)谈话:同学们,外出了一天的我们回到家,打开房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漆黑。打开灯(出示灯亮的图片),我们看见了什么?生:预设1:灯亮了。预设2:光。2.我们说灯亮了,就是指灯发出了光。光让我们的房子明亮可见,没有光,我们的生活一片漆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板书《认识光》)【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认识光源1.像电灯这样(板书“发光的灯泡”图片)——发光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板书“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生活中,我们还知道哪些光源呢?生:预设1:太阳预设2:蜡烛……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物体是否处于发光状态,从而辨别是不是光源。3.(出示图片)这里有九幅图,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并将不是光源的图片用红笔划去。学生小组讨论,在平板上将不是光源的划去。4.利用粤教云平台,调取几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月亮、反光的金属和电影幕布不是光源。【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对“光源”已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运用知识的形式,帮助学生通过分辨光从哪里来、区别“发光”和“反光”,从而掌握“光源”的概念。】(三)合理推测:明确探究问题1.谈话:老师手中也有一个会发光的物体——镭射笔,(出示靶)同学们看镭射笔发出的光照到了哪里?在科学上,我们把光从光源发出到物体所经过的路线,叫做“光的传播路线”。请思考:光从镭射笔发出到靶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并在平板上画出来。2.学生在平板上画出“光的传播路线”的猜想3.利用粤教云平台,调取几个学生画的猜想,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汇报猜想,全班交流:直线传播、曲线传播。【设计意图:学生将“光的传播路线”的猜想画在平板上,就是将感性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不仅要说出猜想,还要说出猜想的依据,帮助学生意识到猜想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四)证实和证伪:光是直线传播的谈话:有些同学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有些同学认为光是曲线传播的。光的传播路线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1.实验验证——证实、证伪:(1)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2)小组内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全班分享生:预设1:利用管子来研究预设2:利用物体遮挡来研究预设3:利用直尺来研究……(3)小组合作,利用平板设计和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出示并介绍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用未提及的材料进行实验;学生小组合作,从平板的图库中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并尽可能多地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不同的实验方案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实验材料,关注实验材料的摆放要成一条直线,以得到科学严谨的实验结果;并将学生的实验方法进行归纳和板书记录:穿管法/障碍法/穿孔法/尺子法等。(5)实验验证小组合作,根据小组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开展实验,将实验结果以拍照的形式记录。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尽可能多的方法寻找证据,判断猜想是否正确。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实验中,学生用平板将实验现象进行拍照记录;实验完成后,小组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6)小组汇报、交流,全班通过不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达成共识:光是直线传播的。教师将学生的实验结论进行板书记录(板书“沿直线”)。(7)师生合作画出小灯泡发出的光(板画灯泡发出的光线),帮助学生建构“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科学概念。(板书“向四面八方”)(8)实验方法的归纳和分类今天,同学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用多种方法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其中尺子法是通过看见“直直的光”直接证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直接”);软管法、纸孔法和障碍法是通过能不能照到纸靶这个结果间接证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板书“间接”)。2.讨论证伪:谈话:如果光不是直线传播的,会有什么现象?生:预设1:没有影子;预设2:光会拐弯儿无法照亮正前方;预设3:整个地球都会被太阳照亮/整个地球都不能被太阳照到……但是在生活中,有没有出现同学们提到的这些情况?生:没有!这也说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设计意图:从证实和证伪两个角度对光的传播进行研究和讨论,帮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在实验验证环节,引导学生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实验方法研究光的传播路线。通过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光是直线传播的”科学概念。实验后,以问题“如果光不是直线传播的,会有什么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发散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五)拓展与延伸越来越多的灯饰在美化、点缀着我们的生活,但是灯光过多、过亮会产生光污染。请同学们课后调查:生活中,有哪些光污染现象?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们的调查结果。【设计意图:布置课后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课后科学实践,了解更多关于“光”的知识。】七、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