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摆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2.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变量和不变量的控制教学准备:秒表、细线、直尺、钩码、铁架台、课件、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出示摆,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动过程:1.老师手里握着一样东西,问大家想看看吗?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秘密。2.讲解:这个装置叫做摆,上面这部分叫做摆线,下面这部分叫做摆锤。我们可以把它固定在铁架台上,往上拉一些摆线就短些,往下一些摆线就长一些;摆线能改变,摆锤的轻重能不能改变?如何改?怎样算摆动一次呢?4.教师示范,提醒学生注意:(1)摆线要拉直。(2)手不能加力。3.利用每组自己做摆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同学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不同,也就摆的有快慢。哪摆的快慢究竟于什么有关系呢?假设:摆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摆角的大小、摆线的长短有关?5.教师做一个摆动幅度较小的摆,让学生再次猜测这次15秒钟内摆动多少次呢?为什么呢?在做一个摆动幅度较大的摆,让学生演示,提醒学生注意操作要点,学生数数,教师计时,当他们发现结果还是一样,并不和自己的想象相符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惊奇,而更多的则是思考。这时教师提出“对于这种现象你想到什么?”二、研究摆,探究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活动过程:1.学生猜想:摆的快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接过学生的问题,再把这个问题踢给学生,让学生猜想摆的快慢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的猜测可能有:摆锤轻重,摆线的长短。至于摆角的大小,一开始的对比实验就把这个因素排除掉了。2.小组讨论,制定计划:(1)教师出示实验记录单,先讲解摆线的研究实验中改变什么?哪些保持不变?该怎样改变?要做多少次才能说明问题?如果研究摆锤,你会设计研究方案吗?说一说。(2)小组确定研究内容,发记录单(3)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案,汇报(4)在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问题3.学生实验:边实验,边做好记录。实验过后共同分析收集的数据,交流发现。4.汇报交流:(通过视频展示台)你们是怎么做的?发现了什么?进行反思:和你刚才的想法一样吗?综合两个因素的研究,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摆的快慢和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摆的快慢只和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附表格:摆线的研究第()小组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研究的过程我们发现摆线的长短10秒钟摆的次数摆线长短摆锤的轻重摆角的大小15厘米1.摆线越长,摆的越()摆线越短,摆的越()2.3.25厘米1.2.3.37厘米1.2.3.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有:小组分工:计时:老师做摆:数数:记录:摆锤的研究第()小组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研究的过程我们发现摆锤的重量10秒钟摆的次数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摆角的大小1个钩码1.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2.3.2个钩码1.2.3.1.2.3.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有:小组分工:计时:老师做摆:数数:记录:三、设计摆,深化研究活动过程:1.猜测:还记得这个摆摆动多少次吗?假如把摆线缩短一半,10秒钟会摆动多少次?学生根据刚才得出的结论:摆线越短,摆得越快,很快知道这时的摆动应该比10次多,但究竟具体到多少次,学生可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这是反比例关系,摆线缩短一半,摆的次数会增加一倍。2.教师提出“说了不算数了算”。演示:摆线缩短一半的摆10秒钟内摆动的次数。学生数过之后,又是一个惊奇,并没有想象中的20次,而只有13次、14次。这就打破了他们头脑中的思维定势。3.拓展练习4.作业设计实验记录我们设计了一个摆,使摆在10秒钟摆动次数是10次我们的实验过程:摆长(厘米)15秒钟摆动的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下面交给大家一个任务,每个小组设计一个规定次数的摆,能不能完成任务?组号123456789101112次/15秒789101112131415161718摆长(厘米)由于学生喜欢见好就收,教师要提醒学生一次偶然的成功并不能算是成功,要经过多次验证。(3)学生做摆,要求同研究摆时一样。(4)交流:哪些小组完成任务了,用了多少次?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并把各小组的摆挂在小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提问:通过各小组在黑板上的展示结果,你们能有什么发现?小结: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四、小结: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摆的秘密摆角无关摆锤无关摆线有关摆线越长,摆得越慢摆线越短,摆得越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