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不同物质的导热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金属、非金属导热性能的比较,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热性能,在实验观察中,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记录实验结果。在实验设计过程中,理解控制变量的意义,并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水和空气的导热性实验,知道液体热传递和空气热传递的方式,在实验的进行中,学会用归纳的方法,整理结果。 【重点】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导热性能。 【难点】通过活动的设计,理解变量的控制。 【器材】 活动?1:铜、铁、木、玻璃等不同材料制成的,形状一样的细棒,烧杯,热 水。 活动2:不同尺寸、长短粗细各不同的铜、铁、铝等金属棒,(包含一套不同 材质形状一样的金属棒),氯化钴试纸,三脚架,酒精灯,直尺,秒表,喷水壶,凡士林,火柴杆等。 活动3:带铁夹的铁架台,试管,温度计,酒精灯,碎冰,铁丝网。 活动4:电源,试管2只,温度计2只,电热丝2条,试管塞。 教学过程: 引入: 复习提问:热传递的方式有几种? 引入课题:本节课对传导的方式作进一步探讨,不同物质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的能力是否相同?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为导热性。 活动1:比较金属与非金属的导热性能 1、阅读实验方案,说说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操作方法,所需观察的现象。 2、讨论:为了得到科学的结论,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什么? 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进行活动:观察实验现象。 4、结论:实验现象说明:不同的物质导热性能不同。 先变热说明导热性能好,称为热的良导体。 ????后变热说明导热性能差,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活动2:不同金属的导热性 1、阅读实验方案,说说实验所需的器材,实验操作方法,所需观察的现象。 回顾氯化钴试纸的颜色变化?颜色的变化和导热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不是放在热水里检测呢? 2、讨论:为了得到科学的结论,选择材料时应注意什么? 操作时应注意什么? 3、进行活动:观察实验现象? 4、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不同。 铝>?铜>铁 活动3:水的导热性 1、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不同?(热传递的方向不同) 2、思考:实验能否判断水的导热性?为什么?(考虑热传递的方式) 3、活动:观察实验 4、讨论:水能否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 ???水的导热性好不好呢?(为什么) ???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玻璃也是热的不良导体) ???提示:热从上向下传递,除了通过水来传递,还可以通过什么物质传递? ???两个实验同等条件下,哪个温度高?为什么?(第一个对流和传导同时发生) 5、为什么两个实验的温度不一样? 活动4:空气的导热性 演示:手指会烫吗? 1、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不同?(热传递的方向不同) 2、思考:哪个实验能判断空气的导热性?为什么?(考虑热传递的方式) 3、活动: 实验观察 4、讨论:空气能否通过传导的方式传递热? ????空气的导热性好不好呢?(为什么) 5、两个实验同等条件下,哪个温度高?为什么?(第一个对流和传导同时发生) 课堂小结: 不同物质的导热性不同的,导热性较好的物质称为热的良导体,如金属。 导热性较差的物质称为热的不良导体,非金属、水、空气。 知识应用: 1、例举:生活中应用物质导热性不同的例子。 2、思考:天冷,手摸金属材质的物体,木头材质的物体感觉更冷,夏天,金属的比较烫,为什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