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1能及能的形式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常见的能的形式:光能,热能,电能,声能,动能,势能,化学能(能不是能源,它不是一种物质资源) 2、能分辨各种形式的能,指出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不同形式的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七种能的形式。难点:理解化学能和势能。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举例法。 四、教学准备:细绳,重物。 五、教学流程: 人为什么要吃饭,热水中为什么粒子更容易扩散—因为需要能量得以运动或使运动加剧—人类活动离不开能—能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可以感受得到—介绍光能,热能,声能,动能—通过蹦床和秋千的例子介绍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通过燃烧蜡烛和食物介绍化学能—小结能的形式,回答书本第2页四幅图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人的生活离不开能 【提问】:1、人为什么要吃饭?人在做了什么事情以后最想吃饭?为什么呢? 2、一辆汽车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启动呢? 【讲解】:任何人在运动,因为他们都具有能量。任何物体在运动,也是由于能量的关系。所以,我们的生活是一个充满能的世界。能是能量的简称。它能看不见,摸不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是通过各种现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回答】:1、人需要能量。人在做了强度很大 的事情,比如运动之后,就很容易饿,需要吃饭 补充能量。 2、有燃料,汽油。 通过人和车的思考, 学生可知道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它们都要运动。而之所以要运动,就是因为它们都必须具有能量。 声,光,电,动,热能。 【讲述】:在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能就是光能,热能,动能,电能,声能。 【提问】:请动脑筋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现象证明了这些能的存在呢?请读出这种能的定义,并用一个身边的例子进行解释。 【回答】:电能:使用电器工作的能量。光能:发光体向外辐射的能量。热能:高温物体放出的能量。声能:振动发出的能量。动能:使物体运动的能量。 通过熟悉的现象,感受能的存在和它的抽象性。 势能 【图片】:播放荡秋千和蹦床的图片。 【提问】:这些游戏在我们的童年里都经历过。那么在回忆美好时光的同时,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一下这一事件。在这些图片中,除了卡通人物外,你发现哪些活动现象?这些活动现象,说明该物体(人)存在什么能呢? 【讲述】:其实,秋千会来回摇摆,蹦床会上下延伸又恢复到原状,是因为它们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势能—它表示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其中,秋千被举高的时候,它就具有重力势能,而在最高点时,几乎是不动的,所以动能为零。(摆的实验)而重力势能能使秋千往下,这样,当它冲到最低点的时候,速度最大,动能最大,而势能就是最小的。如此反复,直到能量耗尽。而蹦床被拉伸以后会恢复原状,是因为它是弹性物体,具有弹性势能,比如弹簧。和橡皮筋,可以在一定范围被拉升和缩短然后恢复原状,也是因为弹性势能的作用。 【回答】:小女孩在动,说明她具有动能。秋千在动,说明秋千和蹦床在动,说明它们也具有动能。 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势能的存在 化学能 【点蜡烛】:想一下,点燃的蜡烛有什么现象?释放出什么? 【追问】:为什么会变小? 【提问】:变成的气体还是不是蜡烛本身? 【讲述】:像这样在变化过程中变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蜡烛燃烧和一切物质的燃烧都是化学变化。变化发生时,就会有诸如光能和热能等各种能量释放出来。而这个“本事”,是因为物质内部本身储存着化学能。 【举例】:我们吃的食物,本身也具有化学能,所以通过消化,就可以转化成我们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动能。 【回答】:蜡烛慢慢变小,释放出光能和热能。 【回答】:也许是变成气体了。 【回答】:不是了。 引导学生 理解“化学变化”,从而认识化学能的概念 小结 【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各种能的形式。我们知道,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但是,通过一定的现象,我们可以感知到它的存在。因为任何事物的活动都离不开它。 【填写】:学习重点,书本第2页四个问题。 【作业】:完成练习册5.1能及能的形式。 【回答】:书本p2: (1)汽油,具有化学能;(2)电能;(3)需要大量电能;(4)贮存化学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