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6.月相的成因课时1课时课型新课主备人执教人导学目标知识技能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断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过程方法 2.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对于月相变化原因的观点和评述。学习重点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学习难点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课前准备大白纸、记号笔、白色乒乓球、台灯、铅笔、粉笔等。导与学设计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满月、凸亏月、下弦月、残月这八种典型月相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从农历初一开始出现的顺序排列。2.提出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一、提出研究问题直接展示新课课题。自主学习 1.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月相每个月重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让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想法。 3.把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释分成小组,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一个示意图。 在绘制示意图之前,为了让不同学生画的示意图能够被相互理解,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①示意图要表示出从北极俯瞰时,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当月球处于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所出现的月相。 ③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方向 4.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示意图。其他的学生可以针对示意图提出疑问并要求解释。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设以及针对各种假设存在的疑问。二、形成研究假设引导学生大胆推测假设形成原因。合作探究1.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设计出一个模拟实验来检验示意图中展示的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用什么来代表示意图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 ②怎样表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 ③怎样观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时出现的月相? (2)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所需要的材料。三、设计模拟实验设计模拟实验,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交流提升1.让各组学生汇报模拟实验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他们回答:①在实验中你是怎样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时候,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这时对应的日期应该是什么时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拟实验中月相变化的顺序和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你认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的根据是什么?要怎样修改? 四、汇报实验情况整理归纳实验数据巩固拓展 1.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交流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让学生思考:如果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反过来,对于月相的变化有什么影响?五、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交流讨论,总结归纳成因。作业设计1.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图。板书设计月相的成因月相变化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而逐步展开,具体如下: 1.在本节课的设计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月相的成因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因为学生根本无法体验到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运行模式,无法想象、也没有能力想象地球、太阳、月球是如何运行的。所以月相的成因模拟实验是本节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本节课中的关于月相形成的模拟实验,即以一半涂黑一半白的乒乓球代表月球,观察的同学是站在地球上的人,通过观察涂白部分在视野中的变化来体会月相的变化过程,并及时的加以记录,通过亲眼所见的现象和记录的结果相比较和思考。这个实验直观明了,学生不仅可以人人参与而且容易接受。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从模拟转化为实际,使本节的教学难点轻松化解。同时使学生了解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空间位置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也能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和实验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本节的核心问题是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设计了用黑白各半的排球和乒乓球来模拟实验进行验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从模拟转化为实际,从而很好得获取新知;在效益方面,通过课件做过于月相规律的总结性演示,使学生对月相的变化规律有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认识,亲眼目睹解决了月球、地球、太阳三者运行过程,自然明白了月相的变化规律。 3.借助多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运用图、文、声、画等形式,来提供信息、设置情景,使课堂变得生动与直观,从而激发求知的主动性,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协作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的主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