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共同特征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3、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探究发现物体具有弹性的共同特征。2、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感受到用实验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形状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了解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拉力器、弹力球、压簧、橡皮筋、塑料直尺、海绵、硬币、拉簧、钩码、木板支架台。实验记录表等、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引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很多好玩的东西,你们想玩吗?(教师出示儿童拉力器、弹力球)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分别拉一拉儿童拉力器,压一压弹力球。注意观察,这两样东西形状有没有改变呢?分别有什么样的变化?2、学生说观察结果:拉儿童拉力器时它变长了、压弹力球时它变扁了。3、引入课题:不论是拉力器变长还是弹力球变扁,我们发现,给它们施加外力时,它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那么,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又会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今天,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齐读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二、实验与探究发现:(一)通过实验认识物体的弹性、弹力实验一(学生演示实验):探究容易发生形变的物体的性质1、师导入:刚才我们发现,对拉力器、弹力球施加外力时,它们的形状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其他的物体有这种本领吗?今天,老师还准备了一些不同材料的物体让同学们来体验一下。2、教师分别出示橡皮筋、压簧、海绵、塑料直尺,让各小组4位同学每人依次从实验器材盒中拿一件在各自的手中。教师出示课件,明确学习任务。3、按教师提示,学生依次分别演示:拉橡皮筋、压弹簧、捏海绵、弯塑料直尺,没有演示的学生仔细观察:对这些物体施加外力与去掉外力时,它们各自的形状有什么变化?4、填写好实验报告单,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5、展示汇报,交流点评6、思考:从刚才的实验中你们发现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师演示压簧举例说明)板书:7、认识物体具有的共同特征----弹性,从而了解弹性的概念(课件出示)(齐读)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8、认识弹力:(1)、师演示压簧并引导:弹簧一开始没有受到压力时,它的形状或者说长度有没有改变?当它受到压力时形状改变没有呢?当去掉压力以后呢?老师有没有把弹簧拉回去?那是什么力量把弹簧恢复到了原状呢?(2)、板书:弹力;出示课件(弹力的概念)(齐读)这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3)、区分弹性与弹力:弹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而弹力是一种能使物体恢复到原状的力。(板书:性质力)实验二、探究不易发生形变的物体的性质(教师演示弹硬币的实验)1、过渡:我们用肉眼观察上述物体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形状很容易发生改变,那么,很硬的物体一般不易发生形变,比如硬币,你猜测它有弹性吗?有什么办法来证明?2、出示弹币实验要求,教师演示弹币实验,学生观察。3、思考:你们看到硬币形状改变了吗?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4、小结:这是由于中间的硬币受到外力后瞬间形变产生的弹力使右币弹了出去,这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形变。许多较硬的物体我们需要高精度的科学仪器才能测出来,其实,任何物体受到外力时都会产生形变,只不过有些形变是微小的,无形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齐读)物体都有一定的弹性,弹性是普遍存在的。(二)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1、教师谈话:在生活中,你还看到哪些物体或物品利用了弹性的例子?谁来说一说?2、学生组内讨论、交流、至少列举3个事例并写出来。(弹力球,跳跳床,跳水运动员用的跳板,自行车减震座…….)3、教师出示课件,展示生活、生产中运用物体的弹性的图片。(弹力球,弓箭、跳跳床,撑杆跳、,自行车减震座、跳水运动员用的跳板…….)(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师:学了这么长时间,让我们来休息一下。(出示拉力器)我们找两个同学上来比赛一下。找两名力量相差悬殊的学生上台比赛,一名男生,一名女生。师:(提问)为什么两个同学拉的长度不一样呢?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生:两个人的力气不一样大,力气大的拉得长,力气小拉的短。师:(引导)我们用力拉弹簧,这个力可以叫做什么?生:拉力。(与拉力有关。假设:拉力越大,弹簧拉伸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越短。)师:这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的,到底这个想法对不对,我们要用实验来证明。你打算怎么来设计实验?学生自由回答(我们只要用两个不同的力气拉弹簧,一次故意用力很小,一次用力很大,弹簧拉伸的长度肯定也不同。)教师多表扬学生的好办法。师:这些办法中,每次用力的大小我们能看出来吗?生:看不出来。师:怎样找到一种力,不会随时发生改变,而且我们知道它的大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出示教具:钩码和挂有弹簧的铁架台。师:这些钩码,每一个的重量都一样,我们让它们代表拉力。钩码的个数与拉力的大小什么关系?生:钩码越多,拉力越大。师: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汇报。(分别将不同个数的钩码挂在弹簧上,量一量弹簧每次伸长了多少厘米。)师:不错!方法我们找到了,你觉得我们在实验时还应注意些什么,才能保证我们实验的有效、准确?同时出示活动记录表。(注意问题:1.要等钩码不动的时候才可以测量弹簧的长度。2.测量时,尺子轻轻贴着弹簧外侧进行读数,不给弹簧施加无关的力。3.读数时视线要保持水平。4.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做好实验记录。师:对,考虑周密,我们得到的数据才更精确。请同学们分别测量弹簧挂1,2,3,4个钩码时的伸长度。【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果。师:从实验的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钩码挂得越多,弹簧拉伸越长。)师:如果我们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的伸长度还会有这样的关系吗?(不会,弹簧会被拉坏。弹簧恢复不了原来的形状了。因为超出了它的弹性限度。)小结:通过大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一定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拉伸的长度就越长。真了不起。我们正是运用这个规律,发明了弹簧称。7、思考:(1)、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2)、结论:每个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8、师生归纳小结,出示这个实验的结论与发现:?1、每个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2、在弹性限度内,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越长,挂的钩码越少,弹簧拉伸越短。(即拉力越大,弹簧拉伸就越长;拉力越小,弹簧拉伸就越短)。三、课堂总结: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师利用课件回顾本课所学内容。)2、问:关于物体的弹性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下?四、拓展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了橡皮筋、弹簧、硬币、海绵这些不起眼的物体。其实,科学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那么大家一定会懂得更多的科学道理,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让我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吧!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寻找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运用到了物体的弹性。请你设计制作一件利用物体弹性的物品,看看你是不是具有发明家的潜质哟!比一比谁是最有创意的发明家。板书设计: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我们把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后,它会产生一个恢复原状的力,我们把这个力叫做弹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