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折形状(1课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理解圆筒形纸筒承受力最大。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鸡蛋,A4纸,胶带等。 学生准备:(1)A4纸,胶带等。(2)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形状 1.导语:老师准备了几组图片,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四组图片2.学生回答学生边看边说出物体的名称及形状。教师板书:柱体、球体、台体、锥体3.谈话: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球体、柱体、锥体、台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这些形状又可以被切成一半或更小些,用来组成其他形状。4.出示图片,说一说:这些物体都是由哪些形状构成的?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5.资料交流乌龟、金字塔、仙人柱的形状特点。6.小结:这些物体的形状不同,但它们外形的共同特点是:抗压能力强,承受力大。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筒的承受力。 1.谈话:这是A4纸,我们将它折成不同的形状的纸筒,这些纸筒能承受多少重物就是我们今天实验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形状)2.学生动手折纸筒要求:折好的纸筒高度一致,底边周长相等。3.实验(1)老师拿出各种形状的纸筒。想一想:这些形状不同的纸筒,它们的承受力一样吗?猜一猜:这几种纸筒谁的承受力最大?(2)学生讨论,将预测结果填好。(3)分组实验,检测纸筒的承受力。教师提示:A、书要轻拿轻放,以减少对纸筒的撞击力。B、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C、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 (4)实验记录。纸筒形状承受力预测实际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圆筒形(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结论:圆筒形纸筒承受力最大,三角形纸筒承受力最小。4.揭示力学原理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谈话:薄薄的材料,如果改变形状,的确可以托起较重物体。因此用不同的方式折叠和弯曲,可以提高材料的承受力。 2.出示图片,了解改变材料形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四、拓展。 1.出示鸡蛋,讨论:用手掌攥鸡蛋,能握碎吗? 2.学生演示选两名同学,比一比看谁最先握碎鸡蛋。 3.提问:为什么薄薄的蛋壳能够承受那么大的力呢?4.知识解答:蛋壳不碎的秘密5.谈话:一个蛋壳,看来普普通通,但是建筑设计师却从简单的蛋壳结构中得到启发,设计出轻便省料、优美大方的壳体结构。欣赏图片:薄壳形屋顶的建筑 五、总结。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汇报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改变形状,可以增大物体的承受力。同学们留心处处皆学问,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待我们去发现,等待我们去探索,等待我们去创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