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有各种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痛觉、冷觉、热觉等各种感觉形成过程: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刺激感觉器官大脑(形成感觉)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2.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对热比较敏感。 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蕾内有味觉细胞,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味(注意:不是辣)。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第二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称为声波。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2、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响度与距离、振动幅度、不同的人有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声音大小的单位:分贝dB)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不同的人对声音的感觉是不同的。 音色:受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的影响。 3、防止噪音的途径: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传播途径、防止进入耳朵。 第四节光和颜色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太阳、电灯、萤火虫、水母是光源;宝石、月亮不是光源2、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线(光通过的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的直线表示日食、月食、排直队、瞄准、激光准直、影子、小孔成象(实象)等;3、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3×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4、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还有红外线(遥控器)、紫外线(杀菌)为不可见光。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称光的色散。5、物体的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的色光来决定。 判断依据:白色能够反射所有色光,物体反射与它相同的色光,吸收与它不相同的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的颜色在不同的光线下颜色不同!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3、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4、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以镜面为对称。5、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6、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光的反射事例:平面镜成象、看见不发光物体、物体反光等;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到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光的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事例:水中的物体比实际浅、海市蜃楼、透过玻璃砖看物体、透镜成象等。第六节透镜和视觉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u)像距(v)倒、正大、小虚、实应用u>2f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u=2fv=2f倒立等大实像/fv>2f倒立放大实像投影仪;幻灯机u/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4、眼球由眼球壁(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和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P31。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眼的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虹膜中央的瞳孔可调节进入眼球光线的多少。 5、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6、眼疾:近视: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使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使物像模糊不清。(戴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弹性变小,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戴凸透镜矫正)一、选择题1、一束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正确的图示是(D)(上方是空气,下方是水)2、如图所示,有束光线射入杯中,在杯底形成光斑,逐渐往杯中加水,光斑将(B)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不动D、无法确定3.白纸上写蓝字,在蓝色灯光下看到(D)A.纸是白色的,字看不清楚B.纸是黑色的,字可以看清楚C.纸是蓝色的,字是黑色的,可以看清楚D.纸是蓝色的,字也是蓝色的,看不清楚4.如图所示,改变试管中的水量,用同样大小的力吹气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D)A.振幅B.音色C.响度D.音调5、能引起我们听觉的声音频率在(B)A、200赫以下B.20~20000赫之间C、85~1100赫之间D.20000赫以上6.关于光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A、光的传播速度总是3×105千米/秒B.光的传播速度的最大值为3×105千米/秒C.光年是一种长度单位D.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7、下列说法不符合光的反射定律的是(D)A、入射角是零度,反射角也是零度B、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C、入射角增加100,反射角也增加100D、入射光线与界面成300角,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成600角8、在一根足够长的装满水的铁管的一端,用铁锤敲击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能听到敲击声的次数是(C)A、1次B、2次C、3次D、4次9、用照相机拍摄景物时,要使胶片上能够成清晰缩小的像,物距u应满足(D)A、uB、u=fC、fD、u>2f10、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B)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11.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服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B.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慢D.次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12.透过红玻璃看蓝纸反射的色光成黑色,这是因为( C )[来源:学科网ZXXK]A.红玻璃将蓝纸反射的光染成黑色B.蓝纸反射的光透过红玻璃与红玻璃发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C.红玻璃几乎全部吸收掉蓝纸反射的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D.红玻璃将蓝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13.一根直立木棒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如图所示,当人在水面上与人在水面下分别观察这根木棒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在水面上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不变,水下部分变短B.在水面上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变短,水下部分变短C.在水面下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变长,水下部分变短[来源:学科网ZXXK]D.在水面下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变短,水下部分不变【解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故在水面上观察时水上部分长度不变、在水面下观察时水下部分长度不变;当在水面上观察水下部分时,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看起来水中的部分会比实际位置高一些,即水下部分变短;当在水面下观察水上部分时,由于光的折射现象,看起来空气中的部分会比实际位置高一些,即水上部分变长。14.如图所示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其中正确的是( B )A B C D15.坐公交车时,看到同方向行驶的轿车玻璃窗上出现连续横移的字,拍摄了其中两字,如图。关于这两字写在哪辆车上,从车头向车尾看,字的顺序是( D ) 图2-2A.轿车上 中兴B.轿车上 兴中C.公交车上 中兴D.公交车上 兴中16.央视一套曾播放过一期明星义演,资助聋哑人装人工耳蜗的节目,下列对耳和听觉产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来源:学科网]A.耳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B.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C.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咽鼓管引起中耳炎D.遇到巨大声响时,张口并堵耳,以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17.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C)A.将凸透镜往上移B.将光屏往下移C.将蜡烛往上移D.将蜡烛往下移18.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白亮污染是普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都能造成白亮污染,形成白亮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A)A.光的反射B.光有能量C.光的折射D.光沿着直线传播19.某同学在做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透镜20cm的地方,当它向透镜移动时,其倒立的像移动速度大于蜡烛移动速度,则可判断此透镜(B)A.是凸透镜,焦距为20cmB.是凸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C.是凹透镜,焦距为20cmD.是凹透镜,焦距可能为15cm20.如右图所示,为蜡烛经透镜所成的像的情形,对此正确的描述是:(C)A.成倒立、缩小的像。B.成放大的虚像C.幻灯机成像原理相同D.与放大镜成像原理相同/1.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的是水。请在示意图中作图以证明此判断。2、在如图中根据折射光线画出入射光线;3.右图为一辆轿车的俯视示意图。O点为司机眼部所在位置,司机在右侧的后视镜AB(看作平面镜)中能看到车尾c点。4、如图所示.MN为平面镜,画出点光源S射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的光路图.5、自行车的尾部安装一种塑料制成的反光镜,夜间骑车时,在车灯照射下,能把光线按原来方向返回。反光镜结构如右图所示,两手面镜相互垂直,当一条光线AB人射到其中一平面镜,(1)作出所有反射光线的光路图。(2)证明经过两次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会逆向射回。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甲乙(1)小红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2)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于如图乙所示的位置时,小红看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烛焰清晰(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像,(填光学设备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3)实验中,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小,若凸透镜的位置不动,蜡烛应(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同时调整光屏位置。(4)实验时,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的像向移动,若用不透明纸遮住透镜的一半,光屏上的像(填选项)。A.无影响B.像变为原来的一半C.能成完整的像,像变暗D.不成像例4、(1)测量凸透镜焦距(或找凸透镜焦点)(2)放大幻灯机(或投影仪)(3)远离(4)上CPAGE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