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肺和呼吸》教学设计和反思1、教学目标1、认识鼻、气管、支气管、肺等人体呼吸器官。2、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3、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4、能用一定的方法测自己的肺活量。5、知道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2、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难点:准确测定自己的肺活量。3、教学课时:一课时4、教学设计(一)导入T: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呼吸,怎样才算呼吸一次呢?S:一呼一吸T:像老师一样,伸出双手,放在胸前,深呼吸一次。有什么感觉?S:胸口鼓起来了;吸气的时候鼓起来,呼气的时候憋下去。T:知道胸腔内帮助我们呼吸的器官叫什么吗?S:肺(二)认识呼吸器官及其用作T:你认识肺吗?(出示人肺)除了肺,还有哪些器官也参与了人体的呼吸?分别处于人的什么位置?各有什么作用?大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结合一下书。S:学生看书回答T:,我们把这些称为是呼吸器官。刚才同学们都认为鼻子是空气进入体内的入口,那老师有一个疑问:嘴巴也能呼吸,为什么不把口作为呼吸器官?那么先让我们来分别体验一下,用鼻呼吸和用口呼吸有什么不同?T:有什么样的感觉?S:学生回答T:为什么用鼻呼吸比较舒服呢?鼻子里有什么?S:鼻毛T:鼻毛有什么作用?S:阻止灰尘和细菌进入鼻腔。T:除此以外在鼻腔的内表面布满了一些毛细血管和腺体,它们可以分泌一些粘液,同样也可以阻止灰尘和细菌的进入。T:那么鼻腔当中还有些什么呢?有同学会想到鼻屎,你们知道鼻屎是由什么构成的吗?S:灰尘细菌和鼻腔内壁分泌的粘液。T:那同学们可以随意用手去挖鼻孔吗?为什么?S:指甲可能会损害鼻毛和鼻腔内壁的毛细血管、腺体等,那么对灰尘和细菌的阻挡作用就会降低。T:尽管口也能呼吸,但口还有其他作用,所以不属于呼吸器官,那么空气是怎样被吸入人体内,又是怎样呼出来的呢?S:由鼻子呼入,通过咽喉、器官、支气管进入肺、再由肺、支气管、气管,鼻呼出。(三)比较吸进和呼出的气体T: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吸进去的是什么气体?S:回答T:那呼出来的又是什么气体S:回答T:其他同学也是这样认为的吗?也就是说,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不一样的?S:对T:怎么证明呢?首先我们先来考虑一下怎么收集这两种气体?S:吸进去的气体只要拿袋子一挥就好了,用同样地方法也能把人体呼出的气体装好。T:现在收集好了,怎样证明我们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是不一样的呢?哪位同学有好的方法?T:回想一下,我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做过哪些关于气体的实验?小组讨论一下。S: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中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T:这几个实验中,哪个实验能验证吸进的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S:把点燃的物体,分别放入收集到的这两种气体中,能继续燃烧的说明其中氧气含量比较高,立刻熄灭的说明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高。T:还有其他的方法吗?S:还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往收集好的气体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摇晃一下,观察石灰水有什么变化。变浑浊的那瓶就是二氧化碳。T:今天我们主要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这是一组对比实验,那么在做实验之前,同学们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S:收集好的气体要防止跑掉及时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T:下面我们利用桌上的材料,先收集吸进和呼出的两种不同的气体,完成后由小组长到前面来领取澄清石灰水。S:学生实验T: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说明什么?S:吸进和呼出的气体不一样,吸进的气体氧气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T:肺在人体呼吸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S:气体交换T:交换的是什么气体S:氧气和二氧化碳T:下面我们来看一段人体呼吸的视频,看是不是这样的。(四)如何保护呼吸器官T: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谁能说一说,怎样做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S:学生回答T:请看这两幅投影片,这是吸烟者的肺,这是健康的肺。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S:学生回答T:说说为什么肺变黑了?S:因为烟里面有一种叫做尼古丁的物质,它能覆盖在肺上,使肺变黑T:我们的肺看似强大,但其实也很脆弱。【课后反思】:如果在课堂中直接给学生讲解人体呼吸的一些知识,肯定不够。我们还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知识,且能举一反三。这节课我从让孩子体验呼吸开始,让孩子体会到了呼吸器官的巨大作用,同时意识到保护器官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教学中所穿插的《人的呼吸过程》视频,孩子在实验完后非常关注实验结果,这时让他们静下心来观看视频,当结论得到印证之后,他们的体验最深刻,这种体验是教师用任何言语都无法代替的。由于学生对四年级所学过的知识“空气的性质”遗忘率较高,所以整节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多,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较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