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情分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声音的传播》是湘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课。在探究过“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后,进而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承接本单元前半部分所学内容。声音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现象,我们每天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本课通过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教学目标:????1、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2、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是不一样的。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2、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3、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理解科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3、学习安静地做声学实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不同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学难点: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聚焦声音的传播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师:对。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师:谁能现场给大家制造一种声音?生:制造一种声音。师:谁听到这种声音了?生:全班同学都举手。师:大家都举手了,这说明声音传播的方向是怎样的?生:声音是向四周传播的。师:声源离我们都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声音又是通过什么传入到我们的耳朵的?生:空气。师:对。空气参与了声音的传播,还有什么参与了这种声音的传播?生:桌面、墙面。生:地板、玻璃。师:这些物体参与到声音的传播之中了吗?学完这节课我们就会明白的。(板书课题: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设计意图:展示学生前概念,基于学生对声音传播的认知基础进行教学,便于学生在学习时回忆自己起初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修改自己原先的想法。结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前认知为主体,从生活经验出发去探究科学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发现,就没有探究的欲望。从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思考,用实验现象去解释科学问题。本课紧紧围绕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猜测声音的传播谈起,从而启发学生提出许多关于声音传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提出本课研究内容】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师:关于声音的传播,同学们想研究什么问题?生:我想知道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生:我想知道真空能传播声音吗?生:我想知道声音传播的效果?生:我想知道阻碍声音传播的方法是什么?生:我想知道我为什么会听到声音?生:……师:同学们都很会动脑筋,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展开研究,其它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师:课件出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三、师生归纳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对于以上问题,同学们想采取怎样的探究方法?生:实验。师:对。我们要用已经初步形成的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效果,亲身体验声音传播时的振动感,小组先交流,之后全班汇总排序,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一定能够达成共识,但是学生在交流时,会意识到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以及材料之间传播声音的效果是不同的。】(一)猜测——探究——验证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师:刚才同学们知道了空气能传播声音,那么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呢?请说出你的依据。生:我猜测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因为真空中没有传播振动的物质,所以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师: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一个视频,看后说一说你的发现就会明白的?师:播放《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视频。生:我发现空气能传播声音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生:我发现即使有振动,没有传播振动的物质也不能传播声音。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那么液体、固体能传播声音吗?请同学们猜测一下?生:能。师:那么谁能说一说生活中液体和固体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设计意图: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但是介质看不见摸不着。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存在,再用太空中宇航员交流的例子更好的巩固了这个概念。】(二)小组设计方案猜测——探究——验证液体、固体能传播声音【让学生根据问题尝试设计实验。教师给出提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实验。小结实验现象,根据实验想象作出合理解释,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生: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事例。师:评价。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一个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请同学们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研究一下,声音能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用提供的实验器材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巡回指导。)师:组织交流实验设计方案。生:按已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师: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参与学生的探究发现。师:同学们,在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和体会?生:我们小组做的是打土电话的实验。打土电话时,要把中间的棉线拉直,两边的话筒就能听清楚。如果线松弛,就听不清楚。我们认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生:我们也认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我用手敲木板的一端,同时把耳朵贴在木板的另一端,我听到“咚咚”的声音,还挺震耳朵。生:我把塑料小锤和穿线钢球放在水中互相敲击,我听到了“铛铛”的敲击声,这说明声音穿过水传到我的耳朵。可以证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生:我也认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我在鱼缸外用小棒敲击鱼缸,看到了小鱼四处逃窜。生:老师,我不完全同意他们的说法。他们两组实验听到的声音不光是通过水传播的,中间还有空气,所以他们的实验可以说声音是通过水和空气一起传播的。师:对,这说明你认真观察了实验并且做了认真的思考。生:我认为不光是水和空气,敲击的石子、钢球,盛水的玻璃槽在传播声音中都在起作用。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生:说明声音能在液体、气体、固体中传播。师:对。气体、固体、液体是架在发声物体和我们的耳朵之间的桥梁,声音就是通过这些物体才传到我们的耳朵中的。假如在发声物体与我们耳朵中间什么物体也没有,那么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活动不作任何限制,尽力做到“教师充分放手,学生大胆动脑、动手、动口”,启发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促使学生不断养成自行探究、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适时肯定与激励学生用事实说话,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比较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效果,探究哪种物体传播声音效果好师:我们了解了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传播,猜想一下,这三种物体哪种传声效果好呢?师:问题提出后,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声音在物体中的传播效果,引导小组内学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说明猜想的结果,在学生做出猜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根据探究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设计活动方案,探究实验结果。生:我觉得液体水的传声效果最好,因为在我学习游泳时我在水下听见教练或父母的讲话声最清晰而在岸上却不怎么清晰。生:我觉得气体空气的传声效果最好,因为在空气的传播下我什么声音都能听得清楚。生:我觉得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门外一有脚步声我就知道是谁回来了,而且把耳朵贴在墙上就能听见邻居说话的声音。……师:教师指出——同学们之所以有着不同的感觉是因为没有认真细致的进行比较,只注意了声音的大小,而没有注意影响声音传播效果的各种因素的作用,这里面影响声音传播效果的因素太多,只有通过进行对比实验验证,很好的控制变量才能有一个准确的结果。请同学们用桌面上准备的实验器材做书上空气、水、沙的传声效果实验,比较一下谁的传声效果好?师:师生共同交流对比实验设计,教师强调注重控制变量等细节。师:(屏幕上出示做实验的要求:准备同等体积的沙子、水、空气;一只耳朵轻轻地贴着塑料袋,另一只耳朵用手捂住;在距离一臂处用铅笔有橡皮的一头轻敲桌面或摩擦桌面;每位同学分别用沙子、水和空气做实验。)师:请大家仔细比较结果,并记录下来。(教师组织各组进行实验、汇报。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进行验证判断。学生讨论、交流,交流完毕后,学生汇报。)师:组织学生实验,参与到探究发现之中,并指导学生实验。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生:学生汇报实验发现。生:隔着空气、水和沙土都可以听到声音;生:有袋子比没有袋子听声音效果好;生:隔着沙和水听声音效果较好;师:隔着空气听到声音比较小,这是因为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时不容易损失,而在空气中比较容易损失,尤其是在开放的空气中更容易损失的缘故。师:其间教师要做好与实验相悖的实验结论的预设处理工作,如有的学生没有控制好变量、实验方法不一致等具体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做到处变不惊,并让全班同学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再师生一起处理,再次完善实验操作,使同学深刻理解与掌握对比实验设计的精髓。【设计意图:对学生的实验活动不作任何限制,尽力做到“教师充分放手,学生大胆动脑、动手、动口”、启发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促使学生不断养成自行探究、主动学习的意识。】四、拓展与应用1、玩“土电话”。教师要做好预设:围绕本课三维目标解决学生玩“土电话”中出现的问题。【设计意图:一方面让两个学生示范实验的正确操作方法,为后面的活动做铺垫,另一方面是解决了声音能够通过棉线传播这一问题。通过游戏操作的方法引出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解释“伏罂而听”的科学道理,再次使学生深刻理解声音的传播路径与声音传播效果的不同。3、“我是一名小医生”——让学生使用听诊器听音并解释声音是怎样传播的。4、出示声音的传播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图片文字,使同学理解人们是怎样利用声音的传播为人类造福的,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设计意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的应用和延伸。主要针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提出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用实验说明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确实能在固体物质中传播“从现象出发,进一步渗透“证据意识”。尝试使用土电话。并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根据实验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五、全课总结,布置课外探究性学习作业【有目前课堂实验很难得出一个非常准确的实验结果,以科学家研究说句呈现更具说服力。布置研究性学习通过长时间的探究,让学生在思考课一开始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观察现象作出解释。设计意图: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利用掌握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继续进行“声音”的探索。】板书设计: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气体声音通过固体传播液体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向四周传播固体、液体传声效果好于气体《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我是按照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拓展应用的思路进行教学的。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探究声音能在固体、气体、液体中的传播,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的能力,从而构建起学生对声音的传播的认知,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了一定感性基础。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通过学生都能听到老师讲话谈起,从而启发学生提出许多关于声音传播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一问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当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猜想,产生想要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把研究的自主权教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内自行设计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方案是培养学生发挥集体智慧确保实验有序顺利完成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证明空气能传播声音的实验中,通过实验和录像使学生认识到空气能传播声音。让学生知道实验的不完美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去思考,学会分析不完美的原因。????而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知识的应用和延伸。主要针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提出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时设计的三个讨论紧密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堂课的设计,我对教材作了大胆的处理,把“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核心问题从课一开始就提出来,学生当然是解决不了的。不急于解决是我设计的初衷,和学生一起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出解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知。此外,我还大胆处理了教材,没有按照教材只局限与声音在不同固体物质中的传播效果研究,有拓展到固体、液体、气体三种典型代表物质的研究。课上下来后,感觉容量太大,拖堂严重,学生研究声音在固、液、气三态的物质中传播的实验效果不明显需要改进。不足之处:1、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活动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热闹越好,活动中最好能有一定思维上的训练。2、课堂的评价激励语少,学生的回答很精彩,而点评还是比较单一,不够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语言要规范、简练、严谨。今后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