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登月之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让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从未间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能力——通过书籍、音像资料,特别是通过网络资源途径来查阅资料,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情感特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书籍、音像资料,特别是通过网络资源这一途径,对有关月球的资料进行查询。通过自主探索研究分析以及小组的交流、团队的协作,初步了解月球的情况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教学难点:通过网络资源途径研究月球的情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屏幕演示相关课件,出示谜语让同学们猜。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从谜底引出谈话:从古代起,我们的祖先就不断地对月球进行观察,探索月球的秘密。于是就产生了和月球有关的优美词语、成语、诗词以及“嫦娥奔月”这样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那么我们就来考考大家看大家知道哪些和月亮有关优美的文字?(1)月球的美称雅号玉兔 夜光 素娥 冰轮 玉蟾 桂魄 蟾蜍 顾兔 婵娟 玉弓 玉桂 玉盘 玉钩 玉镜 冰镜 嫦娥 玉羊 月宫 月轮 广寒宫(2)和月球有关的成语闭月羞花残冬腊月春花秋月长年累月蹉跎岁月戴月披星风高放火,月黑杀人风花雪月风清月明海底捞月寒冬腊月月明星稀月满则亏猴年马月花前月下花容月貌皓月千里烘云托月镜花水月积年累月九天揽月驴年马月六月飞霜面如满月明月清风拈花弄月清风朗月清风明月日新月异日月蹉跎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日月如梭日月无光岁月蹉跎水月镜花岁月如流晓风残月羞花闭月吟风咏月月黑风高(3)和月球有关的诗词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4)和月球有关的传说嫦娥奔月抽学生分别回答问题学生同学们,皓月当空,凝望着月球,你又想到了什么?你想了解月球的那些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登月之旅》第一课时,出示课题并板书课题二、学习课文1.了解科学家登月前对月球的认识(1)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由此产生明白所谓的月海,并非月球上面的海洋。而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在月球上发现液态的水。其之所以被称之为“海”,是因为早期的观察者,发现到月面有部分地区较暗。而在当时无法清晰观察到月球表面的情况下,观察者按照其对地球的认识,猜测该地区为海洋。(2)讲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3)1969年7月16日是人类第一次飞向其他天体的历史性日子。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载着3名宇航员,带着人类的良好愿望,踏上了登月的征程,并获得成功。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6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2.播放阿波罗11号登月情况,了解登月后发现的真实情况(1)“阿波罗”11号拍摄的月球布满环形山的地区。这个大环形山的直径为80千米。(2)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体积的1/49.(3)月球对它表面物体的吸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1/6。(4)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至今也没发现生命。月球表面有平原(月海)和众多的环形山。这些环形山大多以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其中有四座是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他们是郭守敬、张衡、祖冲之、石申。(5)讲述在月球上,向着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30℃;背着太阳的一面温度最低可达-180℃。(6)看到这个清晰的足印,说明月球表层的土壤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3.课堂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并抽代表回答。(1)在月球上,假如有人在你身边大喝一声,你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2)要是我们到月球上去进行科学考察,需要做好哪些准备?三、课件播放中国登月历程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将中国的探月工程一一展示给同学们欣赏,最后播放中国嫦娥三号登月过程,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并对同学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四、问题总结课件展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判断真假并说出理由。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同学回答五、课外扩展作业1.读一本有关月球的课外书。2.看一部有关月球的科技影片。3.写一篇有关月球的科幻日记。4.环形山的形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