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金属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金属有光泽,具有导电传热性及延展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归纳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具有良好的传热性。 通过观察图片所示的金属,归纳金属有光泽的特性。 通过设计电路图、连接电路的过程,检测金属具有导电性。 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以及拉铜丝、捶铅粒的活动,了解金属具有延展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金属的优良特性及缺点的讨论,初步形成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思想。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金属的特性及相关的用途。 难点:通过观看视频资料以及拉铜丝、捶打铅粒的活动,了解金属具有延展性。 三、教学准备 1、教学器材 学生活动用:4位同学一组,每组电池两节、导线三根,金属线或金属片 教学资源:多媒体演示文稿、铜丝、铅粒、锤子 四、教学过程 内容与设计说明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情景 课前查找各种金属制品的图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课堂上播放。 观看图片。 播放金属制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金属在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提出问题 提问:这些物品主要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 金属具有哪些特性?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入课题。 学生通过已有经验说出金属的某些特性。 一、金属的特性 1、传热性 预备班时曾经学过金属的导热性,请同学们回顾实验的过程、现象及结 果。 结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具有良好的传热性。 回顾所学知识,描述实验的过程、现象及结果 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了解金属具有传热性。 2、具光泽 出示金属制品的图片,问图中所示金属有什么共同特征? 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具有光泽? 出示生锈的铁钉。 如何比较铁钉外表及内部的色泽? 用砂纸打磨后观察是否有光泽。 结论:金属有光泽 观察图片,得出金属具有光泽。 观察并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具有光泽? 如何才能看到金属本身的光泽? 可以用砂纸打磨。 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有些表面有一层氧化物,去掉之后看到的才是它本身的光泽。 3、导电性 出示电线的图片,请学生观察电线的外表和里面的材料。 提问:电线为什么用金属做内芯?为什么用塑料做外壳? 如何证明金属具有导电性?请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证明。 归纳金属的特性之三:具有导电性。说明不能以偏概全,要测试尽可能多的金属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观察电线的外表和里面的材料,分析使用这些材料的原因。 提出金属具有导电性。 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金属的导电性。 每组使用不同的金属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复习电路连接的方法。 通过亲自动手得到的知识记忆深刻。 每组检测不同金属的导电性,让学生懂得不能片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 4、延展性 介绍家常咸味烤土豆的做法,分析在制作的过程中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特性? 锡箔纸的制作过程利用了金属的什么特性? 介绍什么是延展性。 演示捶打铅粒的实验。 学生思考并回答,制作过程中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传热性,使食物受热均匀。 理解什么是延展性。 请同学到讲台前拉铜丝,感受铜丝的延性。 通过视频资料及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了解金属具有延展性。 二、金属的用途 1、利用金属的传热性,可以做炊具 2、利用金属的导电性,可以做电线的内芯 边看图片边分析 通过观看图片,分析金属的特性及用途。 三、活动 设计连线题,让学生将金属的特性和相应的用途配对连线。 将金属的特性和用途连线配对。 通过活动,强化所学知识,增加趣味性。 四、金属的特性和用途的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规律:金属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用途。 归纳得出金属的特性和用途的关系。 学会从现象中总结规律。 五、教后感 又一次参加“辽阳杯”教学大奖赛,对于我来说,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以前我曾经多次采用“情景—问题—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这种模式相对比较熟悉。但是如果拘泥于这种模式,往往显得比较单一,也不利于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于是我尝试其他的教学方式,试图寻找一种更适合日常教学的教学方式。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节比较“平凡”的课。经过尝试之后,感觉有些值得保留的东西,当然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现简单总结如下: 点滴收获: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给学生多方位的刺激,既可以让课 堂更加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设计了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一个,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实验的设计注重细节,如关于金属导电性的学生实验,给不同的小组准备不同的实验材料,每个小组测试不同金属的导电性。通过实验后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只是根据一种金属的导电性来判断所有的金属都具有导电性,懂得不能片面地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 3、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让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去发现问题,去归纳总结金属的各种特性,让学生有比较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值得改进之处: 1、对学生已有知识估计不足。课堂上让学生回顾预备班时所做的金属导热性的实验,有些学生印象不够深刻,而我单纯的讲解也没能让所有学生理解。其实,这时如果我用图示的方法来说明问题,学生可以一目了然。 2、关于金属延展性的实验,我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金属具有延展性,然后再通过演示实验进一步说明铜丝和铅粒的延展性,这里就显得比较重复。其实两个活动取其一就可以充分说明问题,还可以为后面的活动争取时间。 3、关于金属的用途的连线活动,学生完成的质量不佳。应该用更多的时间去解释,但由于时间紧迫,没能清楚地说明。之前的关于金属延展性的实验可以节约时间,用于解释这边的问题。 总之,对于我来说,每一次的公开课或比赛课都是一次考验,是锻炼自己的一次机会,在认真对待的同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应该会有很多收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