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相互关系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属于第15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本节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能简单的说出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态系统是个复杂的整体,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为下节课树立环保意识做铺垫。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已经做周围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划分生物与非生物、动物与植物,并且针对该年龄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欠缺的特点,采用具象的形式,比如通过贴图游戏,问生物需要依靠什么继续生存下去等问题,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知识相联系,引出生态系统这一抽象的概念,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并例举我们身边的环境学习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分,让你学生更贴近生活,增添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生态系统的组成 2、通过对食物链、食物网的分析,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3、通过观看和分析视频,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知道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相互关系 难点: 理解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1、流程图: 2、内容与设计: 活动一、分析谚语 活动目标: 1、通过分析谚语,找食物链活动,知道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2、知道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读谚语,想一想 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思考: 1、这个谚语要表现的是一个怎样的画面? 2、螳螂为什么要吃蝉,黄雀为什么要吃螳螂? 3、蝉从哪里获得能量? 思考:如果把上面这条食物链分为两大部分该怎么?为什么? 思考:在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这些生物死了,它们的残骸和尸体去哪里? ◆游戏:找食物链 在活动单中有一些生物,尽可能多的写出食物链,并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有捕食者与被捕食的关系。 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其实是一种能量的流动,我们可以用箭头把它们联系起来。 蝉→螳螂→黄雀 补充:树→蝉→螳螂→黄雀 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引出微生物成分—分解者。 黑板上写出学生交流的食物链,并把它们写成网状结构,引出食物网。 活动二 对活动一进一步探究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的关系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在树→蝉→螳螂→黄雀这条食物链中如果蝉被消灭了,会怎么样? ◆小组讨论: 在活动一中的食物网中,把草吃没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如果这个食物网中的蚱蜢被灭绝了,又会发生什么情况? 如果顶端的消费者老鹰如果没有了,会有什么情况? 从简单的食物链到复杂的食物网,让学生理解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了解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 引导学生了解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是必不可少的。 活动三、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知道生态系统的成分 2、通过观看视频,从视频中获取信息,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 指导要点 ◆思考:在这个食物网中,生物要生存下去还需要哪些条件? 水,土壤,阳光,空气······ ◆判断一些生态系统 鱼缸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 ◆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观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寻找证据 ◆简单回顾土地荒漠化 引导学生说出非生物成分 点明生态系统的概念 归纳生态系统的成分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变化,但当环境变化太大时,生物就不适应了。 学生观看一次视频可能答不上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再看一次视频。 为下一课时《人与环境》作铺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