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12.2.4力与力的作用 教案(双语授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牛津上海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12.2.4力与力的作用 教案(双语授课)

资源简介

力与力的作用
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认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举出一些例子
指出可以不通过接触就起作用的力
掌握相关的双语词汇 1. 完成力影响物体运动的实验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和事实得出结论即归纳的方法 感受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二、 教学重点
认识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及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 教学难点
认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四、 教学设想
人类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人类用火箭向外层空间发送航天飞机、载人飞船,建造外层空间站,发射空间探测器。火箭是怎样发射升空的呢?这需要燃料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那么什么是力呢?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通过实验认识可以不通过接触就起作用的力(磁力和重力)。力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的作用效果。
掌握双语词汇:force, magnetic force, gravitational force, contact, non-contact, speed, direction
五、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资源使用
新课引入 创设情境:观看火箭升空的视频,设问:火箭在升空的时候,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废气放出呢?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观看视频,讨论
观看教师演示 火箭发射的视频
教师演示力的存在
认识力能改变物体的现状 力是看不见的,但我们可以观察到它们的作用效果
教师巡视时提醒学生注意小心拉橡皮筋,以免弹伤自己或别人并及时记录实验结果。 小组活动:向外拉橡皮筋、捏橡皮泥、把砝码放在海绵上。从而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橡皮筋、橡皮泥、海绵、砝码(或其它重物)
认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 指导学生实验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逐一记录实验现象及结论
提醒学生实验时要协作好
适时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分析力的作用效果:①②
组织好交流,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 小组活动:推静止的小车,同向、反向推运动的小车。
比较三次实验现象,从而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小组活动:①钢珠沿米尺直线运动;②磁铁与米尺“T”字型放置;③钢珠再沿米尺直线运动;④观察2次钢珠运动轨迹。
比较力对小车运动速度的大小和小球运动方向的改变,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结合生活经验列举实例。 小车、磁铁、钢珠、米尺
力可以在一段距离之外起作用 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并提示学生保持课堂秩序 小组活动:“叛逆”的磁环、下落的物体等 磁环、木棒支架、硬币(或橡皮)
小结 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科学语言归纳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并举生活中的实例
六、 作业设计
1.下列情况中,因为有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是( )
①铅笔折断 ②地球绕太阳运行 ③汽车刹车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①和③ D ①、②和③
2.有下列现象:①跳水运动员站在跳板上把跳板压弯了;②双手从两边压弹簧,弹簧被压短了;③拉丝机把铜丝拉得又细又长。这些实例表明力能 。
3.举出两种不需要接触就能发生作用的力。
4.两辆碰碰车相撞后,碰碰车速度的 和 都可能发生变化。
5.Bilingual homework:
1)A force can change the of an object.
2) A force can change the of a moving object.
3) force and force are non-contact force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