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习资料精华版汇编第一单元:隋唐(581—907)阶段特征: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外交频繁,文化发达,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发展时期,被称为隋唐盛世。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589年,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3. 开凿的目的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5.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6.意义: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7.评价大运河的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8.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秦隋朝的共同点:A.秦、隋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B.秦、隋朝的各项制度,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C.秦、隋朝不惜民力,连年大兴土木,劳师远征。D.秦、隋朝历二世而亡。第2课 “贞观之治”1.618年,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2.评价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崇尚节俭;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命房玄龄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唐太宗说的。唐太宗对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他为何会产生这一认识? 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为此,在他执政后,采取了哪些缓和君民关系的措施?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虚心纳谏。 4.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政治 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 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5.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她继续发展生产、选拔贤才,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6.由武则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第3课 “开元盛世”1.农耕技术的发展:育秧移植栽培2.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3.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4.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5.唐朝时期,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6.(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7.“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励精图治:任用贤才(姚崇),重视地方吏治,崇尚节俭。8.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唐朝由盛转衰。公元9世纪后期,爆发唐末农民大起义,唐朝瓦解。907年,唐朝为藩镇所灭。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的诞生与完善人物 贡献 阶段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诞生阶段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完善阶段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2.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科举中常设的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3.科举制度的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4.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4、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5.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6.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第5课 “和同为一家”1.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2.吐蕃的风俗习惯①生活的地区:青藏高原一带。②生产:游牧为业,有的以农耕为生。③崇尚战功,以战死为荣。3.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4.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5.8世纪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朝周边的少数民族民族 活动地区 与唐朝的关系 今何族的祖先吐番 西北(青藏高原一带) 和同为一家: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通婚。 藏族回纥 西北(色楞河流域) 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维吾尔族靺鞨 东北(松花江、黑龙江)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车书本一家”。 满族南诏 西南(云南苍山洱海) 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彝族白族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1.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专心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唐太宗时)2. 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1、遣唐使2、鉴真东渡 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3.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政治制度、文字、建筑、钱币、习俗等。4.新罗特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5.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第7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一)1.隋唐时期,我国取得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成就:(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七百年。(2)唐都长安规划整齐,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3)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2.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毕生心血写成《千金方》,被后世尊称为“药王”。3.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白居易。诗人 生活时代 代表作 特点 称号李白 盛唐时期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诗仙杜甫 由盛转衰 “三吏”“三别” 气势雄浑,沉郁悲怆 诗圣白居易 唐朝中期 《秦中吟》《新乐府》 直白如话,通俗易懂4.杜甫富有现代主义精神,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后人称他为诗为“诗史”。第8课 灿烂的隋唐文化(二)1.书法书体 书法家 代表作颜体 顔真卿 《多宝塔碑》柳体 柳宗元 《玄秘塔碑》“颜筋柳骨”2.绘画阎立本 《步辇图》吴道子 《送子天王图》 画圣3.石窟艺术在隋唐时期大为发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肃西部的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4.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5.著名的歌舞大曲有歌颂唐太宗的《秦王破阵乐》、唐太宗参与编创的《霓裳羽衣曲》。第9课 民族政权的并立时代1.10世纪初,契丹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2.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史称西夏。3.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在会宁称帝建立金,后迁都燕京,改为中都。4.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5.宋辽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辽宋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局面。6.宋与西夏议和:①元昊向宋称臣;②宋给西夏岁币;③双方在边界开放贸易。7.1127年金灭北宋。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8.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堰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9.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1)北宋时辽宋议和,订立澶渊之盟。(2)宋与西夏连年交战后议和,西夏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3)南宋时,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1.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1)南方战乱较少。(2)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3)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2.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三个阶段:1、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2、唐代中叶到五代时期3、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3.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的三个阶段的相同之处: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农民的南迁为南方带来了生产技术、经验、和劳动力,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4.宋代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是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区。5.北宋时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纺织业,南宋时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6.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7.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是临安,它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8.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9.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10.简述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1)南方农业有较大发展。水稻跃居宋朝粮食作物首位。棉花种植地推广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很大发展。(2)南方手工业兴旺。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在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宋朝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3)南方手工业繁荣,有开封、杭州等商业都市,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1.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衣:宋初崇尚节俭;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由于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住:茅屋、瓦房、宅第。行:2. 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3.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1.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2.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国定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3.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4.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5.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6.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7.元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是否矛盾?答:1、元统一是进步的。2、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3、文天祥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4、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8.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旅行家马克可·波罗的著作《马克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9.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10.民族融合的发展1、表现: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③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④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2、作用: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一)1.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①北宋时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②指南针是我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③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④我国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的科学成就有《梦溪笔谈》、记载了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创制“十二气历”,预言石油未来必将“大行于世”。⑤我国元朝时的著名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郭守敬的科学成就有《授时历》测定一年与现在公历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主持开凿了通惠河。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二)1.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2.《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3.史学上的“两司马”史学家 年代 著作 体例 叙事范围司马迁 西汉 《史记》 纪传体通史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司马光 北宋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 战国到五代4.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宋代主要文学形式。北宋文学家苏轼气势豪迈,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两宋之交的女词人,词风委婉,感情真挚,格外清新自然。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发扬光大,他的词里经常表达对山河分裂的悲痛5.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6. 宋代绘画,突出表现在:山水画、花鸟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中。李公麟人称“宋画第一”;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元代最著名的画家是赵孟頫他的作品《秋郊饮马图》被称为“神品”。7.宋元书法盛行行书。“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 (fu)、蔡襄。元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是赵孟頫。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1.1368年初,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为都,改称南京,他就是明太祖。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2.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权制的措施:(1)政治方面:①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③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朱棣设立东厂等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督;④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⑤执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采取八股取士,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3.明清加强专制措施: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⑵清朝增设了军机处(雍正),(3)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4.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称帝。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第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1.郑和下西洋(1)目的: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2)时间: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时期,在1405——1433年。(3)到达范围:七次下西洋,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4)意义(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航海家。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的条件(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2.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3.倭寇骚扰中国沿海4.戚继光抗倭 台州九捷,荡平浙江倭寇;与福建、广东明军并肩作战,剿灭了那里的倭寇。5.戚继光的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1)这是正义的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严明、作战勇敢、战斗力强(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4)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5)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6.戚继光值得我们学习优秀品质: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7.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但澳门主权属中国;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第17课 君主集权的强化1.皇太极继承汗位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清”。1644年迁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清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1)、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2)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2.满洲发展的历史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唐朝时期 靺鞨 渤海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3..明朝后期,女真的杰出首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迁都沈阳,后改称盛京。4.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5.文字狱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6.文字狱危害:(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第18课 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1.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2.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4.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军水陆并进,击毙在雅克萨的侵略军头目,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边界问题的。。5.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条约解决了中俄两国的东段问题。6.17世纪我国进行反侵略的历史事件: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 第19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的制度(1)顺治帝接见西藏的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赐予“达赖喇嘛”封号;(2)康熙帝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3)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2、设置驻藏大臣 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达赖和班禅的继承,必须报请中央政府批准。2. 乾隆时期,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帝时下令调兵讨伐。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对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进行管辖、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3.1771年初英勇的土尔扈特部,在杰出的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毅然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清朝伊犁将军和乾隆帝先后接见了渥巴锡并妥善安置了土尔扈特部众。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4.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8世纪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5.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南至南海诸屿。清朝疆域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第20课 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1.明代从外国引进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2.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清朝时后来居上。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晋商和皖南的徽商最为著名。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畅销海内外。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4.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出现了“机房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5、清朝前期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清朝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第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三、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第四、又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6.“闭关锁国”的措施:(1)清初的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擅自出海贸易。(2)清朝统一后的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前阶段: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阶段: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7.“闭关锁国”的影响(1)正面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2)危害: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发展变化,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交流,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8.清初的40年,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清朝统一台湾以后开放四个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后来下令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关闭其它港口。第21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1.北京城的构造: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叫故宫)。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蜿蜓六千余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3.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部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杰出的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总结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第22课 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1.明朝时期,古典小说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有: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书中歌颂了北宋晚期宋江领导的山东梁山泊农民起义。明朝中期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书中塑造了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的英雄形象,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斗争的精神。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地位。93.汤显祖是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代表作《牡丹亭》。2.清朝中后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它剧种的一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3.明朝书法以行书、草书 见长。4.明朝书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颜骨赵姿”(颜真卿、赵孟頫)之美。5.明朝时期,山水、花鸟画居统治地位。明末画家徐渭善于泼墨,作品《墨葡萄图》、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兰竹图》、东洪绶为《西厢记》画的插图。材料分析题:★材料一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 曾(1)材料中的“长河”是指什么河流 隋朝大运河(2)这条河以哪儿为中心 南北分别到什么地方 分为哪几段 沟通了哪些水系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3)两首诗对此河的评价如何 都认为这条河劳民伤财,是隋亡的主要原因。但第一首诗也承认了大运河在经济方面给人民和社会带来了益处。★材料一:“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材料二:“北达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 材料一说明隋朝时经济的特点是怎样的?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①特点:隋朝储积的粮食、布匹等,可以供应政府五六十年的开销。②原因: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2)材料二评价的对象是什么?评价者是什么态度?①对象:隋朝大运河;②态度:肯定大运河的作用。(3)这条“渠”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开通它的目的是什么?开通后有什么作用?它的规模如何?是哪位皇帝时期开通的 ①这条“渠”是605年开始开凿的,②开通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③开通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④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⑤是隋炀帝时期开通的。★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治理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千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1)造成材料一中情况的原因是什么?隋末农民大起义等战争的浩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2)为什么后来会出现材料二中描述的情况?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实行开明的统治。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加上人民的辛勤创业,科技的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从而出现了这种盛世局面。★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政灭亡。此皆朕所目见。帮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事。”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三:“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1)材料二是谁说的?它的意思是什么?唐太宗李世民。意思是: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够承载船行走,也能够把船掀翻。(2)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体现了他的什么思想?因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从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体现了他重民的思想。 (3)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什么?这一政治局面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他的统治被后人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太宗“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故称“贞观之治”。原因:唐朝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为治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唐太宗注意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提倡节俭,戒奢从简;重用人才,虚心纳谏。所以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4)根据材料一说明他的统治局面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是因果关系。即唐太宗从隋朝灭亡中吸取教训,采取调整统治的措施,是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之一。 (5)他引用这句话的目的如何?答:为吸取隋亡教训,巩固唐朝统治。(6)他在位时,政治、文化、民族关系方面有何政绩?答:在政治上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善于用人;文化上完善了科举制,;在民族关系上,与各族友好往来,被称为天可汗,设立安西都护府,把文成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7)跟据材料三说明他“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要维护其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及统治★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1)材料中的“朕”指的是谁 唐太宗李世民(2)为何他会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因为魏征敢于直言,经常提醒唐太宗要“知得失”,要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慎使慎终。★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材料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1)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他的诗有什么特点?人们如何称呼他?他有什么代表作?作者杜甫,他的诗的特点: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人们称他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是“三吏”、“三别”。 (2)材料一中的“开元”指的是谁的统治时期?他的统治前期被誉为什么? “开元全盛日”为什么能够出现?这种全盛局面是何时被打破的?“开元”指唐玄宗的前期统治。开元盛世。“开元全盛日”出现的原因:因为唐初的统治者唐太宗、武则天等人,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唐玄宗初期,政治比较安定,经济便繁荣发展起来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打破了这种局面,唐朝从此走向衰弱。 (3)材料一的话是什么意思?答:是回忆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全盛的时候,小小的县也有万户人家,色泽上好的稻米和纯净的小米,堆满了官府和大户人家的粮仓。(4)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时期的战乱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景象?唐玄宗统治后期即平定“安史之乱”之后。原因:唐玄宗统治后期,他渐渐贪图享乐,导致奸臣、宦官专权,朝政混乱。(5)从两个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在什么特殊时代 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6)人们尊称这首诗的作者为什么?隋唐时期还有哪些盛世?答:尊称为“诗圣”;隋唐时期的盛世还有:“开皇之治”、“贞观之治”。(7)与这位大诗人同朝代的著名诗人还有哪些?答:还有李白、白居易。★“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材料中提到的“中国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我国的什么制度?科举制。(2)这种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时候?请你简单介绍一下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科举制度正式形成隋炀帝时。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他们都为科举制的完善做出了贡献。 (3)请简述这一制度的影响。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了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1)这句话是哪位皇帝说的?它的含意是什么?唐太宗。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2)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3)得到各民族的什么尊称?被尊称为“天可汗”.(4)简述唐太宗和少数民族友好往来的史实。A: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给予适当安置。唐太宗在西突厥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对西域进行管辖;B: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干布,促进了民族友好。★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一(唐)陈陶《陇西行》(1)唐朝的“贵主和亲”是指什么事 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成公主嫁给尺带朱丹。(2)这些事分别发生于哪个皇帝的统治时期 唐太宗,唐中宗(3)“贵主和亲”起了什么作用 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吐藩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1)“外甥”、“帝舅”各指什么?答:“外甥”指尺带珠丹;“帝舅”指唐中宗。(2)为什么这样称呼?答: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随后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所以尺带珠丹这样称呼唐中宗。★材料一:“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材料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个材料分别是谁的诗?他们有什么代表作?他们的诗各有什么特点?材料一是李白的诗,他的代表作是《早发白帝城》、《蜀道难》。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材料二是白居易的诗,他的代表作是《秦中吟》、《新乐府》,他的诗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材料一:“顔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材料二:“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1)材料一 “顔公”指的是谁?他的书法有什么特点?他有什么代表作?顔真卿。他的字雄浑敦厚。他的代表作有《顔氏家庙碑》。 (2)材料二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说这句话?这件事使他留下什么美名?柳公权。他借这句话劝谏荒唐的皇帝。“笔谏”。(3)材料二的作者的书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代表作?他的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是《玄秘塔碑》。(4)后人把“顔公”和材料二的作者合称为什么?“顔筋柳骨”。 ★材料一:软舞和健舞材料二:“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1)结合材料一和二,说明这种乐舞出现于什么时期?这一时期乐舞有什么特点 隋唐时期。特点: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再加以创新,呈现出气势恢宏、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2)材料二所描绘的是哪个舞?它是从哪里传来的?当时还有哪些著名舞曲?《胡旋舞》。西域。《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曲》。★“舍已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1)诗中“舍已为人传道艺”指的是谁?他生活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鉴真。唐玄宗时期。(2)他有什么主要事迹? 如何评价他?主要事迹: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评价:他是最有影响的赴日使者和高僧。 (3)他的塑像为什么会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因为鉴真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因为鉴真为中日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4)请用史实说明“唐风洋溢奈良城”。史实:①日本仿唐朝的制度,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文化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日本的文字就是参照汉字创造的,而且日本人喜欢中国诗,也有书法艺术。③日本的佛院寺庙与中国相同。④日本人的饮食、风俗、服饰与唐人相近,至今还保存着唐时的某些风尚。⑤日本京城里士大夫的活动,如爱好诗文书法、吃唐式宴、饮茶、登高等与唐人相同。★(宋)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改变、更换)入姓,兵革(战乱)不息,苍生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如何?”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非它故也,节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发给)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明白)矣”。(1)“帝王凡易入性,战斗不息…”指的是什么历史现象?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不休,人民生活十分困苦(2)赵普认为“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的原因是什么?(可以直接摘抄原文)节镇太重,君弱臣强(意思是“藩镇割据,地方将领权力过大”)。(3)他向宋太祖提出了什么建议(可以摘抄原文)?宋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建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措施: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大将的兵权,并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材料一:汉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政府规定商人不许当官,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能与贵族通婚等。材料二:宋朝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就能做官。每到进士考试结果张榜公布时,富商大贾争相派豪华的“择婿车”挑选新科状元做女婿。商人通过与官员、皇帝等联姻,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1)比较两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商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地位不断提高。(2)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制则放宽了尺度,允许商人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这些说明了什么?你若是当时的一个应试举子,对政府的这一举措持何态度?隋唐科举制的规定,表明官府对商人采取政治上歧视的政策,反映了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压制。宋朝放宽对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限制.,表明官府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上歧视商人的政策,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材料一:如下表朝代 南方 北方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材料三:国家根本,养给东南。(1)材料三中的现象最终出现在什么时候 南宋(2)材料二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苏州、湖州 水稻(3)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赋税仰仗南方。(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超过了北方。(5)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6)“苏湖熟,天下足。”这个谚语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宋代,苏州、湖州所在的太湖流域已经成为重要的粮仓。★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诚信,虔奉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候,其势比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意为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苏洵《嘉祐集》(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宋真宗,契丹族建立的辽(2)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等钱物。澶渊之盟。(3)概括这个盟约订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的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背景:宋军打退辽军,辽军请求议和;由于宋真宗害怕战事,主张议和。评述: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4)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议论的是哪段历史?北宋人,议论的是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的历史。 (5)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撤;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地纳“岁币”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证史”的背景。 ★材料一:岳飞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岳家军作战英勇,金军很惧怕他们。材料二:金军中流传着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1)“岳家军”是怎么回事?他们取得哪些辉煌的战绩?“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战绩:南宋初年,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2)“岳家军”最终没有取得抗金斗争的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宋朝统治腐败,统治者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他们的统治,妥协投降。(3)有的人说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不对。民族英雄是指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中做出重要贡献的英雄人物。而女真族和汉族同属于中华民族,不存在侵略与被侵略之分。故岳飞不应属于民族英雄。至于千百年来人们都很尊敬岳飞,主要是因为他坚持抗金是正义的,并在抗金过程中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1)“忠骨”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功绩?岳飞。功绩:南宋初年,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2)“佞臣”是指谁?他为什么被称为佞臣?秦桧,他谋害了抗金英雄岳飞。 ★“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1)宋高宗这句话反映了什么部门的兴盛?海外贸易(2)为什么宋朝时期这个部门这么兴盛?主要原因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另外,宋朝的科技发达,尤其造船技术居当时世界首位,造船业的繁盛也为海外贸易带来了便利条件。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1)指南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在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说明了什么?北宋,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频繁。(2)指南针传入欧洲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材料一:市舶之利最厚(利润丰厚),若措置(经营)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材料二: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南宋的外贸收较多,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2)材料二又说明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南宋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点是东南地区。南宋的海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南方,且外贸收入较大,再加上南方经济发展已经超过北方,故南宋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这些货币用同色纸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铺户押字,各隐密题号,朱墨间错,以为私记。(1)这种货币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我国什么时期的什么地区?交子,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2)它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作用)分别是什么?原因:那时候,市场上流通的仍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作用:有利于商业的发展★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反映了人们欢庆什么节日?(2)这首诗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风俗习惯?(1)王安石,欢庆元旦(2)挂年画、贴桃符、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守岁、正月初一喝屠苏酒。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1)这首词的名称是什么?是谁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2)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词的风格有哪些?气势豪迈,雄健奔放;(3) 词中的“周郎”指谁?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连在一起?三国时的吴国将领周瑜;因为周瑜曾在赤壁与曹操大战,结果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取得胜利。(4)试简述词的发展历程.词在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他是哪朝人?如何评价他?司马光,北宋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2)此书是什么体例?记载了哪段历史?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3)试以书名的含义来说明胡三省为什么认为这本书是君臣必读之书.书中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供统治者借鉴。★材料一:世祖皇皇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得中书省…… ——摘自《经世大典系录·官制》材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材料三:元自世祖用伯顔之言,岁漕东南粟,由海道以给京师。始自至元二十年,至于天历、至顺,由四万石以增为三百石以上,其所以为国计者大矣。——摘自《元史·食货志·海运》(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请引用材料中的话予以说明,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机构;依据是“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2)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什么措施?元世祖让有关部门编辑成《农桑辑要》,颁发于民,指导农业生产,选派劝农官,并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依据(3)“岁漕东南粟”指什么?由“海道以给京”的具体路线又是怎样的?元大都人口众多,每年都要依赖南方供应粮食,粮船从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运到大都。(4)为了解决运输粮食的困难,元世祖还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起了哪些重要作用?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和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连接起原有的运河。作用:这样,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保证了大都的粮食供应,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航运业的发展。(5)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世祖在历史上的主要事迹.第一、1271年改国号为元,统一全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第二、元世祖重视发展发展农业,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第三、为南粮北运,元世祖开凿新运河、并开通规模空前的海运。第四、元世祖鼓励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五、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巩固了元朝的统治。★“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世祖(1)这段话反映了元世祖什么认识?重视农业(2)基于这种认识,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凿了运河,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与能比。——《马可·波罗行纪》(1)“此城”指什么?为什么说它“世界诸城无与能比”?大都。因为大都既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2)马可·波罗是哪国人?他来中国说明了什么?意大利旅行家。说明元朝中外交往很频繁。(3)《马可·波罗行纪》这本书对西方人有什么影响?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材料一: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材料二:“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元末诗选(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元末的什么情况?民族融合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3)你能说说元朝民族融合的情况吗?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回族形成。★“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有所参决。”(1)以上是哪个皇帝所采取的措施?明太祖。(2)“罢丞相不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改变丞相专权的局面,加强君权。(3)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后来有何变化?后来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明太祖时,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他:“昨天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回答。太祖笑道:“说得对,没骗我。”说着就拿出一张画着宋濂请客的座位图。宋濂吓出一身冷汗。(1)监视宋濂的是什么人?他们由谁直接指挥?锦衣卫特务。由皇帝直接指挥。(2)为加强对臣民的监视,明朝统治者后来又增设了什么特务机构?由谁统领?增设了东厂等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统领。(3)这段史实说明了什么?反映了明朝统治的什么特点?说明皇帝加强了对官吏、人民的监视与统治,从而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反映了明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1)这是哪位著名思想家说的话?他抨击了什么?哪一时期的?顾炎武说的。抨击的是“八股文”。明朝的。(2)文中的“焚书”、“咸阳之郊”指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期?指的是“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3)“八股文”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危害?文体必须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危害:它使读书人只顾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的人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4)历史上还有其他类似于“咸阳之郊”和“八股之害”的事例吗?西汉时,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说出其起止时间及最远到达的地方?郑和下西洋。1405年至1433年,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3)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①明朝国力强盛;宋元以来,我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郑和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②郑和的船队克服种种困难,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4)为什么说这一事件是我国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原因:规模大:郑和船队的规模在当时举世无双;设备先进:郑和船队具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如指南针;时间早:郑和船队远达亚非30多个地区,比欧洲航海家的航行早半个多世纪。★“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1)这句诗是的作者是谁?戚继光。(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愿望?不求封候,只求肃清倭患、保家卫国的愿望。(3)作者最主要的事迹是什么?这一事迹的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能取得成功?)事迹: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背景:倭寇不断骚扰。原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戚家军作战英勇,纪律严明;与其他军民团结合作;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4)如何评价作者?为什么?他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因为他和他领导的戚家军同倭寇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使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得以全部肃清。他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抗击外来侵略,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即来索,则地当归我。”(1)这是谁给荷兰总督揆一的招降书?郑成功。(2)他为什么说“台湾一直属于中国”?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说明。第一、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天的台湾);第二、隋炀帝曾三次派人到流求(今台湾);第三、元朝时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理;第四、明末清初,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第五、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3)1684年,清政府为加强台湾管理设置了什么机构?该机构隶属哪个省?它的设置有何意义?台湾府,福建省。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4)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台湾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什么构想?解决了什么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一构想使香港、澳门得以回归祖国。★“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以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1)此条约的名称是什么?中俄《尼布楚条约》(2)此条约签订于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1689年,在清政府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后,经双方平等协商签订的。(3)条约的签订解决了什么问题?条约的性质是什么?有什么历史意义?解决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性质:平等。意义: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材料一: “土尔扈特重佛教,敬达赖喇嘛,而俄罗斯尚天主教,不事佛。以故土尔扈特虽受其役属,而心不甘,恒归向中国。”—《土尔扈特归附始末》材料二:“以俄罗斯征调师旅不息,近且征其子质。—《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材料三:“口给以食,人授以衣,分地定居。”——《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1)土尔扈特是哪个民族的一支?当时首领是谁?如何评价他?蒙古族。渥巴锡。民族英雄。(2)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时受到哪位皇帝的热情接待?乾隆帝。(4)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有什么意义?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浙江富户庄廷珑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书》。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都被处死。(1)这则材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最为严重的是哪三位皇帝的统治时期?文字狱。最严重:康熙、雍正、乾隆。(2)清朝统治者采取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什么?与前代的哪些政策目的相同?目的:从思想上控制人民,加强君主专制。相同的有: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3)这种政策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后果?后果: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粤海关志》材料二:“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清高宗圣训》材料三:“此辈(注:指华侨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听其去来任意,伊等益无顾忌,轻去其乡而漂流外国者益众矣。嗣后应必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朕亦不许令其复回。如此则贸易欲归主人,不敢稽迟在外矣。”——《清文献通考》 (1)材料中的“天朝”和“外夷”分别指什么?“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产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这句话是谁说的?这段话反映了清朝统治者什么思想?天朝指清朝,外夷指外国。是乾隆帝说的。重本抑末,压制打击工商业发展的保守思想。(2)材料中表明“天朝”不愿与外国互通贸易,我们把这种政策称之为什么?这个政策实行了多久?“闭关锁国”政策。近200年。(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谈谈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第一、清朝统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第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三、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犯。第四、又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4)材料三中,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贸易,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阻挠和打击,逐渐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明代以来盛大的航海事业也衰落下去。(5)说说清朝实行这一政策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负面: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的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城里的机工有几千人,没有固定的工作,每天清晨聚集在一些桥头港口,等待雇佣……他们一天没有活干,就得挨饿。他们是“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1) “机户”指什么人?“机工”指什么人?早期的资本家,早期的雇佣工.机户”和“机工”之间是一种 什么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2) “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说明机工处在怎样的悲惨境况?人机工一无所有,被迫靠出卖劳动力为生。(3)这种生产关系属于什么性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4) 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何时何地? 出现这种关系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明朝中后期苏州和松江一带地区。商品经济的发达。★“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1)材料中的话出自何处?作者是谁?出自《天工开物》。宋应星。(2)他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作者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3)这部著作主要内容有哪些?地位如何?内容:书中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到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地位:这部书后来被译为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4)要注意与自然相协调,适应生存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能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但不能超载自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