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1916年12月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次年蔡即请鲁迅为之设计校徽。关于鲁迅你知道什么?你对鲁迅印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913年手描的土偶像打小鲁迅就迷恋美术,小时候在读私塾时,“他喜欢有插图的书,经常在课桌下偷偷的描摹像《荡寇志》或《西游记》这样的民间绣像。画在植物标本上的“火鸟”(约1911年)画在植物标本上的“猫头鹰”(1911年)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了。——鲁迅小八卦时间!“听讲的学生中有女生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许广平(1898-------1968)“……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如果说前面的内容是鲁迅在美术天赋上的体现,那么这一张委任状的到来就开启了他美术教育的大门。这件事在在鲁迅的《藤野先生》《呐喊·自序》中说到,一次上细菌学课,需要用“电影”(幻灯,当时称电影)来显示细菌的形状和活动情况。教师讲完后,还没到下课时间,便放了几段时事幻灯片子,映出的是不久前刚结束的日俄战争的故事: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要枪毙,说他做了俄国间谍,,一群虽强壮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正津津有味地围观,在看热闹……这时,有的日本学生狂呼“万岁”,有的斜着眼睛看着鲁迅,议论说:“看看中国人这样子,中国一定会灭亡。凯绥·珂勒惠支(KaetheKollwitz,1867—1945),德国版画家、雕塑家。《牺牲》凯绥?柯勒惠支“当《北斗》创刊时,我就想写一点关于柔石的文章,然而不能够,只得选了一幅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名曰《牺牲》,是一个母亲悲哀地献出她的儿子去的,算是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的柔石的记念。”——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柔石像》作者王正均,原镇海中学美术教师柔石(1902.9.28—1931.2.7),左联五烈士之一。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到镇海中学任教,担任校教务主任。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年仅29岁。赖少其《怒吼着的中国》木刻1936年《耕夫》(版画)凯绥?柯勒惠支李桦《怒潮.挣扎》《织布工人暴动》李桦《怒潮.起来》凯绥?柯勒惠支《织布工人暴动》《阿Q正传》木刻1978年李桦《怒潮.挣扎》1946年鲁迅像(版画)赵延年活动(2分钟):写写你对鲁迅的新认识?设计特点一、朴素。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于无声处听惊雷。”二、古雅。爱引用汉代石刻图案作封面装饰,甚至用线装古籍形式包装外国画集。浓浓的“书卷气”和“民族味。”三、在版式上喜欢流出很宽的天地,让读者可以在上面写上评语或新的,以尝读书之乐。四、重视书刊插图。“书刊插图原意在于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五、注意整体设计。举凡字体大小,行距、标点、留白、用色等无不细加考究,直至理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