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五下科学《怎样移动重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装置,了解杠杆的定义。2、理解杠杆上的五要素。3、能给杠杆分类并理解分类的理由。4、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重点:认识杠杆的五要素难点:理解杠杆分类的依据。课前准备:PPT、图片、钳子等工具。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1、谈话:请看大屏幕,这个小孩正在搬石头,可怎么也搬不动。你们谁能帮助他?2、学生发表意见。3、教师让回答杠杆的学生演示,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二、认识杠杆1、老师在屏幕上演示,学生仔细观看。2、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杠杆装置。(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棍子。)三、认识杠杆五要素1、看屏幕了解三个要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2、巩固前三个要素,认识另外两个要素。动力臂:支点到动力的距离。阻力臂:支点到阻力的距离。3、实践巩固:⑴每组在图片上标出杠杆五要素。⑵每组在实物上找出杠杆五要素。⑶每组上台展讲。四、杠杆的分类教师:观察手中的图片及实物。看看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关系。学生:每组用语言描述。教师:杠杆正是根据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关系来分类的。教师:钳子在夹东西时感觉怎样?学生:省力。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教师引导学生给杠杆分类。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五、理解应用,解决问题1、请在盆子里找一种工具,打开罐子的盖。请学生上台演示。2、请在盆子里找一种工具,拔出板子上的钉子。请学生上台演示。3、小结:起子和羊角锤都利用了杠杆原理,利用它们比较省力。六、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七、巩固本节课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