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湘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电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A、科学探究1.认真观察电池,了解特殊符号及含义。2.经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会依据已有经验,对电路连接图中小灯泡的亮与灭,做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验证。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猜想与假设需要一定科学依据,渗透环保和节约的教育。C、科学知识知道怎样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小灯泡亮与不亮的奥秘,进行连接电路的实践活动。难点经历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探究过程,在探究中,会依据已有经验,对电路连接图中小灯泡的亮与灭,做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验证。教学准备:PPT课件、1号干电池(十个)、电源线若干、小灯泡十个、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各十份。教学过程1、课前交流、激趣引入学生现场操控无人机。引出电池,并板书。(目的: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和已有经验出发,引出课题,让教学生动有趣。)2、观察,我最行(认识电池,了解灯泡)1、出示生活中的电池,说说在哪些地方见过它?它有什么用?2、这方形的电池很特别,在哪里见过?(有的麦克风会用到这种电池。)对比麦克风使用电池与不使用电池的区别。(目的:与已有生活经验相联系,体现科学生活性。)3、出示要求,小组活动,观察电池,完成表格。4、交流、并梳理几个特殊符号及含义,再板书。(在认识符号“V”时,渗透安全用电的教育;认识符号“HG”时,渗透环保教育,体现学科育德。)5、出示小灯泡。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看,它会怎样?要让它发光,哪些材料必不可少?重点介绍“螺纹”,“锡点”。组长拿出小灯泡,组织大家看看,“螺纹”和“锡点”是哪里。三、探索灯泡亮与不亮的奥秘(一)、动手,我最强。1、分组试试,看你们能点亮它吗?学生组内尝试,老师巡视指导。提示:实验的时候,我们要认真思考,仔细操作,大胆实验。如果不亮,可以换种方法,再试试。(目的:体现科学学习方法的渗透)2、汇报、展示自己初次尝试,是怎么操作的。汇报1提醒其他组,咱们认真看。因为,看,也是一种学习。提示展示的学生,一边操作,一边介绍是怎么连接的。(目的:科学方法的有效指导。)汇报2后来,是怎么点亮小灯泡的?鼓励着力点:1、这种探索的精神值得学习!2、引导,并发现连接方式不同,灯泡就(可能亮)——也可能(不亮)——(二、)猜想,有依据。1、过渡快速浏览教材,阅读文字并观察电路连接图。2、出示老师整理、提炼的信息,猜一猜,它们会亮吗?引出猜想,并板书“猜想”。3、明确要求,分组猜想。4、分享、交流猜想结果(三、)实践,出真知。1、过渡:当猜想结果不一致时,怎么解决?板书——“实践”2、明确要求,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有效指导。提示:请注意,要团结协作。请教,讨论的声音要小一点;实验操作,要认真一点;观察记录,得仔细一点!(目的:渗透科学的实验方法,体现学科特点,力求课堂有效率,有“科学味儿”)(四、)探究,我最棒。1、过渡:做完实验的请举手示意。先做完的,请你们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会亮,有的不亮?(走向做得慢的小组)你们慢一点,没关系,来,我陪你们一起做。(目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面向全体,有效教学。)2、展示、探究。⑴抽一个小组,汇报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教师提示:他们汇报时,咱们应该怎样?对,坐端正,仔细听,也是很好的学习。引导、关注猜想不同,但实验结果唯一。(交流、评价着力点:体现实践出真知)⑵还有哪些小组有自己的设计?展示第二组。质疑:孩子们,认真看这两种连接,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交流、评价着力点:合理设计,避免浪费!体现学科育德)⑶请看选作的这一栏,还有没有想展示的?(目的:呵护学生创新思维)⑷小结探究: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这几种连接,你有何发现?①小灯泡都亮起来了。⑵电池的正、负极,分别连接的是小灯泡的“螺纹”和“锡点”。⑶用你的话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让小灯泡亮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灯泡亮与不亮的奥秘,体现、并落实教学重难点。)四、激发兴趣、延伸拓展。1、过渡: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怎么用一节电池把小灯泡点亮。如果用两节、三节电池呢?能亮吗?如果行,会有什么变化?想不想试一试?2、哪几位小科学家想与我合作完成这有趣的实验?①师生合作,演示操作。②你看到了什么变化?③质疑——为什么有这些变化呢?为什么不能无限制的增加电池呢?学贵有疑,请大家课外去慢慢研究,因为读——探索,永无止境!五、小结、下课。六、附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