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时 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1.通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说出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化学反应分析,列举化学方程式包含的意义; 3.列举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4.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物质量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计算。 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配平;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配平;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常考点: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配平;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2.应用:求质量;确定元素组成;确定化学式。 知识点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1.概念: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读法。 3.意义。 知识点三:化学方程式与计算 1.解题步骤。 2.简单计算。 3.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二、重难点突破 考点1.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理解:(1)范围是指一切化学反应,不包括物理变化。(2)参加反应的不是反应物的质量简单相加,而是真正已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不包括没有参与反应的那部分质量。(3)3.总和二字是指:反应物、生成物无论种类多少、状态如何都应计算在内。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实质:(1)微观角度: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新物质的过程。 (2)宏观角度: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和元素的质量均不变。 4.对化学反应前后6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宏观上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各元素质量’和微观上的‘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六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种类;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变为生成物的微粒) 两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物质状态。 例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种类不变 变式训练一: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 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 一定条件下,SO2和O2生成SO3,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8gCH4完全燃烧生成8gCO2 D: 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0,则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知识点2.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1.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 2.读法:以化学方程式:为例,表达如下:(1)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2)每12份质量的碳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3)每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分子二氧化碳. 3.含义:(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可简记为“反、生、条”);(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3)表示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关系(即该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A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B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式子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数目相等。 C说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 5.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A写:反应物化学式写在“===”的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右边,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用“+”相连。 B配: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加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C注:注明反应条件,通常写在“===”的上方;加热常用。 D标:生成物是沉淀的用↓标明,生成物是气体的用↑标明,写在相应的化学式后边,但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不需要↑注明;在溶液中进行得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不需标↓;↑和↓只是对生成物而言,不能标在反应物当中。 E查: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条件和物质状态是否标注,是否恰当。 6.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即粒子的个数,它是个整数值,当它是1时省略不写),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的过程. A最小公倍数法:例如,P+O2-P2O5的配平方法是:式子左边的氧原子数是2,右边的是5,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0.因此,在O2 前面配上5,在P2O5 前面配上2(即P+5O2-2P2O5).式子右边的磷原子数是4,左边的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即4P+5O2点燃?2P2O5). C分析观察法 例2: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的再生装置,以保证长时间潜航。有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 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 酸钠和氧气。 (1)写出方法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最适合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_____(填序号)与其他方法相比,写出这种方法的两条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训练一: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Fe+O2=(点燃)=Fe3O4 B.2H2O=2H2+O2 C.Mg+O2=(点燃)=MgO2 D.2NaOH+SO3=Na2SO4+H2O 变式训练二:有些汽车安装了安全气囊,气囊中装有“叠氮化钠”NaN3等固体粉末.一旦汽车 发生强烈的意外碰撞,传感器将激活特定的电路放电,叠氮化钠迅速分解生成钠并放出氮气 (N2),使安全气囊打开,起到保护作用.此后气体通过气囊上的小孔迅速消散,气囊收缩. (1)写出叠氮化钠在放电条件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安全气囊中选用叠氮化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式训练三:高纯硅是信息产业最基础的原材料,制备高纯硅的主要生产过程如下: 请回答: (1)一个SiHCl3分子中含有氯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__?; (2)制备高纯硅的反应原理:SiHCl3(纯)+H2=(高温)=Si+3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 知识点3.化学方程式计算 1.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质量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进行的。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一般分为六步: 设未知量,即---的质量为x. 书写用到的化学方程式(即写→配→标→注),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至关重要的. 将用到的物质的质量关系标注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上行是相对质量关系(即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得来的),下行是纯物质质量(即已知量和未知量x). 列计算用到比例式,即上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行的实际质量比. 求算结果,注意一定要有单位. (6)写出简明的答案,一般是问什么就答什么. 3.计算中常见的关系式 A分解百分率=已分解的质量/未分解时该物质的总质量 B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 C不纯物质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 D密度=质量/体积 例3:将25g甲物质跟5g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有10g甲物质,11g丙物质,还有另一种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式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则表示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A+B=C+D B.?2A+B=C+2D C.?2A+B=2C+D D.?A+2B=2C+D 变式训练一:将25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不再放出气体时,可得15.4克固体混合物.求:(1)生成多少克氧气? (2)有多少克氯酸钾分解? (3)15.4克物质中含有哪些物质各多少克? 变式训练二: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通电)=4Al+3O2↑),电解10t氧化铝最多可生产多少吨铝?小丽和小明两位同学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小丽同学的解法 小明同学的解法 解:设铝的质量为x ??2Al2O3=(通电)=4Al+3O2↑ ? ? ?204 ? ? ? ? ? ? 108 ? ? ? 10t ? ? ? ?? ? ? ?x 答:最多可生产5.3t铝. 解: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铝的质量为:lOt×53%=5.3t 答:最多可生产5.3t铝.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正确吗?? (2)对“34g过氧化氢完全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一题,你认为也能用上述两种方法解答吗?试试看,请把能用的解法过程写出来.? (3)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小丽和小明同学的解法都能使用? 变式训练三:小明为了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用如图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研碎后的石灰石2.5克,倒入气密性良好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置于电子天平上测出装置总质量.? ②打开活塞,滴入足量稀盐酸后关闭活塞,待气泡不再冒出时,测出反应后装置总质量.? ③整理相关数据如下表,计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反应前总质量(克) 275.58 反应后总质量(克) 274.70 反应前后质量差(克) 0.88 (1)该实验中,对装置中的固态干燥剂的性质有何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表中数据,计算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CaCO3+2HCl=CaCl2+H2O+CO2↑石灰石中的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 (3)实验后小明认真反思觉得该实验测得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比实际值会?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优化与提高 (一)选择题 1.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3g该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为( ) A.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 D. 碳元素与氢元素质量比为1:4 2.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A.?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B. 甲和丙是反应物 C. 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2 D. 丁一定是化合物 3.木炭和氧气质量比的取值范围影响燃烧产物的种类,见下面数轴一目了然: 现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放有6g炭粉和充有10g氧气,用电火花引燃,使两者进行充分的反应,则生成的物质是( ) A. CO B. CO2 C. CO和CO2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4.密闭容器内有A. B. C. 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 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 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 反应过程红,物质A与物质C的质量之比为197:316 5.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错误的是( ) A.Z一定是化合物 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1:2 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gX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 6.加热agKClO3和bgMnO2的混合物制氧气,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cgKCl。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a+b)g B.(a+b-c)g C.(a-c)g D.(b-c)g 7.一种焰火火药中所含的硝酸铜在燃烧时放出绿色火焰,发生如下反应:,其中X是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是( ) A. NO B. NO2 C. N2O D. N2O5 8.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 ) A.?16:9 B.?23:9 C.?32:9 D.?46:9 9.在反应2X=2Y+Z中,X、Y、Z表示三种物质的分子式,如果X与Y的质量比为5:4,那么X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 ) A、10:1 B、5:1 C、5:2 D、1:5 10.可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下列是反应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坐标图,其中合理的是( ) A.? B.? C.?D.? (二)非选择题 1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C+________Fe2O3________Fe+________CO2↑ (2)________C2H2+________O2?________CO2+________H2O (3)________HgO________Hg+O2↑ (4)________NH3+________O2________NO+________H2O 1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NH3+___Cl2=___N2+___NH4Cl?? (2)___FeS2+___O2高温=___Fe2O3+___SO2?? (3)___C3H8+___O2点燃=___CO2+___H2O?? (4)___C2H5OH+___O2点燃=___CO2+___H2O?? (5)___Al(OH)3+___H2SO4=___Al2(SO4)3+___H2O?? 13.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2) 14.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中观察到B中气球变大,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 实验观察到g、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 (3)将C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平衡,在此化学反应中,从具体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析天平平衡的原因是 ▲ ?. 15.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由微粒甲“”聚集成的物质 (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反应物分子的个数比为 ,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任举一例符合此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 . 把m1g镁带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通过计算可知,生成氧化镁m2g(只考虑与氧气的反应,下同),则m1 m2(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小嘉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冒出大量白烟,称量无误时,发现m1>m2,其原因可能是 . 16.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我能运用此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填字母序号)?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条件已略去),则X的化学式为? ▲ 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A与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填序号).? a、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 b、4种物质中只有D属于氧化物? c、反应前后,氮元素化合价升高?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1表示,则m2与m1的差表示 ▲ 的质量.? (5)实验过程中,镁条点燃后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 ▲ .? 17.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从石灰厂带来一块石灰石样品,技术员告诉他们此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难溶于水,不能与盐酸反应。为了测定该石灰石的纯度,兴趣小组同学取用4克这种石灰石样品,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40克分4次加入,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得到如下数据: (1)表中m的值为 克。 (2)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 (3)所用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8.桐桐采集了一块石灰石样品,该样品杂质只含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且耐高温的固体). 桐桐想利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原理来测定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图甲给出了他可能用到的部分装置.他应该选择 ▲ .(选填“A”或“B”) (2)选择正确装置后,他将样品粉碎,称出 ▲ g放入容器内(容器的质量为20g,然后再加入50g足量稀盐酸,让它们充分反应,直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的反应所需时间(t)和容器及其所盛物质的总质量(m)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①将石灰石样品粉碎的主要目的是 ▲ . ②实验结束后,共放出多少二氧化碳? ③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l位小数) 19.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了解到,某石灰厂有一批石灰石原料,其中含有的杂质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能与盐酸反应,高温时不发生分解反应).为了测定该石灰石的纯度,兴趣小组同学取用2克这种石灰石样品,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20克分4次加入,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每次盐酸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见表,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见图. 稀盐酸的用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 第一次加入5克 1.5克 第二次加入5克 第三次加入5克 0.5克 第四次加入5克 0.3克 计算:(1)分析上述图与表,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是 ????????????????克;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0.某同学采用如图装置,用一些植物的器官来代替MnO2作催化剂,分解H2O2制取氧气,记录如下表: H2O2溶液的质量(克) H2O2溶液的溶质质最分数 植物的器官及质量 收集气体的体积(毫升) 收集气体的 时间(分钟) 1 34 15% 大颗粒胡萝卜16克 80 18 2 34 15% 大颗粒马铃薯16克 80 10.5 3 34 15% 小颗粒马铃薯16克 80 4 请依据上述信息分析: (1)要使胡萝卜能够更快地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 (2)当量筒内的水达到80毫升时,打开广口瓶的橡皮塞,立即将带火里的木条伸入瓶内,却发现木条不能复燃。请你解释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是 ???????????????? 。 (3)计算:34克15%的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能制得氧气多少升?(氧气密度是1.43克/升) 第3课时 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1.通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说出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化学反应分析,列举化学方程式包含的意义; 3.列举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4.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物质量和生成物质量之间的计算。 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配平;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配平;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常考点:1.质量守恒定律;2.化学方程式配平;3.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一、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 2.应用:求质量;确定元素组成;确定化学式。 知识点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1.概念: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读法。 3.意义。 知识点三:化学方程式与计算 1.解题步骤。 2.简单计算。 3.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二、重难点突破 考点1.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理解:(1)范围是指一切化学反应,不包括物理变化。(2)参加反应的不是反应物的质量简单相加,而是真正已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不包括没有参与反应的那部分质量。(3)3.总和二字是指:反应物、生成物无论种类多少、状态如何都应计算在内。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实质:(1)微观角度: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新物质的过程。 (2)宏观角度:反应前后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和元素的质量均不变。 4.对化学反应前后6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两个可能改变 “宏观上的‘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各元素质量’和微观上的‘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六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种类;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变为生成物的微粒) 两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物质状态。 例1: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C.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 D.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种类不变 答案:D 变式训练一:下列观点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 煤燃烧后剩余残渣的质量减轻了 B: 一定条件下,SO2和O2生成SO3,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C:?8gCH4完全燃烧生成8gCO2 D: 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0,则该有机物一定含碳、氢、氧元素 答案:A 知识点2.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 1.概念: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如,。 2.读法:以化学方程式:为例,表达如下:(1)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2)每12份质量的碳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3)每一个碳原子与一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一分子二氧化碳. 3.含义:(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可简记为“反、生、条”);(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3)表示各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关系(即该物质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4.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A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 B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式子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数目相等。 C说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 5.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A写:反应物化学式写在“===”的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右边,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用“+”相连。 B配: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加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 C注:注明反应条件,通常写在“===”的上方;加热常用。 D标:生成物是沉淀的用↓标明,生成物是气体的用↑标明,写在相应的化学式后边,但要注意: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不需要↑注明;在溶液中进行得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不需标↓;↑和↓只是对生成物而言,不能标在反应物当中。 E查: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条件和物质状态是否标注,是否恰当。 6.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指在式子的左、右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即粒子的个数,它是个整数值,当它是1时省略不写),使式子左、右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的过程. A最小公倍数法:例如,P+O2-P2O5的配平方法是:式子左边的氧原子数是2,右边的是5,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0.因此,在O2 前面配上5,在P2O5 前面配上2(即P+5O2-2P2O5).式子右边的磷原子数是4,左边的是1,因此,要在P的前面配上4(即4P+5O2点燃?2P2O5). C分析观察法 例2: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的再生装置,以保证长时间潜航。有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 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 酸钠和氧气。 (1)写出方法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最适合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_____(填序号)与其他方法相比,写出这种方法的两条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过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2)方法③不需要消耗大量的能 源而且还可以消耗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答案:(1)2Na2O2+2CO2=2Na2CO3+O2; (2)③;节约能源;消除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 变式训练一: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Fe+O2=(点燃)=Fe3O4 B.2H2O=2H2+O2 C.Mg+O2=(点燃)=MgO2 D.2NaOH+SO3=Na2SO4+H2O 答案:D 变式训练二:有些汽车安装了安全气囊,气囊中装有“叠氮化钠”NaN3等固体粉末.一旦汽车 发生强烈的意外碰撞,传感器将激活特定的电路放电,叠氮化钠迅速分解生成钠并放出氮气 (N2),使安全气囊打开,起到保护作用.此后气体通过气囊上的小孔迅速消散,气囊收缩. (1)写出叠氮化钠在放电条件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安全气囊中选用叠氮化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叠氮化钠在放电的条件下生成钠和氮气,(2)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和其他物应, 答案:(1)2NaN3=(放电)=2Na+3N2↑;(2)氮气稳定无毒. 变式训练三:高纯硅是信息产业最基础的原材料,制备高纯硅的主要生产过程如下: 请回答: (1)一个SiHCl3分子中含有氯原子的个数为_________?; (2)制备高纯硅的反应原理:SiHCl3(纯)+H2=(高温)=Si+3X,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 解析:(1)由化学式可以看出,一个SiHCl3分子中含有3个氯原子。(2)由质量守恒定 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所以X是HCl。 答案:(1)3;(2)HCl。 知识点3.化学方程式计算 1.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 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质量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进行的。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步骤: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的步骤一般分为六步: 设未知量,即---的质量为x. 书写用到的化学方程式(即写→配→标→注),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至关重要的. 将用到的物质的质量关系标注在相应的化学式的正下方;上行是相对质量关系(即利用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得来的),下行是纯物质质量(即已知量和未知量x). 列计算用到比例式,即上行的相对质量比等于下行的实际质量比. 求算结果,注意一定要有单位. (6)写出简明的答案,一般是问什么就答什么. 3.计算中常见的关系式 A分解百分率=已分解的质量/未分解时该物质的总质量 B物质的纯度=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 C不纯物质的质量=纯物质的质量+不纯物质的质量 D密度=质量/体积 例3:将25g甲物质跟5g乙物质发生反应,所得混合物中含有10g甲物质,11g丙物质,还有另一种物质丁、若甲、乙、丙、丁的式量分别为30、20、44、18,化学式分别为A、B、C、D,则表示它们之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A+B=C+D B.?2A+B=C+2D C.?2A+B=2C+D D.?A+2B=2C+D 解析:根据参加反应物质的质量和及其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即可确定化学方程式. 答案:B 变式训练一:将25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不再放出气体时,可得15.4克固体混合物.求:(1)生成多少克氧气? (2)有多少克氯酸钾分解? (3)15.4克物质中含有哪些物质各多少克? 解析:(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2)设分解的氯酸钾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3)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剩余物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15.4克物质中含有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答案:(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9.6g;(2)有24.5g氯酸钾分解;(3)15.4克物质中含有14.9g氯化钾,0.5g二氧化锰. 变式训练二: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的方法制取单质铝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O3=(通电)=4Al+3O2↑),电解10t氧化铝最多可生产多少吨铝?小丽和小明两位同学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小丽同学的解法 小明同学的解法 解:设铝的质量为x ??2Al2O3=(通电)=4Al+3O2↑ ? ? ?204 ? ? ? ? ? ? 108 ? ? ? 10t ? ? ? ?? ? ? ?x 答:最多可生产5.3t铝. 解: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分数: 铝的质量为:lOt×53%=5.3t 答:最多可生产5.3t铝.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正确吗?? (2)对“34g过氧化氢完全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为多少克?”一题,你认为也能用上述两种方法解答吗?试试看,请把能用的解法过程写出来.? (3)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小丽和小明同学的解法都能使用? 解析:(1)小丽用的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小明用的是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都正确;但小明的解题方法有局限性,只有在化合物分解后,要求的元素的质量没有被分解到两种物质中时才能使用;?(2)本题不能用小明的方法解答,因为过氧化氢完全分解后,氧分子没有都在氧气中,还有一部分在H2O中存在;?(3)由(1)和(2)的解题过程可知,小丽同学的解法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而只有在化合物分解后,要求的元素的质量没有被分解到两种物质中时才能使用小明同学的解法. 答案:(1)都正确;(2)16g;(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小丽同学的解法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使用;而只有在化合物分解后,要求的元素的质量没有被分解到两种物质中时才能使用小明同学的解法. 变式训练三:小明为了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用如图装置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研碎后的石灰石2.5克,倒入气密性良好的锥形瓶中,然后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置于电子天平上测出装置总质量.? ②打开活塞,滴入足量稀盐酸后关闭活塞,待气泡不再冒出时,测出反应后装置总质量.? ③整理相关数据如下表,计算出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反应前总质量(克) 275.58 反应后总质量(克) 274.70 反应前后质量差(克) 0.88 (1)该实验中,对装置中的固态干燥剂的性质有何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表中数据,计算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CaCO3+2HCl=CaCl2+H2O+CO2↑石灰石中的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 (3)实验后小明认真反思觉得该实验测得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比实际值会?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实验中,对装置中的固态干燥剂的要求是:能够吸收水蒸气,不能吸收二氧化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根据二氧化碳质量可以计算碳酸钙质量,进一步可以计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1)能吸收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2)80%;(3)偏小;反应后有部分二氧化碳残留在锥形瓶中使测量得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变小,故计算得到的碳酸钙的质量也变小. 三、优化与提高 (一)选择题 1.在探究某物质的组成时,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3g该物质放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测得生成物有8.8g二氧化碳和5.4g水,你认为该物质的组成为( ) A. 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B. 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C. 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 D. 碳元素与氢元素质量比为1:4 解析:A、8.8g二氧化碳中所含C元素的质量=8.8g×12/44×100%=2.4g;5.4g水中所含H元素的质量=5.4g×1×/18×100%=0.6g;生成物8.8g二氧化碳和5.4g水所含C、H元素的质量和=2.4g+0.6g=3g,则3g可燃物中只含C、H两种元素,一定不含氧元素;故A不正确;B、根据选项A的分析,可知一定不含氧元素,故B不正确;C、可燃物中氢元素质量比=0.6/3×100%=20%;故C正确;D、可燃物中碳元素与氢元素质量比=2.4g:0.6g=4:1≠1:4;故D不正确; 答案:C 2.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的质量(g) 4.0 2.0 3.0 2.0 反应后的质量(g) 1.2 X 2.4 5.4 A.?X=2.0,乙可能是催化剂 B. 甲和丙是反应物 C. 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是1:2 D. 丁一定是化合物 答案:C 3.木炭和氧气质量比的取值范围影响燃烧产物的种类,见下面数轴一目了然: 现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放有6g炭粉和充有10g氧气,用电火花引燃,使两者进行充分的反应,则生成的物质是( ) A. CO B. CO2 C. CO和CO2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解析:题中所给炭粉和氧气的质量之比为:6g:10g=3:5,而3/8<3/5<3/4,所以结合数轴的中的信息可以知道6g炭粉和充有10g氧气,用电火花引燃,使两者进行充分的反应后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所给选项可以知道选项C是正确的。 答案:C 4.密闭容器内有A. B. C. 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19.7 8.7 31.6 0.4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7.4 0 3.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 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 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 反应过程红,物质A与物质C的质量之比为197:316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物质A的质量为(19.7+8.7+31.6+0.4)g?(17.4+0+3.6)g=39.4g;物质A. B. D反应后质量增加,为该反应的生成物;物质C反应后质量减小,为反应的反应物,因此反应可表示为C→A+B+D,属于一种物质分解生成三种物质的分解反应;A.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正确;B. 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39.4g,错误;C. 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17.4?8.7):(3.6?0.4)=87:32,错误;D. 由以上分析可知,反应过程中,物质A与物质C的质量之比为(39.4?19.7):(31.6?0)=197:316,正确. 答案:AD 5.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错误的是( ) A.Z一定是化合物 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1:2 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gX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 解析:A、化合反应的产物一定是化合物,Z中一定含有X与Y 中的多种元素,故此选项说法正确.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的粒子个数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在这一化学反应中化学计量数之比是2:1:2,故此选项说法正确.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会改变,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故此选项说法错误.D、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对物质的质量关系可知:X与y的质量应该等于Z的质量,可表明此质量关系正确,故此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C 6.加热agKClO3和bgMnO2的混合物制氧气,到固体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cgKCl。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a+b)g B.(a+b-c)g C.(a-c)g D.(b-c)g 答案:C 7.一种焰火火药中所含的硝酸铜在燃烧时放出绿色火焰,发生如下反应:,其中X是一种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测X是( ) A. NO B. NO2 C. N2O D. N2O5 答案:A 8.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 ) A.?16:9 B.?23:9 C.?32:9 D.?46:9 解析:①根据已知条件“R和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2:9”,则R:2M=22:2×9=22:18, 设生成的M的质量为a,∴22:18=4.4g:a,解之得:a=3.6g;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Y的质量=4.4g+3.6g?1.6g=6.4g;∴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6.4g:3.6g=16:9。 答案:A 9.在反应2X=2Y+Z中,X、Y、Z表示三种物质的分子式,如果X与Y的质量比为5:4,那么X与Z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 ) A、10:1 B、5:1 C、5:2 D、1:5 解析:因为质量守恒、2xg=2yg+zg 10=8+zg z=2 x:z=5:2. 答案:C 10.可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下列是反应生成氧气和氯化钾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坐标图,其中合理的是( ) A.? B.? C.?D.? 解析:2KClO3=2KCl+3O2, 149? ??96 根据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可知,生成氯化钾的质量>生成氧气的质量;反应完全后,氯化钾和氧气的质量都不再增加。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_____C+________Fe2O3________Fe+________CO2↑ (2)________C2H2+________O2?________CO2+________H2O (3)________HgO________Hg+O2↑ (4)________NH3+________O2________NO+________H2O 答案:(1)3 2 4 3(2)2 5 4 2(3)2 2(4)4 5 4 6 1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___NH3+___Cl2=___N2+___NH4Cl?? (2)___FeS2+___O2高温=___Fe2O3+___SO2?? (3)___C3H8+___O2点燃=___CO2+___H2O?? (4)___C2H5OH+___O2点燃=___CO2+___H2O?? (5)___Al(OH)3+___H2SO4=___Al2(SO4)3+___H2O?? 解析:(1)利用“定一法”,首先确定Cl2?的化学计量数为1,根据原子个数前后相等得8NH3+3Cl2═N2+6NH4Cl?,(2)利用“定一法”,把最复杂的化合物的化学计量数,即把三氧化二铁的化学计量数假定为1,根据原子个数前后相等得出2FeS2+?112O2高温=Fe2O3+4SO2?,再去掉分母得:4FeS2+11O2=2Fe2O3+8SO2?;(3)利用“定一法”,首先确定C3H8?的化学计量数为1,根据原子个数前后相等得出:C3H8+5O2=3CO2+4H2O?;(4)可用待定系数法,首先确定C2H5OH?的化学计量数为1,根据原子个数前后相等得出:C2H5OH+3O2点燃=2CO2+3H2O?(5)利用“定一法”,首先确定Al2(SO4)3?的化学计量数为1,根据原子个数前后相等得出 得:2Al(OH)3+3H2SO4═Al2(SO4)3+6H2O?。 答案:(1)8;3;1;6?; (2)4;11;2;8; (3)1;5;3;4;(4)1;3;2;3; (5)2;3;1;6 13.配平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2) 解析:由于(1)与(3)中氧元素的原子在右端的总数是一奇一偶,选定氧元素作为配平的起点,把奇数乘以2先变化为偶数,即先把H2O和Fe2O3中的氧原子数先变为偶数,然后再依次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2)中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比较简单,用“观察法”. 答案:(1)1或不填、5、3、4(2)3、1或不填、1或不填(3)4、7、2、4 14.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中观察到B中气球变大,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 实验观察到g、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 ▲ . (3)将C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平衡,在此化学反应中,从具体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析天平平衡的原因是 ▲ ?. 解析:(1)本题考虑到了,气体体积受热膨胀,内外产生了压强差;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使瓶内压强变7,7于外界7气压,从而气球变7;故答案为:白磷燃烧放出热量使瓶内压强变7,7于外界7气压,从而气球变7(多)观察到A、C中气球的7小不同,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内外产生了压强差;即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瓶中压强变小,小于外界7气压,在7气压的作用t,C中气球变小,A内压强等于外界7气压,所以A、C中气球7小不同.故答案为: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使瓶中压强变小,小于外界7气压,在7气压的作用t,C中气球变小,A内压强等于外界7气压,所以A、C中气球7小不同(3)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故答案为:参加化学变化(或消耗;或反应掉)的白磷的质量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15.质量守恒定律的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由微粒甲“”聚集成的物质 (填“可能”或“不可能”)是氧化物,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反应物分子的个数比为 ,此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任举一例符合此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 . 把m1g镁带放在空气中完全燃烧,通过计算可知,生成氧化镁m2g(只考虑与氧气的反应,下同),则m1 m2(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小嘉同学在做该实验时,观察到耀眼的白光,冒出大量白烟,称量无误时,发现m1>m2,其原因可能是 . 解析:(1)将图中前后无变化的微粒去除可求;(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氧化镁的质量=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氧气的质量.数关系,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判定物质的反应类型;(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分析产物的质量大于镁条的质量,依据反应时氧化镁以白烟的形式扩散到空气中分析m1>m2的原因; 答案:(1)可能;2:1;化合反应;C+O2CO2;(2)小于;反应中;减小; 16.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规律,我能运用此规律解答下列问题:? (1)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填字母序号)?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物质种类 ⑤原子种类 ⑥物质的总质量? A.①④⑥ B.①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⑤? 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反应条件已略去),则X的化学式为? ▲ 在催化剂并加热的条件下,A与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 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填序号).? a、该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 b、4种物质中只有D属于氧化物? c、反应前后,氮元素化合价升高?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镁条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氧化镁(只考虑氧气参加反应,下同),若固体质量变化用图1表示,则m2与m1的差表示 ▲ 的质量.? (5)实验过程中,镁条点燃后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镁条完全燃烧后,称量得知石棉网上留下固体质量反而比反应前镁条还轻,其原因可能是? ▲ .? 答案:B ?C2H6O cd? 参加反应的氧气? 部分生成物散逸到空气中 17.某科学兴趣小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从石灰厂带来一块石灰石样品,技术员告诉他们此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难溶于水,不能与盐酸反应。为了测定该石灰石的纯度,兴趣小组同学取用4克这种石灰石样品,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40克分4次加入,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得到如下数据: (1)表中m的值为 克。 (2)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 (3)所用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1)根据消耗同质量的盐酸反应掉的石灰石质量相等原则进行分析.根据表格数据可分析出杂质的质量为0.6g.分析数据可知,每消耗10g盐酸,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1.0g,可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盐酸中溶质的质量. 答案:(1)m=3.0g-1.0g=2.0g(2)石灰石样品的纯度=3.4g/4.0g×100%=85%(3)设10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用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3% 18.桐桐采集了一块石灰石样品,该样品杂质只含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且耐高温的固体). 桐桐想利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原理来测定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图甲给出了他可能用到的部分装置.他应该选择 ▲ .(选填“A”或“B”) (2)选择正确装置后,他将样品粉碎,称出 ▲ g放入容器内(容器的质量为20g,然后再加入50g足量稀盐酸,让它们充分反应,直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测的反应所需时间(t)和容器及其所盛物质的总质量(m)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①将石灰石样品粉碎的主要目的是 ▲ . ②实验结束后,共放出多少二氧化碳? ③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l位小数) 解析:(1)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装置.故填B;(2)样品质量为76g-20g-50g=6g;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6g;(1)为避免样品中碳酸钙不能完成反应,可把样品粉碎,增大样品与盐酸的接触积,此举还可以加快反应的速率;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增大石灰石与盐酸的接触面积使碳酸钙更充分反应;加快反应速率.(2)图中质量轴上每个小刻度表示0.2g,所以完全放出气体后剩余物质总质量为73.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因此放出气体二氧化碳的质量=76g-73.8g=2.2g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2.2g;(3)设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100????????????????? 44 x?????????????????? 解之得x=5g 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5g/6g=83.3%. 答案:(1)B;(2)6g;增大石灰石与盐酸的接触面积使碳酸钙更充分反应;加快反应速率;2.2g;83.3%。 19.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了解到,某石灰厂有一批石灰石原料,其中含有的杂质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能与盐酸反应,高温时不发生分解反应).为了测定该石灰石的纯度,兴趣小组同学取用2克这种石灰石样品,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20克分4次加入,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每次盐酸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见表,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的图象见图. 稀盐酸的用量 剩余固体的质量 第一次加入5克 1.5克 第二次加入5克 第三次加入5克 0.5克 第四次加入5克 0.3克 计算:(1)分析上述图与表,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是 ????????????????克; 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分析上述图与表,第二次加入稀盐酸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0g.故填:1.0.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5%。 (3)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7.3%。 20.某同学采用如图装置,用一些植物的器官来代替MnO2作催化剂,分解H2O2制取氧气,记录如下表: H2O2溶液的质量(克) H2O2溶液的溶质质最分数 植物的器官及质量 收集气体的体积(毫升) 收集气体的 时间(分钟) 1 34 15% 大颗粒胡萝卜16克 80 18 2 34 15% 大颗粒马铃薯16克 80 10.5 3 34 15% 小颗粒马铃薯16克 80 4 请依据上述信息分析: (1)要使胡萝卜能够更快地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可采用的方法是 ???????????????? 。 (2)当量筒内的水达到80毫升时,打开广口瓶的橡皮塞,立即将带火里的木条伸入瓶内,却发现木条不能复燃。请你解释木条不能复燃的原因是 ???????????????? 。 (3)计算:34克15%的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能制得氧气多少升?(氧气密度是1.43克/升) 解析:(1)根据大颗粒马铃薯和小颗粒马铃薯的对比实验可知颗粒越小,反应速度越快,所以使胡萝卜能够更快地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可采用的方法是将胡萝卜切成更小的颗粒;因为开始反应时锥形瓶中的空气被压入广口瓶,广口瓶内含有大量的空气,所以将带火里的木条伸入瓶内,却发现木条不能复燃。(3)设34克15%的H2O2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分解,能制得氧气质量为X则:则氧气的体积:2.4/1.43=1.678升。 答案:(1)将胡萝卜切成更小的颗粒;(2)氧气的纯度不够高;(3)1.678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