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第一课《拓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拓展》是苏教版小学科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拓展与应用》的第一课。本课没有就拓展进行阐述,而是将拓展融入解释活动中。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举一反三,即能够运用记忆中的知识解释更多的现象;第二,将习得原理通过设计与制作加以合理利用。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把课堂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例证。这些例证又将充实或扩展原来的学习。本节课是《拓展》的第一课时,进行“让瓶子吹泡泡”活动与对盖上盖子后小草生长状况的解释。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热胀冷缩、温室效应等科学原理及其现象,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探究目标:在拓展性活动中,经历实验探索过程,能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科学态度目标:激发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能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既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解释现象,拓展所学。难点:对实验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以及创新实验。教学准备:大热水瓶装热水(课前降温至75℃左右)、小热水瓶装冷水(冰箱冷藏的冰水),在小组实验时给各组倒上。演示实验材料:试管、洗衣液、热水小组实验材料:矿泉水瓶、吸管、透明胶带、剪刀、红墨水、冷水、热水、烧杯、水槽教学过程:1、导入1、谈话:(1)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学科学,至今已经学习了不少科学知识,你们还记得吗?(2)指出: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释更多的现象,探究更多的问题,这就是拓展(板书课题:拓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拓展所学。2、出示吹泡泡图片(1)这样的情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都玩过,是吧?你能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其中的一些现象吗?(如:吹出的泡泡为什么彩色的?为什么是球形的?为什么泡泡会中空?)(2)学生作解释,师适时补充追问,如当学生说到表面张力使得泡泡成球形时追问:如果这小朋友从方形的孔里吹出泡泡,会什么样?(学生对各个现象作解释时,师相机板书原理)3、师:今天,老师当场给大家吹一个不一样的泡泡。(师演示:把试管的试管口蘸一下洗衣液,然后试管下端放到热水里,观察现象。)4、导入:你们想不想再吹出一个不一样的泡泡?二、动手做实验(让瓶子吹泡泡),动脑做解释1、了解实验步骤(1)学生自学课本第66页,了解实验步骤。(2)概括实验分两个环节:组装装置浇热水、冷水(3)指导组装装置,交代一些改进的地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实验最需要注意什么?(装置气密性)(3)出示大热水瓶、、小热水瓶,交代:这里分别是进行了降温处理的热水和冰箱冷藏一段时间的冰水,冰水取代课本中冷水,现象更明显。指导浇热水、冷水时,强调:如何合作?如何观察现象?2、小组实验,强调合作(1)环节1:组装装置。各小组组装装置,与此同时,请一学生用胶头滴管给每组的水染色,并复习一下胶头滴管的使用。(2)环节2:浇热水、冷水。待各小组装置组装好后,师给每个小组倒热水、冷水。小组合作,浇热水、冷水,观察现象。3、统计实验成败情况,交流实验现象,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板书:热胀冷缩)4、说说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温度计;电线不拉直;铁轨、道路留有缝隙;瘪了的乒乓球放热水里变圆;水煮鸡蛋放冷水里浸一下,易剥壳……)5、创意改装:刚才大家运用这些简易的材料让瓶子吹泡泡、瓶子喝饮料。开动脑筋,这些材料还可以创造哪些神奇?(学生改装,进行创新实验,师适时提示)6、收拾材料,整理桌面三、动脑做解释,课后去验证1、指出:开动脑筋,我们可以用简易的材料创造很多神奇,并且刚刚很快见证了实验现象。可是,科学研究,还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有些实验需要长时间去观察、去研究。(引入对小草上盖瓶子现象的猜测及其解释)2、课件出示草地,猜测现象:在同样生长的草地上盖上瓶子,瓶里的小草会怎样呢?(适时出示:透明的大瓶子、不透明的大瓶子,引发思考)3、学生进行解释,师评价,揭示原理。(板书:温室效应)3、联系春天去大棚摘草莓的感受,体会温室效应,并说说温室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地膜;温室大棚蔬菜、花房……)4、联系温室效应,进行环保教育(1)介绍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2)说说应对办法四、总结拓展1、课堂回顾:有什么收获?又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总结科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发出关于环保和持之以恒做科学的呼吁)3、鼓励学生:课后多进行一些科学小实验,拍成视频放在班级群里,大家共享;验证盖上瓶子小草生长结果的解释。板书设计:1、拓展(一些原理关键词,热胀冷缩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温室效应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