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上册二单元第六课。本单元为比较与测量,一、二两课主要进行关于比较的学习和研究,三至七课开展测量相关的学习。三、四两课引导学生发现测量的标准不同无法进行比较和交流,进而开展第五课的学习,使用统一标准的小方块进行测量,并制作十个小方块连接在一起的测量工具。为本课制作统一标准的测量纸带做好铺垫。本课利用测量立体实物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测量工具进行改进,在一次次改进中制作一个测量纸带。下一节课中,学生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相同不同之处,回顾自己制作测量工具的过程,了解尺子作用和原理。二、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低年级儿童愿意表达交流,积极热情主动,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注意力容易分散,容易被学习用具吸引,教师要控制好实验用具的收发。并且设计符合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的任务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二)科学探究1.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并用十进制记录。(三)科学态度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主动参与。(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测量纸带代替小立方体的测量。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五、教学具准备:印有小方格的纸带,小立方体十个组合,胶带,活动手册,小药瓶,小花盆,大花盆六、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聚焦话题。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测量工具以及测量方法。2.学生尝试测量小药瓶一圈长度。教师出示小药瓶,指导学生尝试测量。(二)聚焦制作测量纸带的改进方法并测量小药瓶。1.学生尝试用上节课方法进行测量。2.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测量工具的改进,并板书:改进。从而聚焦本课话题:改进我们的测量工具。3.交流讨论如何改进测量工具。(1)教师通过学生交流确定改进的目的为方便。板书:方便。(2)教师引导学生聚焦用纸带将小药瓶一圈长度取下来并与原有小方块的测量工具相结合,制作成为测量纸带。(3)课件提示改进工具制作测量纸带的原理。4.学习测量纸带的使用方法并测量小药瓶。(1)学生交流测量方法。(2)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再次确认测量方法。确认关键点为连接点和做标记。(3)学生进行测量,记录,汇报数据。5.比较两种测量工具,对自己的工具改进进行总结。(1)这两个工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2)这两个工具有什么相同的地方。6.确定新的工具名称——测量纸带。(三)聚焦加长纸带的方法改进测量纸带并测量小花盆。1.出示小花盆,聚焦新问题。(1)学生用测量纸带测它的一圈的长度,发现不够长。(2)教师提出如何改进?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加长纸带。(3)学生预测使用几条纸带并说出理由。(3)学生交流加长纸带方法,通过微课视频再次确定方法。提示学生加长的关键词——对齐边缘线。2.改进测量纸带并进行测量。(1)学生制作加长测量纸带。(2)学生观看小花盆测量方法视频。(3)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4)学生汇报测量结果。3.总结改进效果,发现纸带有方便延长的特点。(四)聚焦标记数字的改进方法并测量大花盆。1.教师出示大花盆。引导学生继续用加长测量纸带的方法进行测量。2.学生对于需要加长几条纸带进行预测。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标记数字的方法进行改进。(1)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不用再一个个格子去数,直接就知道是第几个格子。(2)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在格子上标记数字就可以直接读数。(3)学生观看视频,学会标记数字的方法。(4)学生连接纸带并标记数字。4.测量并汇报大花盆一圈长度。(五)回顾改进过程,交流体会。1.观察对比数据,总结改进目的还有准确。(1)课件出示前几课数据与本课数据对比,学生进行观察比较。(2)学生对比发现工具的改进使得测量更准确。(3)教师总结并板书:准确。2.观察工具改进过程,总结测量纸带的优势。(1)出示小方块和三次测量纸带。(2)学生对比观察,交流改进过程,总结改进成果并板书课题。3.引导学生发现要选用合适的测量纸带进行测量。(1)利用测量纸带是不是越长越好引发学生思考。(2)演示用长测量纸带测量小药瓶,发现不方便。(3)总结测量纸带选用规律原则并板书:合适。(六)拓展延伸:用纸带测量讲台长度,发现纸带也能测量平面物体而且很方便。七、板书设计:6做一个测量纸带改进1测立体2能加长3好读数方便物体测量纸带准确大长合适小短八、教学反思本课对于教材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并进行了较大的处理。教材中设计的活动顺序为1聚焦话题。2制作测量纸带。3用测量纸带测量小桶一圈的长度。4研讨改进的好处。我基于教材本单元整体编写意图进行分析。本单元为比较与测量,一二两课进行比较上的学习,从第三课开始到第七课是对测量开始学习。利用不同标准的测量一步步演绎到相同标准的测量,进而对于尺子的开发和制作进行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尺子的作用,分析尺子测量的原理,学习尺子测量的方法。在本课之前是对于相同标准的确定,发现使用相同的标准可以进行测量和交流,相同标准的测量是有意义的。在本课之后是对测量纸带和皮尺,米尺等尺子进行观察比较,发现自己做的就是一把尺子。所以在本课是将上一课用小方格拼接的测量工具到了解真正的尺子进行过渡。二者之间的差距也就是本节课要去学习的内容。其中包括:1立体变成平面,小方块变成纸带。2尺子可以根据被测量物体的大小做成长的或者短的。3标记刻度数字和如何读数。于是我基于本课三个学习内容设计三次改进活动,紧紧抓住改进一词,遵循改进是为了方便,利用真实的任务,驱动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究,在一次次的解决问题,改进的过程中对于测量工具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学习,为下节课观察比较测量工具进行总结做了知识和思维上的建构和基础。实现科学概念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螺旋式协同发展。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融入交流论证的学习过程,培养合作表达的科学态度,结合工程与技术的目标,制作改进测量工具,进行工具的开发与设计。最终达成科学教学的新的四维目标。起初的设计是让学生紧抓方便和准确为标准进行改进,试讲之后发现可以利用之前的数据汇总进行对比和反思,总结出改进之后的测量纸带更加准确,理解准确是测量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样的修改更加符合学生学习进阶过程,学生的总结使自己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在预测的环节中,经过试讲和研究,我将预测具体几个小格修改为增加几条纸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主线,理解预测是有依据的,不是为了准确而是为开展研究而服务。在测量纸带的数字标记上,我将教材中的在小方格两边改为在小格中进行标记。这样做符合学生之前学习的规律,学生只能意识到测量的物体的终点在第几个小格上,还无法理解刻度。同时本课学习内容较多,对于这一点会影响学生学习的连贯性,所以我讲修改刻度标记放到下一节课,在对比之后进行修改和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