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热能变变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从能量的角度重新思考已经学习过的相关内容,并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性的解释。2.能根据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热能和机械能(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科技史资料,总结出关于能量转化的科学结论。3.能运用探究后的科学结论判断生活中的热能变化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1.乐于探究热能变化的秘密,感受能量世界的奇妙;2.了解科学家发现热能奥秘的大致历程,知道科学总是在不断被拓展或超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知识:1.知道摩擦可以生热;2.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教学难点:热能变化探究实验的自主设计及成功操作。教学准备:演示、课件分组:活动一:橡皮筋、纸风车、蜡烛、打火机活动二:试管、水、烧杯、胶塞、长玻璃管、酒精灯、铁架台、打火机、试管夹教学流程:一、复习旧知识: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能量家族的能量,能量家族中都有哪些能量?(学生回答)今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二、教学导入:1.请同学们看视频,这是什么?(火箭)提问:谁能说出它是怎样飞向天空中的呢?学生回答:(至少两名学生)说的非常好。2.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吗?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热能这个问题第四单元《能量》第二课《热能变变变》(板书)3.师生互动体验:提出探究的问题三、新授课1.教师演示实验:师问:燃烧的蜡烛产生的热能能使纸风车运动起来吗?先猜测——在验证(教师示范实验)师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总结对了,这个纸风车是由热能转化成动能的。(板书热能动能)2.我们再来看一个视频走马灯原理(请同学来读一下)这就是根据热能转化成动能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四、活动一实验:橡皮筋的“热情”(请同学来读一下活动的规则)师提问:橡皮筋的热情从哪里来的呢?(小组讨论学生交流汇报)师总结:是因为来回运动的动能转化而来的五、活动二实验:手摩擦手(师读活动规则)学生实验、交流汇报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至少两名学生回答)师补充对摩擦生热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感受到,比如原始人采用的钻木取火、磨刀时,刀子发热了、小朋友们玩滑滑梯,臀部会有灼热感等等,这些都是能量的转化。师生小结,教师板书:动能转化热能六、实验:“冲动”的橡皮塞1.师提出问题:热能是否能转化为动能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学生小组进行)实验完毕,小组汇报2.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这现象说明了什么?橡皮塞的功能是什么能转化的?师归纳: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的3.学生利用器材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单,教师下位指导。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结论。5.重点安全提示。七、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图片)小组交流汇报师总结: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1.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图书资料或上网查询以下科学家的相关事迹,或教师事先查找好相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阅读。a、瓦特b、赫伦c、尤利乌斯d、焦耳2.你从这些科学家身上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六、拓展运用:思考:夏天,高速行驶的长途汽车,每隔一段时间司机要给轮胎浇水,这是为什么?这其中有哪些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呢?板书设计热能变变变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转化动能热能转化教学反思:今天,我上了《热能变变变》这课内容,感到科学教学内容实验与操作太重要了,心中有几点想说的话:1.复习旧知可以了解学生上节课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为新知的教学做好铺垫,打清了障碍。采用师生“搓手摩擦生热”的互动交流形式,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浅显易懂,学生感兴趣,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待自然界的事物。这样的导入应比教材的安排更实在。2.让学生熟悉易见的相关实验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多样的实验方案,并分组自行选择器材动手实践,这样,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材为教学活动服务,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它。总之,我要全方位的为学生着想。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所遇见的现象,研究的问题从学生生活中产生,再回到生活中来解决问题。同时为下节课研究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换埋下伏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