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做一顶帽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种物品,它们的功能和用途是不一样的。2.某些材料可以反复使用,一些废弃的材料可以用来制造新的物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的加工。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与合作。2.有反思自己设计制作的物品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体会材料性能对产品功能的重要性。2.意识到废旧材料可以回收后再次使用。3.认识科学技术对创造物品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选择合适的材料做一顶帽子难点:像工程师一样设计制作帽子【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扭扭棒、旧报纸、手工纸、塑料袋、纸袋子、装饰材料、工具等。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帽子商店。(设计意图:直接引入主题,用有趣的生活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帽子”来带动整节课。)二、聚焦。1、出示四款帽子:橡胶做的游泳帽、塑料做的安全帽、布做的大帽沿的太阳帽、毛线帽。2、创设生活情境,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选择合适的帽子。(1)夏天旅游适合太阳帽。(2)工地上工作选择安全帽。(3)游泳选择游泳帽。(4)天冷选择毛线帽。3、小结:不同材料做出来的帽子功能不一样,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来选择合适的帽子。(设计意图:本课聚焦的问题是“你能用不同材料做出不同功能的帽子吗?”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材料做出的帽子具有不同的功能,要根据不同情况需要选择不同功能的帽子。根据二年级的学生依赖具象思维的特点,选择了四种比较典型的帽子,隐含着不同的材料不同功能的信息,让学生聚焦在“材料”和“功能”上,为学生在探索环节制作不同的功能的帽子,选择合适的材料搭建了思维的脚手架。)三、探索。1、情境任务创设:帽子商店举办帽子设计大赛,评比最有创意设计师。2、提出要求:(1)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设计制作。(2)制作不同功能的帽子。(3)规定时间:20分钟。3、展示比赛提供的材料。4、讨论:(1)谁是总设计师?(2)我们要做什么功能的帽子?(3)我们需要用哪些材料?5、介绍实验记录单。包括设计图、造价单、自我评价、问题思考等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填写实验记录单体现stem项目的工作流程,让学生体验“像工程师一样设计制作”。“设计图”让学生知道在制作之前先要有计划,并不是盲目的去做去尝试,对二年级的学生,要指导他们用简笔画画出设计图,只需要画出大致的形状就可以,材料只需要标注序号,以降低绘画及书写的难度;“造价单”是为了提醒学生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避免浪费,按需领取,并且要考虑成本问题;“自我评价”是对学生的制作进行约束,要从大小合适、结实、美观等多方面去考虑作品的质量问题,对作品先进行自检;“问题思考”是帮助他们展开思考和交流讨论的方向。)6、展示微课,介绍完成任务的整个流程,及手工制作的方法指导。(设计意图:学生的制作受到动手能力的很大程度上的制约,学生难以完成复杂的手工制作,所以对学生手工制作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一是降低难度,二是给学生搭建一个扶手。)7、学生先设计,然后按照设计领取材料、制作。8、制作完毕,进行帽子展评。四、研讨1、介绍帽子的功能与材料。2、提出不足与改进的建议。【板书设计】做一顶帽子【设计记录单】做一顶帽子设计图第小组总设计师:日期:帽子的作用:帽子设计图:工具材料单:①扭扭棒(一根1元)②旧报纸(一份1元)③塑料袋(一个1元)④手工纸(一张1元)⑤纸袋子(一个1元)工具包(每组一袋)⑥装饰材料(贴纸或彩笔)(一包1元)造价单材料①扭扭棒②旧报纸③塑料袋④手工纸⑤纸袋子⑥装饰料数量价钱总价:自我评价大小合适结实、不散架干净、整洁、美观材料节约、不浪费思考:1、你选择了什么材料做帽子?它有什么功能?2、你的帽子有什么创意,有什么不足?【教学反思】一、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许多能力的不足,表现在:1、受到制作能力的制约。在课堂上,我们启发并打开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设计帽子,然而学生往往能够根据要求设计出有创意的帽子,但是实际制作的时候却没有办法实现出来,例如粘帽沿、封帽子顶、根据头围画并剪出帽沿的内径等不仅需要一定的手工能力,还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2、受手工课思维的影响。在选择的材料上,绝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用手工纸制作帽子,只有极少数组选择塑料袋和纸袋子。所以在不影响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的前提条件下,我不断降低对学生的制作的要求,减少由于手工能力的不足造成对教学任务造成的干扰。由开始的完全放手让学生制作,到后来的微课教授方法,以及《材料使用说明书》的设计,都是在帮助学生在遇到制作困难的时候,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或者查阅资料。对低年段的学生,不能一下子完全放手,还是要有“扶”的过程。老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搭建一个扶手,这样学生才能爬的更高,站的更稳。搭建脚手架包括示范、指导、排序、与其他更有知识的人互动、降低复杂度或者逐步增加复杂度、突出关键性特征、示范或激发、使用视觉元素,可以让学生较少地依靠教师来诊断他们的问题。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还可以让学生对他们的思维具有可见性,给学生提供清晰观察自己的学习机会,看到思维的过程,可以更接近科学思维。二、体现stem的特点在stem教育活动中,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来应对生活中的问题挑战时,他们需要创造、设计、建构、发现、合作并解决问题。在这节课中,学生根据任务目标以及现实材料、工具、时间等限制条件的制约下,完成创造、设计、制作、改进并解决了挑战任务,达成了学习目标。Stem课程的六大特征之一就是结果开放,允许多个正确答案。在这节课中,我设置材料超市,让学生按需选用材料,并进行多种材料的组合,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考验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设置合适的评价标准Stem项目学习的评价重点应放在形成性评价,而不是终结性评价,更多的应该关注学习的过程。因此,一开始我就将记录单暨评价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我们评价的内容是什么、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以此来约束整个制作过程,达到让学生识别自己需要注意、改进、提高的方向,是带着目的有意识的参与制作,而不是仅仅完成一个任务。这种贯穿始终的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通过理解和自我约束来形成好的学习方式。我将设计图、造价成本、作品质量、美观等方面都纳入到评价中来,实现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但是不同的评价方面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以及根据内容设置了不同的评价侧重点,例如成本造价就比美观性的评价就要详细一些、重要一些。但是对于二年级实际的水平,以及实际条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评价内容不能太细、评价标准不能太高,也就是老师的期望值要设置在合适的高度。刚开始,我还加入了记录单的完成度、是否按照图纸施工等考察内容,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学生难以做到按照图纸施工,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会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到制作方法及材料的选择上,常常忽略设计图纸的再修改完善过程。这是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结构、时间限制等因素造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完成,这就拔高了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这些要求应该作为一个长期目标去落实,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化训练、反复练习,后期可作为高年段的一个评价项目。不足之处:1、作品展评环节比较仓促,应该展示各小组的设计记录单,然后进行自评的五星评价,最后提出改进建议,时间的关系没有来得及展开,实为这节的遗憾。2、为了在一节课上完成整个stem项目活动流程,不得不压缩了很多的环节,学生的讨论、设计修改、作品的制作等都没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开展。这也是stem课中绕不开的一个困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