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掌握《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3.掌握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帮助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说明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教学重点】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2.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教学难点】1.《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2.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3.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童年,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巨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科学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二、讲授新课(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教师讲授:首先,我们来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日益显现的激烈矛盾,社会主义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在资本主义到来之时,一些先进分子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纷纷对资本主义进行揭露和批判,同时表达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诉求,从而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表达了早期无产阶级迫切要求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愿望。空想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一个历史前提。探究与分享一: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三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结论一: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用文学的语言批判资本主义带来的各种灾难和罪恶,描述了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开始摆脱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纯粹虚构的幻想,从法律角度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19世纪初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积极合理的设想。教师讲授:为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探究与分享二: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为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结论二:圣西门认为他的“实业制度”的实现关键在于采取说服的办法;傅立叶把他的“和谐制度”理想的实现寄希望于富翁出资;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是建立在人们的良好道德的基础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实验无法持续下去,也失败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设想了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但不能指明实现这些理想的正确道路。他们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建设美好社会的努力失败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越来越迫切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另一个历史前提。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教师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谁呢?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等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探究与分享三: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谈谈《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结论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发表,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教师讲授:《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共产党宣言》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觉悟、最有战斗力的先进部队,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除了代表整个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有组织地进行斗争,团结绝大多数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使全体社会成员全面发展,从而为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必要条件。《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述是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的揭示。正是这一理想目标所蕴含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探究与分享四: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列宁在《欧仁·鲍狄埃(为纪念他逝世25周年而作)》的文章中,热切地写道:“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易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听唱《国际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结论四:这句话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体现了无产阶级有着共同的理想。《国际歌》是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鼓舞着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为彻底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世界而斗争。(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1.社会主义是如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3.如何看待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4.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版”。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只要把目光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不难看到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1/5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一次次跨越的意义。(2)能认识到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进步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演变的推动力是科技革命,会分析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能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主要矛盾。过程与方法:利用资料或图表,具体的了解人类文明一次次跨越的意义,理解生产关系的变革并不能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主要矛盾,使培养自己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辩证的看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明,辩证的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演变,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再到封建社会,人类文明的一次次跨越的意义,能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和危机产生的原因,培养自己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原始社会没有剥削的原因;私有制的确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产阶级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及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的表现、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后,人类终将经过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本节课将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知识。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情境探究一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记叙过这样一件事:一个欧洲人来到美洲的火地岛,送给岛上的居民一条被子。接受赠物的居民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当地每一个人。好端端的被子,顷刻间变成了用处不大的碎布片,这使来访的欧洲人大惑不解。探究活动一:1.该接受赠物的居民为什么把被子撕成一块块的布片,分给当地每一个人?请你帮这位欧洲人解惑。2.原始人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原因是什么?活动方式: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每组至少出一人回答问题其中一个问题。结论一:原始社会实行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其原因在于: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使得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这也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2.原始社会是按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情境探究二材料一: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金属工具、牛耕等新的生产工具或方法被发明,直接促进了相对剩余产品的出现,对于剩余产品的公平分配就是私有制的最早形式。材料二: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他们可以任意买卖奴隶,可以把奴隶当作财产转让、赠送,也可以把奴隶作为遗产继承。奴隶主像对待牛马那样强制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发现奴隶稍有懈怠,就用皮鞭和木棒毒打他们,若有反抗,就要处以各种酷刑。探究活动二:1.结合情境二的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是怎样推动私有制确立、进入奴隶社会的?2.结合材料二和教材知识,分析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活动方式:学生分组查找教材知识并谈论,自由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回答情况,肯定合理之处,修正学生分析的偏颇之处。结论二:1.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个体劳动盛行,代替氏族集体劳动——生产资料转为家庭私有——私有制确立——贫富差距拉大——氏族成员地位不平等加剧——原始社会解体,形成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进入奴隶社会。名词解释: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2.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教师讲授: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利益,镇压奴隶的反抗,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奴隶制国家就产生了。升华结论:只有阶级形成后,当两个对立的阶级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才出现了国家。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情境探究三两汉时期,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缴纳地租的佃农和被豪强地主雇佣耕作、领取雇值为生的雇农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战乱使更多的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物,战乱时则武装为私兵部曲,不单立户口,而依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但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隶那样可以被买卖。探究活动三:根据材料概括两汉和魏晋时期所属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活动方式:学生分组查找教材知识并谈论,自由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回答情况,肯定合理之处,修正学生分析的偏颇之处。结论三:两汉和魏晋时期代表的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阶级占绝大多数土地,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有自己的一点土地;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拓展延伸: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异同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区别生产资料归属奴隶和生产资料全部归奴隶主所有大部分土地归地主阶级所有,农民可以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地主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处境有一定改善,但没有真正的自由产品分配方式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地主阶级通过地租、高利贷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的劳动成果除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相同点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尽管农民受剥削的程度比奴隶有所减轻,但他们仍然受着残酷的剥削情境探究四材料一:晚唐时有人曾说农民有“八苦”:一苦官吏苛刻;二苦高利贷重;三苦赋税繁多;四苦事事摊钱;五苦当差服役;六苦无处伸冤;七苦冻死无衣饥无食;八苦病不得医死不得葬。材料二: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男子,普通要受三种有系统的权力的支配,即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至于女子,除以上三种权力的支配外,还受夫权的支配,这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探究活动四:1.请大家分别指出,八苦当中反映出地主剥削农民的方式有哪些?农民为什么有八苦?2.据材料二可知,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概括地主阶级统治劳动群众的手段有哪些?活动方式:学生分组查找教材知识和分析材料,组织答案,自由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回答情况,肯定合理之处,修正学生分析的偏颇之处。结论四:1.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这是因为,封建社会是一种剥削制度。以农业生产力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绝大部分土地的所有权,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没有土地或者只有很少的土地。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不得不依附于地主阶级,忍受地主的剥削。2.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首先,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是地主阶级统治压迫农民的工具,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地主阶级还通过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知识点过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封建社会制度必将走向没落。但农民起义不可能建立起一种比封建制更进步的社会制度。只有当出现新的生产力,封建制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封建社会才会走向灭亡。情境探究五材料一(视频):“机间宽又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旁有一大屋,女工共百人。外有一间房,童工一百五,并坐捡细毛,不敢怨劳苦。都是穷苦人,终日不休息,清晨到深夜,各得一便士。……又有一大厅,五十剪毛工,施展好手艺,天衣全无缝。又有八十人,洗呢更浆呢。染工又八十,呢绒着颜色。二十擀制匠,整呢折成匹”。──16世纪英国民歌材料二:马克思说:“资本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探究活动五:1.根据以上材料,简明概括手工工场的基本情况。据此归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和本课教材知识分析,谈谈你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的理解。活动方式:学生观看视频,结合教材知识和自主预习的成果,回答问题。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完整。结论五:1.当时的手工工场:a.规模大,雇佣工人多,集中生产。b.工人实行很细的分工。c.不仅雇佣男工,还雇佣女工和童工。d.工人都是穷苦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微薄。据材料一和教材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出卖劳动力的人;二是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做资本。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是一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过渡: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优势越来越突出,也使得封建制度越来越成为障碍,新兴资产阶级发起了向封建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情境探究六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反映了他们发生的地区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马克思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跨。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共产党宣言》探究活动六:1.结合本节课知识和材料一,分析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2.结合材料一、二和本节课知识,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工业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学生活动:结合预习成果和材料,组织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自主发言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生成,引导学生更全面思考问题,鼓励其他学生补充发言。结论六:1.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标志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了人类思想上的极大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情境探究七材料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2008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下降0.3%,个人消费下降3.1%,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比第三季度下降1.5%,均创下近年来新低。这次危机随即波及全球,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原油就从147美元跌到33美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多家银行倒闭,全球股市遭受重创。材料二:1929-1933年的某一个冬天。寒冷的北风呼啸着,一个身穿着单衣的美国小女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妈妈,天气这么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妈妈叹了口气,说:“因为我们家里没有煤,你爸爸失业了,我们没有钱买煤。”“妈妈,爸爸为什么会失业呢?”“因为煤太多了。”探究活动七:1.请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一、二归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2.请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一、二归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3.请结合教材知识和材料一、二,根据其表现和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学生活动:分析问题,结合教材知识归纳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归纳知识点。结论七: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大量生产资料闲置,大批生产企业、商店、银行破产,大批工人失业,生产迅速下降,信用关系破坏,社会生活陷入混乱。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生产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2)直接原因:生产无线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拓展延伸】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含义: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表现:随着机器的大规模使用与社会分工的细化,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探究情境八经济学家路易斯·凯尔索观察到,当社会变得越发工业化时,资本要素对生产的贡献要大于劳动,资本的急剧集中和贫富差别迅速扩大,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己成为美国社会潜藏的巨大危机。为此,他提出了“员工持股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并非人人都能持股,普通工人所持有的企业股份微乎其微,而资本家将属于工人的资金集中到自己手里,可支配的资金大大增加。2011年9月,美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示威者纷纷打出“1%,你没有分享股票”“99%为1%服务”等标语,以表达对美国社会经济持续低速、金融腐败、贫富分化、就业艰难等的不满。“占领华尔街”运动持续数月,迅速蔓延到美国各大城市,并引发了其他西方国家不同规模的“占领运动”。探究活动八:1.“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标语反映出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哪些问题?这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后,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有实质性的变化吗?为什么?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讨论这两个问题,自由发言。教师活动:点评学生发言,修正和补充。结论八:1.“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标语表明,资本主义社会问题多如牛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严重,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这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2.“员工持股计划”实施后,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仍然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因为资本主义在各个阶段所进行的变革,都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只是资本主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做出的自我调节,没有改变其根本: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其自我调节不能根治资本主义的痼疾。教师讲授: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最终结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突日益严重,客观上要求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也同时推动了资本关系的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趋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另外,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也为社会制度的转变准备了社会力量。所以,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小结本课】通过学习本课,我们明确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系统阐释了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知道了从奴隶社会开始,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规律性的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之一。通过学习本课,我们还明确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明确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这种调整一定程度缓和了阶级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痼疾,所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就越不可避免。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9/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教案.doc 1.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教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