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1921--201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1921--2011)

资源简介

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1921——2011)
一 、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之间的关系: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骨干和领导为中共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干部基础。
五四运动的基本知识点: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地点:1919年5月4日,北京天安门,3000多名学生集会演讲、游行示威。
3、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其中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
4、经过:第一阶段:1919年5月4日开始。运动主力:青年学生。中心:北京
第二阶段:6月初。 运动主力:工人阶级。中心:上海
5、运动的结果:迫使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撤消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6、五四运动的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
7、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地位)。
8、五四精神:即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 上海
2、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
3、参加人: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十三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也出席了大会。
4、中共一大的内容: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②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人运动。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5、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四、党的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见上)
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内容: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
(1)召开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2)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3)内容:①主要任务是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毛泽东做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毛泽东思想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中共八大 1956年 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5、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地点:1978年底 、北京。
内容:(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经济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6、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中共“十三大”(198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8、中共“十四大”(1992):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9、中共“十五大”(1997):提出并论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0、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五、党的丰功伟绩
1、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挽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的胜利,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领导人民经过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5、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六、党的艰苦历程
(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2、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
3、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并在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的队伍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5、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6、井冈山精神: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二)、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红军长征过程:
(1)1934年10月党中央、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
(2)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
(3)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4)渡过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5)1935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6)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长征中的艰难险阻:(1)人为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2)恶劣的自然环境: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3)生活困难:缺少粮食给养等
5、长征精神: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抗日战争(略)
(四)解放战争(略)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时间:1949.9 地点:北平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成立的历史意义: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六)西藏和平解放(了解)
1. 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2.意义:至此,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七)土地改革
(1)土改的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1950年,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0年冬,全国开始进行土改。
(3)结果:到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4)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七、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三大改造
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
1958年党中央发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场运动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60年党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八、你从中国共产党斗争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结论?
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领导者。
九、统一战线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①过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9月,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及启示
大革命时期(1924-1927)合作 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分裂 蒋介石等叛变革命,镇压人民导致大革命失败,形成十年内战的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合作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取得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新。
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分裂 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全面内战给全国人民造成巨大灾难,形成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
启示: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战争和灾难。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③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会议
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一大 1921 上海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这次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八上P66)
遵义会议 1935 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选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红军、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八上P78)
七大 1945 延安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等 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八上P103)
八大 1956 北京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等。 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八下)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北京 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它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八下)
十二大 1982 北京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八下)
十三大 1987 北京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战略 (八下)
十四大 1992 北京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八下)
十五大 1997 北京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下)
二、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
1、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启示: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2、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