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观察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在学习了《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安个家》后,本课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常见、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本科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征、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部分。通过问题“鱼的身体怎么样?”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闭一开,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体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学情分析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学生观察、科学的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的、怎样呼吸的”问题,一年级的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用尾巴、嘴巴等,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测的证据,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可以引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对比,这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和动物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相关系的理解。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时不伤害小鱼,学会保护小动物。教学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教学难点:观察鱼的运动和呼吸。教学过程:引入:1、谜语引入,引导学生提出关于鱼想研究的问题。2、聚焦问题: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3、以常见的鲫鱼为例来观察鱼了解鱼的身体特点(出示课题)(二)探索1、观察鲫鱼的身体特点(1)示范画鱼的方法,介绍观察鱼的顺序:整体到局部。(2)出示记录单,了解记录方法(3)出示观察鱼的注意事项:1、全面观察鱼,边观察边画,画得越像越好。2、不打扰小鱼,观察过程中保持安静,不可用手及其他物体触碰水和鱼。(4)学生观察记录,师指导,用课堂互动软件,随机拍摄学生的记录单,上传展示。(5)学生交流汇报鱼的外形特征A:按顺序交流鱼的外形特征。头部(嘴、鼻子、眼睛等)、胸腹(躯干)部:身体有鳞片(鳞片的形状——扇形,覆盖全身);有鳍(背鳍1、胸鳍2、腹鳍2、臀鳍1、尾鳍1)、尾部。B:交流其它发现预设:鱼的眼睛没有眼皮(眼睑);鱼嘴不停一张一合;头与身体连接部位有条缝,在动(一张一合)】(6)利用图片交流鱼的骨骼,了解鱼骨骼的作用是支撑鱼的身体和运动。2、观察鱼是怎样运动(1)提出问题:鱼是怎么运动的?(2)学生猜测(3)分组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仔细观察,鱼是怎样运动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也可以用动作演一演)(4)汇报鲫鱼的运动:你观察鲫鱼是怎样运动?说一说、演一演(尾部摆动、各部分的鳍也不停的摆动)(5)观看微课:尾部摆动是鱼运动的动力、鱼鳍在鱼运动时让鱼保持平衡(胸鳍、腹鳍是对称的)(6)小结:鱼用鳍和尾部运动3、观察观察鲫鱼是怎样呼吸(1)交流鱼是怎样呼吸的?(2)观看微课鱼的呼吸。思考:鱼嘴一张一合的同时,看到鱼头两侧(鳃盖)一合一张的,为什么不同时一张一合?(3)分析交流,推理鱼是怎样呼吸的(4)看鱼鳃的图片,小结鱼用鳃呼吸(三)研讨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里?(四)课件:观看各种各样的鱼的图片(五)介绍教师的空间关于本课资源(福建教育资源互动平台):海底鱼世界的视屏;微课:鱼的呼吸的小实验;各种鱼的图片等(六)用希沃白板,复习巩固今天所学。(学生在线答题,反馈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分析巩固今天所学)(七)利用互动课堂软件,总结今天各小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星星的数量。(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孩子的小组学习进行星级评价,激励孩子形成认真观察、记录、倾听,积极交流、互动等科学学习习惯)(八)总结今天所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