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共28张PPT)+教案+导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共28张PPT)+教案+导学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和表现;掌握“五族共和”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培养学生由材料中获得信息、分析探究史料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树立一份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
【教学难点】
理解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口号转变的原因及影响明确民族观念的转念与中华民族形成的意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设问导入)出示图片:民族地图
设问:历史上大约有160个民族,到现在56个兄弟民族。
少数民族哪儿去了?
二、新课学习
(一)感受“多元一体”
春秋前:已出现中华夏、南蛮、东夷、西戎、北狄。
战国时:经兼并、争战,诸族融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
秦汉时:秦统一中国,以华夏为核心,形成统一民族。汉始,“汉”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
>>>
多媒体课件展示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史学资料
教师总结: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重点强调: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
多媒体课件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教师设疑:你在八年级的学习中了解到哪些少数民族?请说出至少3个民族的名称,如匈奴、羌。
学生:鲜卑、羯、氐、吐蕃、女真、蒙古等。
教师设疑:你知道这些少数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请举例说明。
匈奴、鲜卑、羯和氐在不断的民族交往中被融合,已经不再单独存在,而羌族现在仍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
匈奴:兴起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秦朝征集民众修筑长城,后又派大将蒙恬攻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匈奴在西汉初期最为强大,已经拥有西到现在的阿尔泰山,东到现在外兴安岭一带的广大疆域,对西汉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汉武帝时期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攻击匈奴,将匈奴赶到漠北。东汉时期,朝廷又派大将窦固、窦宪再次攻击匈奴,使匈奴分裂成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后来南匈奴归附汉朝而北匈奴远迁到遥远的西方,传说迁徙到现在的欧洲多瑙河一带,建立强大的匈奴王朝。
(一)探究“驱除鞑虏

1.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教师设疑: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
学生回顾旧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教师设疑: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为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上看:中日之间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影响上看:甲午战争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师引导总结: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2.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
多媒体课件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发言
甲午中日战争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
康有为等发起成立保国会。在成立大会上,他痛陈民族苦难,呼吁变法自强。
>>>
多媒体课件展示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
教师设疑: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学生1: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学生2: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注重爱国教育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实现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他们从历史中寻找依据,激发人们的斗争热情。
回顾旧知: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革命纲领:“驱,恢,创,平”
背景:①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后清成工具,民族危机加重。
②民族资义发展,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建立共和国。
③改良失败,人民愈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满。
目的:回顾旧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加深理解。
教师设疑: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恢复中华指的是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汉族人的共和国。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作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从有人对“恢复中华”内涵的理解看,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三)走向“五族共和

1.背景
在反帝反专制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
多媒体课件展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观点
2.形成过程
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应该由汉族等国内众多民族共同组成,通过国内各民族的联合,建立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区分国际上的其他民族国家。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已经脱离了狭隘的民族框架,变得成熟起来。他把斗争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进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
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部分内容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总结得出“五族共和”的意义: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共建中华民国,是谓“五族共和”。这一说法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
多媒体课件展示十八星旗和五色旗
教师设疑: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现了形成
统一的中华民族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重大转变。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1.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国家是( A )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法国
2.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C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李大钊
3.关于以下两幅图片,说法正确的有( D )
①都曾经是中华民国的国旗 
②十八星旗的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③五色旗的五种颜色从上至下按顺序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④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反映了民族观念的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感受“多元一体”
二、探究“驱除鞑虏”
三、走向“五族共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历史与社会
九年级上
新知导入
历史上大约有160个民族,到现在56个兄弟民族。
少数民族哪儿去了?
一、感受“多元一体”
新知讲解
春秋前:已出现中华夏、南蛮、东夷、西戎、北狄。
战国时:经兼并、争战,诸族融合,华夏成稳定的族体。
秦汉时:秦统一中国,以华夏为核心,形成统一民族。汉始,“汉”成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族称。
民族融合
新知讲解
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
北魏身着汉服的官吏
汉族在生活习惯上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在服饰上吸收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新知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新知讲解
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新知讲解
鲜卑、羯、氐、吐蕃、女真、蒙古等。
你在八年级的学习中了解到哪些少数民族?请说出至少3个民族的名称,如匈奴、羌。
新知讲解
匈奴、鲜卑、羯和氐在不断的民族交往中被融合,已经不再单独存在,而羌族现在仍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
你知道这些少数民族后来的发展情况吗?请举例说明。
新知讲解
匈奴
匈奴兴起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秦朝征集民众修筑长城,后又派大将蒙恬攻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匈奴在西汉初期最为强大,已经拥有西到现在的阿尔泰山,东到现在外兴安岭一带的广大疆域,对西汉产生了巨大的威胁。汉武帝时期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攻击匈奴,将匈奴赶到漠北。东汉时期,朝廷又派大将窦固、窦宪再次攻击匈奴,使匈奴分裂成为北匈奴和南匈奴,后来南匈奴归附汉朝而北匈奴远迁到遥远的西方,传说迁徙到现在的欧洲多瑙河一带,建立强大的匈奴王朝。
新知讲解
1.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二、探究“驱除鞑虏

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新知讲解
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在你看来,哪一场战争对中国人的冲击特别大?为什么?
甲午中日战争
历史上看:中日之间一直都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
影响上看:甲午战争之后,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新知讲解
2.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也。
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
甲午中日战争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
康有为等发起成立保国会。在成立大会上,他痛陈民族苦难,呼吁变法自强。
康有为
梁启超
新知讲解
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
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新知讲解
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军事实力
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注重爱国教育
想一想,面对列强的侵略扩张,中国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列强的侵略和国家被分裂的危险?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实现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他们从历史中寻找依据,激发人们的斗争热情。
新知讲解
背景:
①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后清成工具,民族危机加重。
②民族资义发展,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建立共和国。
③改良失败,人民愈对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满。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它的诞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
革命纲领:“驱,恢,创,平”
新知讲解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以满族为主体的清政府不作为,引发了人们对“恢复中华”的渴望。但如果将“恢复中华”理解为“恢复汉人统治的中国”
,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汉族人的共和国,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力量推翻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新知讲解
三、走向“五族共和

在反帝反专制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1.背景
新知讲解
2.形成过程
梁启超认为中华民族应该由汉族等国内众多民族共同组成,通过国内各民族的联合,建立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以区分国际上的其他民族国家。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已经脱离了狭隘的民族框架,变得成熟起来。他把斗争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进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新知讲解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统一于中华民族。
内地和边疆的蒙古、西藏统一于中央,共建中华民国。
汉、满、蒙、回、藏各族联合起来共建中华民国,是谓“五族共和”。这一说法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中华民族的名称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新知讲解
资料
十八星旗图案由红底、黑九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黑九角代表《禹贡》中记载的九州;分布于九角上下的18颗小黄圆星,代表当时内地18行省,示意国家统一、民族和睦、前途光明;圆星呈金黄色,表示与“鞑虏”对立之汉族炎黄子孙。湖北军政府成立后,使用其为政府代表旗帜。
十八星旗
新知讲解
资料
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初期(1912-1928)的国旗。旗帜图案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五色旗
观察上述两幅旗帜的图案,结合它们各自表达的含义,议一议,旗帜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新知讲解
十八星旗
五色旗
实现了形成
统一的中华民族和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重大转变。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小民族主义
大民族主义
课堂小结
到“五族共和”从“驱除鞑虏”
感受“多元一体”
感受民族多元
感受民族一体
探究“驱除鞑虏”
列强的入侵
驱除鞑虏口号的提出
走向“五族共和”
民族的看法
五族共和
课堂练习
1.1903—1904年入侵西藏,企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国家是(  )
A.英国
B.俄国
C.日本
D.法国
A
2.认为“……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不仅满人为君主的清朝要反对,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的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李大钊
C
课堂练习
3.关于右边两幅图片,说法正确的有(  )
①都曾经是中华民国的国旗 ②十八星旗
的红底、黑九角寓意“铁血精神”,表示决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③五色旗的五种颜色从上至下按顺序分别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④从十八星旗到五色旗反映了民族观念的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课堂练习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学习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和表现;掌握“五族共和”的形成过程。
二、课前自主学习
一、感受“多元一体”
1.汉族的前身是________________。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________________”一词出现。
3.后来,人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探究“驱除鞑虏”
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_____________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2.民族意识觉醒:______________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_____________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______________等发起成立保国会。
3.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____________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三、走向“五族共和”
1.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_____________,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转变。
2.“五族共和”的含义:即“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族为一人”,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
三、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中山
材料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1)材料一中的“鞑虏”“我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较材料一、二,谈谈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4)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的理由。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
1.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  )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
2.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外交往
B.国家统一
C.经济发展
D.民族交融
4.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的历史事件是(  )
A.清军入关
B.李自成起义
C.列强侵略中国
D.日本全面侵华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
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旗作为临时国旗。五色旗是一面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自上而下排列而成的旗帜,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回答:五色旗代表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参考答案
课前自主学习
一、1.华夏族
2.中华
3.从多元走向一体
二、1.清朝
2.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
康有为
3.革命派
三、1.清朝专制统治
驱除鞑虏
五族共和
2.汉、满、蒙、回、藏
问题探究
(1)“鞑虏”:清政府。“我民族”:汉族。
(2)由材料一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材料二的主张,即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
(3)原因: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影响: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传播。
(4)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课堂检测
1.B
2.C
3.D
4.C
5.D
6.答: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主张民主共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