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学习目标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和发展;掌握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和表现;掌握“五族共和”的形成过程。二、课前自主学习一、感受“多元一体”1.汉族的前身是________________。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交融的趋势,“________________”一词出现。3.后来,人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二、探究“驱除鞑虏”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_____________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2.民族意识觉醒:______________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_____________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______________等发起成立保国会。3.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____________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三、走向“五族共和”1.孙中山把矛头明确指向_____________,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的转变。2.“五族共和”的含义:即“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族为一人”,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三、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敢有为石敬瑭、吴三桂之所为者,天下共击之。”——孙中山材料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材料三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1)材料一中的“鞑虏”“我民族”分别指的是什么?(2)比较材料一、二,谈谈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在民族观念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种变化有何积极影响?(4)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的理由。课堂检测一、选择题1.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的人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毛泽东2.使“中国”成为具有近代意义的国家名称的是(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3.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中外交往B.国家统一C.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4.使中华民族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的历史事件是( )A.清军入关B.李自成起义C.列强侵略中国D.日本全面侵华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朝后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来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C.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D.“五族共和”思想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年元旦,中华民国正式成立。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旗作为临时国旗。五色旗是一面由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自上而下排列而成的旗帜,五色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回答:五色旗代表了当时什么样的时代特点?参考答案课前自主学习一、1.华夏族2.中华3.从多元走向一体二、1.清朝2.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康有为3.革命派三、1.清朝专制统治驱除鞑虏五族共和2.汉、满、蒙、回、藏问题探究(1)“鞑虏”:清政府。“我民族”:汉族。(2)由材料一中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转变为材料二的主张,即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3)原因:孙中山对民族主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民主共和。影响: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名称从这时得到广泛传播。(4)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课堂检测1.B2.C3.D4.C5.D6.答: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提倡民族平等,主张民主共和。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