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光的行进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与色彩单元第一课《光的行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知道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与方法: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2、能够用语言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待科学探究时认真的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手电筒、小孔成像实验盒等。学生:手电筒、纸盒、不透明玻璃瓶、透明烧杯、支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个不透明玻璃瓶,瓶口有一个小孔,我请一位同学看看这个瓶中有什么东西?(生:看不到。)2、为什么我们看不到?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瓶中的东西?(生:让光射到瓶中)假如我们放一个荧光棒可以看到吗?为什么?(生:第一次是光射到瓶中,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第二次是物体本身是发光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板书:光的行进)二、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光源,给光源分类。1、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吗?师出示课件学生回答,老师板书。2、讲述:科学上把自己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板书:光源)3、学生辨别哪些物体是光源。4、学生辨别哪些是人造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5、小结:我们还可以按照其它的标准给光源进行分类,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查阅资料继续给光源分类。(二)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1、播放课件,带领学生观察教材的几幅图片,提问: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你能发现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行进的呢?2、学生分组讨论,猜测。(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小结:这只是我们的假设,我们还要通过什么来证明我们的假设是不是正确,如果老师给你们一个手电筒,三张中间带小孔的卡纸,和一个纸屏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假设吗?4、学生分组讨论。5、汇报交流。6、教师提实验要求,学生分组验证假设。7、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证明了什么?(投影:光是沿直线行进的)刚才我们研究了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线,光在水中又是怎样行进的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研究。8、教师给学生设计光在水中的行进路线。(学生实验、分组讨论、汇报交流)(三)指导学生了解“小孔成像”。1、(课件展示)讲述: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有谁能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帮助墨子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2、师:今天我们就亲自来做一做这个“小孔成像”实验,做完后我们再来解释这个现象!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盒。4、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5、小结: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蜡烛的火焰与我们在实验盒上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学生分组讨论。6、学生汇报7、教师课件小结。三、巩固总结:师生总结。板书设计:光源:自然光、人造光。光在均匀的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影子、小孔成像)光的行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